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論文「寵壞」的期刊:交錢就能承包

核心提示:因畢業、評職稱、晉升等需要論文,許多人想辦法找一些期刊發表,有些雜誌社看到商機後趁機斂財,有的雜誌社還專門增加頁碼、發增刊來發表學術論文,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被論文“寵壞”的期刊:交錢就能承包

資料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邵春雷 報道

王強自2008年開始一直從事論文發表的業務,目前在一家醫學雜誌做業務員,10餘年來他在業界的角色不斷進行轉變,但從沒有脫離做論文業務。

王強說,他最早剛入行時是由別人帶著他收論文,等收到論文後他們再給發論文的雜誌投稿,然後賺取差價。經過一段時期發展後,他開始與雜誌合作收論文,最後被一家醫學雜誌“收編”,專門給這家雜誌做業務。

王強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無論是哪個角色,唯一不變的就是,不論是在核心期刊還是普通期刊上替別人發論文,雜誌社都會收取版面費,且收費標準也是多少不一,名目也是五花八門。

記者調查發現,發表論文繳納版面費在我國已經是一個公開的“潛規則”,雜誌社在這方面也並不避諱。

論文需求催生市場

因為有發表論文的需求,一些雜誌期刊的論文業務在市場上開始走俏。“因需要發表論文的單位和個人眾多,能發表論文的期刊也隨之水漲船高,不僅收版面費,而且還要排隊。”王強告訴記者。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如此境遇的人不在少數,李某林就職於某省衛生系統,因評職稱,需要發表論文,而該省的衛生系統高級評審委員會還專門印發了衛生計生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學術期刊參考目錄。

李某林稱,只要能在公佈的學術期刊裡發表一篇論文,自己很願意給雜誌社掏版面費,“即使願意掏版面費,也要排上一年的隊才能輪到自己。”

記者以需要發表論文為由致電山西的一家醫學類雜誌社。該雜誌社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記者想發表論文可以直接給雜誌社投稿,但需要大概等一年時間,根據稿件長短收費,大概在1000元至4000元之間。如果想提前發表幾乎沒有可能,他們均是以打款時間來進行排隊、排版,如果打款晚就要慢慢等,並且幾乎沒有變通的可能,除非是單位集體稿件有可能會加急處理費用。

有業內人士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工作成果的鑑定權在一定程度上交給了期刊,使得職稱評定多以“論文論英雄”,重論文輕能力,還有就是一些專業類雜誌基本都是自收自支,在沒有廣告費支撐的情況下只能想辦法經營。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只要能承包到刊號可以發論文,每年必能掙錢。該人士指出,操作這種雜誌最為簡單,只要招幾個編輯,每天審稿就行,根本不缺稿源,如果實在自己想找客戶也可以,他們可以派人到醫院的各個科室發發名片,或者到各網站找到經常發論文的人給他們發郵件和打電話就可以做業務。

論文繳費就能發

記者在網上檢索“論文發表”這一關鍵詞時,找到相關結果約200多萬個。記者隨意挑選了幾個電話,以自己的家屬是一名護士,需要發一篇護理方面的論文為由進行了諮詢,被諮詢單位均表示可以代發論文,並會根據你的需要給你推薦可以發表的雜誌。

其中還有一家相關雜誌社的負責人表示,可以代發,如果實在寫不出來,或者是沒有時間寫,他們還可以代寫,並保證能夠在兩個月內發表,代寫和論文發表加在一起僅需2000元。同時還向記者推薦了一個與護理有關的雜誌。該負責人稱,將來論文就發表在該雜誌上。

記者隨即又致電該雜誌社,該雜誌社相關負責人稱,該雜誌是正規單位,並不缺稿源,所以根本不需要找代理機構代理收稿,該單位沒有授權其他機構代理收論文,也沒在外設代理機構。

該負責人還告訴記者,該雜誌屬於旬刊,一期大概能發五六十篇論文。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以此雜誌社為例,該雜誌每期50篇,一個月三期共計150篇,以每篇平均2000元價格計算,該雜誌每月僅論文版面費就可收30餘萬元。

當市場供需不成比例時,一方就掌握了主動權,論文市場也是這樣,因論文需求量大,學術期刊少,一些期刊社就可以隨意制訂規則。

王強告訴記者,發論文收版面費在圈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除了收版面費外,還有些雜誌社會收取相應的審稿費或者改稿費。

他在最早做“中介”期間,從客戶手中接到發稿需求後,都會將稿件投給很多學術期刊。有些學術期刊就規定,只要你給他們投稿,就要繳納相應的審稿費。費用不多,一般在50-80元之間,但稿件如果通不過該費用也不退還;如果通過了,雜誌社會給一個通知,讓繳納版面費。這樣一來,他如果想很快將別人的稿子刊發出來就得一稿多投,一篇稿子的審稿費有時候都過千元。

市場不規範 亟待整治

在江蘇工作的王偉曾經兼職做過一段時間代寫論文,他告訴記者,他在之前只是幫自己的同學或者同事寫寫論文,但久而久之,他在圈子內開始小有名氣,很多人慕名找他寫論文。從這個時候開始,他便與發論文的雜誌社聯繫得相對多一些,慢慢地他也對發論文這個市場更加熟悉。

他說,目前最掙錢的就是那種承包版面的,比如某家雜誌,他們會申請成一個月四期,而將其中的一期或者兩期承包給發論文的中介,中介以發論文牟利。

王強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在2015年之前較為明顯,很是普遍,而現在由於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這塊業務管理得越來越嚴,這種現象改觀了很多,但還是存在。

記者經多方調查,最終找到一位自稱可以對外承包雜誌的中間商。他告訴記者,目前他手頭就有一本陝西的雜誌,可以對外承包一期,一期一年的費用為30萬元。

記者查詢後發現,的確有他所說的該雜誌,但並沒有多少內容,甚至連官網都沒有,記者未能與該雜誌社取得聯繫。

記者還通過其他渠道獲悉,類似這種對外承包的形式,現在管理很嚴,基本都很謹慎,對外承包的價格從每年3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

王強還說,目前市場上發收論文的雜誌社或者代理中介魚龍混雜,有真有假,而論文質量更是不敢恭維,只要沒有政治和法律風險就可以刊登。

王強說,他們雜誌社就曾遇到過一次“李鬼”。

大概在兩年前,忽然有一位作者找到他們這裡,聲稱雜誌社收了錢沒有給他發稿。雜誌社根本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僵持不下選擇了報警。警察調查後發現,此人根本與他們無關,該作者是在網上找了一位代理,那個代理稱就是他們雜誌社的,而在收到該作者的兩篇稿件將近5000元后銷聲匿跡。最後在警察的協調下,雜誌社免費給該作者登了一篇論文。

王強說,目前這種現象特別突出,騙子就按照起刑點詐騙,很多作者都吃過這樣的啞巴虧。

另一知情人透露,除上述亂象外,發論文的機構也存在諸多問題。

他說,有些雜誌社根本就不具備發論文的資質,但他們為了收取版面費照樣發表;還有一些單位為了多發論文利益最大化,甚至採取將字號縮小的方式,更有甚者將封底都發表上文章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