四十年,风起云涌逐浪高

4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瞬间,却铭刻下中华民族的一段伟大历程。

40年,是一个人的半生时光,却记录着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当40年的记忆画卷徐徐展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旧温暖拂面。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抓粮棉解决温饱,到抓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从抓工业增强实力,到抓三产全面繁荣,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5.3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064亿元,增长了86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1978年的0.7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86.5亿元,增长了251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78年的5.6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714亿元,增长了1360倍;实现利税由1978年的0.7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15.088亿元,增长了928倍……

这幅画卷,向人们展示着一座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贫穷落后到不甘人后奋起直追的奋斗历程。

回眸40年,无数梦想照进了现实。放眼今日之聊城,8715平方公里的广阔热土,正在改革开放中呈现着崭新风貌。

四十年,风起云涌逐浪高

时风新引进的全自动焊接生产线

四十年,风起云涌逐浪高

东阿阿胶产业园风景如画

“那时候,每到收棉花的季节,镇里棉所前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得有好几里地。到处是拉棉花的牛车驴车,像赶集一样热闹。”回忆起30多年前在镇里卖棉花的情景,70多岁的东昌府区梁水镇张樊村村民樊建英仍历历在目。

棉站卖棉、晒场打粮,在如今的农村,这些场景早已不复存在,但却在聊城奋进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改革开放40年来,聊城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创业,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升腾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1978年,聊城农业生产总值仅有8.38亿元,产业结构落后,生产效率低下。40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无论是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还是农民群众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53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总产达到119.3亿斤;瓜菜菌总产1720万吨;全市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0家,新增“三品一标”186个,开通了京沪高铁“聊·胜一筹!”专列,每天直供京沪蔬菜达50多万斤。农业越来越强,有力地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节节攀高。改革开放前,“粮食不够瓜菜代”“两稀一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那个时代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市场商品丰富、物资丰裕,聊城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改革开放之初,相较于农业,聊城工业经济更是举步维艰。1978年,聊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的总产值7.51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甚至比农业产值还要低8000多万元。4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培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生产技术迭代更新,企业效益稳步提高,涌现出东阿阿胶、时风集团、鲁西化工、祥光铜业、中通客车等一批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引领了整个聊城经济持续发展。到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1514.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714亿元,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979年2月初,按照中央要求,当时的中共聊城县委召开五级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建立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经过一年实践,发现凡实行“大包干”的单位,比实行其他班的单位,群众积极性更高,增产幅度更大。此后,“大包干”迅速在全县推广,57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如开闸的一江春水汹涌奔流,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发端于农业领域的这场改革,点燃了聊城各领域改革的星星之火,并不断深化。从此,无论是在包产到户的农村,还是经历变迁的城市,改革如二月春风,涤荡着聊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40年风雷激荡,40年潮涌鲁西。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聊城改革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市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从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加快推进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的束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系列部署要求,扎实稳健推进各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从深改起步年的次第播种、关键年的攻城拔寨,到落实年的纵深推进,聊城各项改革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蹄疾步稳、有序进行,改革效果初步显现。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不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民主法治领域,紧扣依法行政主题,出台了公共资金使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化监督四个管理办法。设立了市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法律顾问委员会,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建设。

——司法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领域,以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稳妥开展国家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实施“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工程,提高基层法治服务水平。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领域,实现了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名校办分校,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随着一项项改革措施密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涌,正演奏出推动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强音。

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聊城外经贸开始起步;1994年,聊城出现第一家获自营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2007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7.2亿美元;2017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57亿元。

风从东方来,江流天地外。对外开放40年,在宏阔的时代主题之下,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聊城课题”,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聊城成为了今天的聊城。也正是一次次精彩作答,让聊城在世界舞台上信心越来越足、脚步愈加从容。

这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聊城。

对外开放40年,我市坚持聊城以外都是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营造春天般的发展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引进一大批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加快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作为重要任务,组织开展了多次富有成效的大范围、多层次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推进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合作交流,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23.4亿元,新开工过亿元招商项目337个,计划投资额1779.5亿元,引进中科钢研、阳之光、大洋电机、温氏集团、牧原股份、汇源集团等一批好企业、大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市过亿元招商项目到位资金154.7亿元,新开工过亿元招商项目46个,计划投资额306.1亿元。在利用外资方面,近两年,我市利用外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44244万元,增长26.8%,增幅列全省第2位;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70396万元,增长59.11%,增幅列全省第1位。

这是一个更具包容力的聊城。

为吸引更多人才来聊创新创业,我市出台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设立了1亿元的人才创新发展基金,打造了院士专家聊城行、海外人才智力洽谈会等高端引才核心品牌。2015至2017年,全市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会,累计邀请近400名外国专家来聊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对接。据不完全统计,三次交流洽谈会累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900余项,长期合作意向400余项,现场解决技术难题210余项。

这是一个更具竞争力的聊城。

我市全面加强“海外聊城”建设,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发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为发展注入崭新的理念和机制,为生产力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信发集团在斐济的铝土矿开采项目、冠丰种业在巴西的油棕种植及加工一体化项目、乖宝宠物食品在泰国的宠物食品加工厂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截至目前,聊城对外投资合作项目遍布六大洲,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7个,中方投资额1.4亿美元,占全市总对外投资额的16.1%;涉及东盟国家5个,中方投资额0.9亿美元,占全市总对外投资额的10.3%。

40年,承载着多少光荣与梦想,流淌着多少青春与汗水。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改革开放,前路正长。

本版照片由邹辉、杨云雷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