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亂象,你能知道多少?

評書亂象

越來越不想看某些公眾傳媒的書評了。十多年前,普通作者出一本書,邀一些相好的文友寫書評,給的潤筆多半是一本樣書,禮尚往來而已。如今不一樣了,不少文友的群空間,經常見到這樣的吆喝:“上午發的書評,下午就收到百元稿費,瞧,我多講信譽呀,歡迎為本人新書XXX寫書評,第一時間發表者,請附上你的賬號!”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曾經有人誇出了成功。英國小說家毛姆,為出版自己滯銷的長篇小說,曾親筆寫下一則廣告:“本人身體健康,個性開朗,尤其喜歡音樂和運動,是一位年輕而有教養的百萬富翁。希望能與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女主角一模一樣的女性結婚。”結果,這本書不僅順利出版,而且鬧得洛陽紙貴,成為暢銷讀物。書評廣告做到毛姆那個水平,已經是牛皮的極致,更主要的,是其作品確實好。

而今的出書人,顯然要比毛姆更牛,某些粗製濫造的自費書,最喜歡在作品封面上,披上名人外衣,“拉大旗,充虎皮”,名人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就稀裡糊塗出現在無名小卒的序言或者封面,讓人誤以為是名人新作。當然也有一些名人礙於關係面子,違心認可那些接近肉麻的自吹自擂;至於是否是名人所撰,只消掃一眼那些字裡行間的銅臭氣,不難猜出是他人代筆。

新書上市,召開作品研討會、找人 寫書評,是出書者慣有的套路。研討會 開到如何規模,請出何等級別的大咖, 取決於出書者的經濟實力或者社會地 位。此類研討會,百分之百的好話,大有不將作品吹得流芳千古不罷休之勢。接下來,與會者與各路娛記,除了 密集報道會議盛況,各路大咖的評論亦 如雨後春筍,但最後的情況是:讀者看完書評後再讀原著,除了失望還是失望,無不感覺被忽悠一場。

隨著網絡的普及,文學公眾號進入大眾視野,很多人出了新書,直接在微信公眾號上宣傳,引導各路同仁掃二維碼、點贊、打賞,你方唱罷我登場,然後是一大堆轉發、關注,糟蹋的不光是書評家的學養,還有出書人的個人聲譽。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書評界,存在著過度商業化和文化性弱化的兩大亂象。 要糾正書評價值失衡、根治書評亂象, 歸根結底要建立獨立書評人制度。須知書評評不出好書,佳作是寫出來的, 不是評出來的。違心的書評,跟很多人 當面說人話、背後說鬼話是一回事。一 憑言不由衷的書評失控氾濫,不僅對作 者成長起不到半點幫助,反而助長圖書界的投機與鑽營。

雪蓮紅紅曰:出書如此,評書如此,所以作為讀者,我們要學會甄別好壞書,不要浪費我們有限的時間,這也是推薦此文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