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的故事

理髮的故事

理髮的故事

我喜歡去小區的理髮店理髮,一來是為自己圖個方便,二來也想照顧一下人家生意。想想人家之所以在小區開店,無非也是一種謀生,希望這小區有限的顧客多光顧,也不容易啊,反正這頭到哪都是剃,何不就近光顧光顧呢?

其實,我私下裡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我總揣摩著:這理髮店雖小,但各色人等皆有,也不失為“小小理髮店,人生大舞臺”。我是比較喜歡與會聊天的理髮師交流的,也算是多一個認識世界的窗口吧。

可是,晚上走進小區裡並不起眼的那家理髮小店時,我感覺有了些異樣:那個熟悉的小師傅不見了,椅子上歪坐著兩個玩手機的小年青。正疑惑著,一個頭發有些蓬鬆、長著一副國字臉、面相有點呆萌的小帥哥趕忙起身了:請坐,請坐!

看來還算會來事。我尋思:既來之則安之吧,於是便不假思索地坐下了。隨口問了一句:額,這家店換老闆了嗎?

我說話的同時,小師傅拿過的圍布已經套到我的身上了。我突然發現這塊圍布在手跟前有一塊是透明的,是給理髮時也要玩手機的人設計的,很顯然單憑這就與之前那店不同了。

小師傅邊問我有什麼要求,邊告訴我:原來的店主的確走了,我也是剛接手幾天。哦,原來如此,難怪。原來的老闆還是我一個小老鄉,“他怎麼突然就不幹了呢?”

小師傅小心翼翼地剪著,順便跟我聊上了:是啊,前幾天他還在銷卡的,也不知怎麼很快就傳出要轉讓的消息,我在這店裡觀察了幾天,也與他聊了幾天,發現生意還不錯,他為人也蠻好的,就打算接手了。他不幹了,聽他說是打算陪他老婆去西藏玩一趟……

“賺了錢就花?”我有些搞不懂現在這年輕人的想法了。上個月來理髮時,感覺小老鄉還很想在這裡繼續做下去的。“也許,也難做吧?”我還是想多瞭解一下這個接手的小帥哥。

“是咯!現在這年頭,做什麼都難!我們這行當,怎麼說也是第三產業,屬於服務業,還得靠第一、二產業給力才行吧!”感覺這小師傅萌萌的,沒想到說起話來竟一套一套的。這讓我有些刮目相看了。

“呵呵,你曉得的不少啊!你是哪裡人呢?”我本來想看微信的,還是放下手機跟他聊上了。他告訴我他是寧鄉人,盤這個店花了幾萬塊錢,包括把原來老闆預收的近萬元卡費都接手了過來,他說:“我既然打這個店,就不能讓辦了卡的人吃虧啵?大不了第一年不賺錢,但我相信這些老客戶可以留下來。”

他說得很誠懇。看他剪髮也很認真的樣子,我有一種想幫他一把的想法,便不假思索地問了他幾個問題:你知道這個小區有多少住戶嗎?你知道小區周圍有多少家理髮店嗎?你知道怎麼做才能脫穎而出嗎?

許是被我這連珠炮似的問話弄得措手不及,他有點接不上話,半響才吞吞吐吐地說出幾句:我出社會很早,十多歲就跟師傅學理髮,這些年也沒賺幾塊錢,算是混日子了。我就知道把頭髮剪好,其他真沒想過,看得出您是個行家,指教指教我吧!

倒不是好為人師,只是覺得這孩子實誠,尋思趁這理髮的功夫跟他多聊幾句也無妨。我便打開了話匣子——

理髮這行業,應該不算自古有之。我揣想,在那個鑽木取火、茹毛飲血的年代,不餓肚子是首要目標,理髮在那時當屬沒有的事了。後來,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孔夫子在《孝經》裡來一句“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就把“理髮師”這一行當的產生延後到了漢朝。之前大抵只有“棰髻”或“盤發”之類的做法了。宋代的時候,理髮師算是有了行業歸屬,叫“待詔”。但你的頭髮好不好看,怎麼說還是個人的私事,有丫鬟的讓丫鬟梳理就是,沒丫鬟的找待詔去呀。真正讓“理髮”不那麼“隱私”,是從清朝開始。滿人入關以後,逐步漢化,但惟獨男人這“受之於父母”的頭髮得“標準化”了:金錢鼠尾,“剃頭”一說也就應運而生。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民國,“明令剪辮”,這頭髮的文章與“推翻帝制”掛上鉤了。

與這理髮師聊“理髮”,我自己都感覺有些賣弄之嫌了,這個還算善談的小帥哥卻睜大了眼睛:“看來,這理髮的事也挺折騰啊?”從鏡子中看到他那有點誇張的姿勢,我禁不住笑了。

“是啊,八十年代後更牛逼了啊,改稱美髮,成產業了,不少小店有了連鎖發展。單就說你這個小店吧,我建議你多用心,先多瞭解這個小區的情況,掌握你的競爭對手有哪些,這叫知己知彼;再就是多積累顧客信息,平時多分析,這叫大數據啊!然後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最賺錢的那些客戶的維護上,這叫精準營銷……”

沒想到,我話還未說完,他接上了:“還是要把每一個客戶服務好!”

儘管我估計他並不太懂得我說的這些,但我認可他說的這句話,“是的,服務好每一個顧客這是前提,如果還會聊天則更好!”在心裡,我不得不承認此孺子可教也。

“幹嘛還要會聊天?”他有些納悶。我呵呵一笑:“會聊天的理髮師,容易溝通,增進客戶關係,還能發掘更多需求,一舉幾得,你說呢?”

剪完、洗好、吹罷,小夥子聽我說著,似懂非懂,又很熟練地給我修了修面,看著他打理完了,我對著鏡子左看看,右瞧瞧,滿意地點了點頭。拿出手機,準備微信支付。沒想到,這小帥哥攔住了我:“可不可以留您的微信給我?今天跟您學了不少,我希望您抽空更多指導我!今天這個就算我請您了,不用刷微信了!”

這倒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很爽快地與他互加了微友,臨出門還是用“掃一掃”支付了,這孩子這麼懂事,我怎麼能占人家的便宜呢?

回到家,微信嘀了一聲,那個姓李的小師傅發來了一條消息:真的很謝謝您!您有空的時候,可否把您今天跟我講的用文字發給我,我記不得了那麼多,但我知道您是好心,先謝謝您……

我再一次會心地笑了,從窗戶遠遠望去,我感覺那家小店門前閃爍的旋轉彩燈似乎比以前亮了許多……


劉志軍,湖南網絡作家協會會員,菜園文學社社長,《毛白菜》總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