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師:從印度佛教史看唯識學(二)

法舫法師:從印度佛教史看唯識學(二)

井陘縣法舫文化研究會會長梁建樓向黃心川先生贈書

第二節 唯識學與印度大乘佛學者

大乘佛學的產生,在佛滅四百年後,就是公元前一世紀時,大乘佛教在南印度和西北印才漸漸地發展起來。根據傳記:第一位提倡大乘的學者,是馬鳴菩薩,說他是提倡大乘的先驅者,也可說他是大乘教的初祖。在他以前,當然已發現了大乘佛教經典,提倡的人當然也有,而馬鳴是最負盛名的大乘學者。以他見重於國王,具有文學天才,故易為人所注意。他生於公元一世紀末,正當迦膩色迦王執政時,他的名作《大乘起信論》,有人說是偽造的,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⑴論中雖說唯識理,但以“眾生心”攝一切法,明如來藏緣起為主要,顯大乘不共之體。如論中說一心二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心真如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理);心生滅門是有為法(事)。此一心二門為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總包一切法相,一切佛法。

⑵但是根據印度史和他遺留下的梵文著作看,他是一位有名的佛教詩人,他的梵文詩在古典文學史上,是佔著首屈一指的地位呢!⑶

第二位是龍樹菩薩,稍後於馬鳴,有說是同時,南印度人(今曼德拉斯北吉祥山),約生於公元一五○年至二五○年時。傳說他從龍宮取出《華嚴經》,從南天鐵塔取出《大日經》等,如果這不是神話,他就是一個考古學家。在公元前一世紀時,大乘般若經等,即在西北印度出現,而與有部之思想對立。南印度為大眾部的根據地,般若空的思想極為發達。公元一世紀時南印度與中央亞細亞,已有般若經之存在。所以龍樹的思想是代表第一期的大乘佛學,成為劃時代的學者⑷,如果以馬鳴與他比較,馬鳴的學說是性相兼融,空有俱顯的。龍樹是偏於法性空理方面;後起無著等是偏於法相的實事方面的;馬鳴則雙具二者思想的先河。從他(龍樹)起大乘很發達,可以說他是印度大乘的第二祖,是佛陀以後的第一聖者。他是大乘佛學的火炬,大乘教由他提倡,光芒萬丈。他的學說大有超乎釋迦牟尼佛的氣概,所以古人尊他為八宗祖師⑸。他是印度哲學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批評家。他提倡般若學,專門發揚佛陀的緣起性空義,以性空為中道了義之教。佛學在印度,從龍樹之後,走上了極端的形而上學的道路。為什麼他要說空?據說佛滅度後,小乘人都執著一切法有,執著實在的我實在的法,故龍樹依般若等經破其有執。他說:佛說諸法因緣生,緣生者即是性空。他對十二因緣發揮得很詳盡,以這緣起性空的中道義,很靈活地批評一切學說。馬鳴雖提倡大乘在先,但他畢竟是詩人而不是哲學家,更不是批評家,故在佛學上不及龍樹之聲望宏大。龍樹所作論藏中約分五類: (一)《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七十空論》,這是解釋般若系的經典發揚空的思想。(二) 《回諍論》、《六十如理論》,為批判教外之學說以明空義。(三) 《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的註解。(四) 《十住毘婆沙論》、《大乘二十論》,前者是注《十地經》的,後者是明唯識正理的。(五) 《資糧論》、《王正法論》、《勸王頌》等是明菩薩修行法門的,所以龍樹之學,不可以“空”來範圍他。他對於外道小乘之說,雖說是破而不立,其實並不是不立,他所說的緣起性空、八不中道(學理)、菩薩行等都是他所建立的。傳承他的學說的人很多,如提婆、青目、清辨、月稱等,都是龍樹派的佼佼角色。

第三是無著、世親兩兄弟。他們生於約公元三百一十年至四百年間。前面第一期興起的大乘經,是龍樹學系的淵源。在龍樹之後所發現的大乘經典,卻是無著、世親等瑜伽學系的根據。這一期的大乘經典,大約是從公元二百至四百年之間,而大乘經典則有《深密》、《勝鬘》等經。無著、世親,及其以後的弟子,都是力揚這一系的經典。無著、世親都是先從小乘有部出家,後弘大乘佛學的,他們提倡法相唯識,是根據彌勒瑜伽之學,說一切法皆“有” (存在妙有),和龍樹之學遙遙相對,一空一有,各有妙理,成為大乘教的兩大學派。古人說是如車之兩輪。無著之師有說是與他同時的彌勒菩薩,佛教舊史傳說:他每天入定上兜率天向未來佛彌勒請問法益,彌勒對他說了,出定之後再寫下來,即成了一百卷的《瑜伽師地論》。這是唯識學的根本論,說妙有而不說性空。因為這時的人受龍樹之學的影響,大都執著空了,有些連因果也空了,成了惡趣空,無所畏懼成大邪見。一般研究佛學者,既然有了這惡趣空見,即成了思想上的病根,必須加以改正和醫治,要改正這種思想,就要破除空的邪執邪見,破空必須說有,因此就有瑜伽唯識學的產生。這是龍樹之學,給予無著、世親之學的直接因緣,也是應時而產生的學說。

注:

⑴見《印度哲學史》第一章第一期之大乘經典(二六九頁)。

⑵參看《大乘起信論研究》。

⑶參看梵文《佛所行贊經》與《孫陀羅難陀》及藏文譯本之“鏡”是最喜寫愛情的詩。

⑷⑸龍樹之教學(日本佐佐木月樵著,張我軍譯,刊《海潮音》第十一卷第十二期)雲:“尤其是他被稱為八宗之祖師……古來也被推崇為八宗祖師的龍樹的佛學。”

(作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陘縣臺頭村人,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用現代語彙揭示佛法的內涵(明海大和尚語),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一編》、《法舫文集·第二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