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人也幫忙帶娃?會因此鬧家庭矛盾嗎?

源於蘇媽

沒出國之前我以為美國家庭親情淡薄,老人以自己的生活為中心,更不要說幫忙照顧孩子了。來美國後,經常看到公園、圖書館的美國老人也會帶著孩子其樂融融的玩耍,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愛的方式和相處模式可能不一樣。

美國老人也幫忙帶娃?會因此鬧家庭矛盾嗎?

1. 全天候幫忙的老人不多

我們在紐約郊區的一箇中產小鎮生活,這邊的社區圖書館就是學齡前孩子們的大本營,每天的繪本故事會、音樂舞蹈活動都有很多小朋友來參加,其中大約一半的孩子是媽媽在帶,另外三成是保姆、兩成是老人帶。

和我們國內區別比較大的是,美國很多老人是一週最多帶2-3天,全天候的很少。

2. 老人比較尊重子女的意見

美國的老人通常沒有和子女住在一起,所以老人和子女的家庭仍然是各自獨立的,孩子的歸屬感也很明確:知道去爺爺奶奶家主要是玩,原則性的問題還是要爸爸媽媽說了算的。

蘇寶有幾次去奶奶家,吃過冰激凌後還想吃巧克力,奶奶都很謹慎的說:Only if your mommy says it’s ok. 然後打電話來問我可不可以給她吃。其實把蘇寶交給老人後,冰激凌巧克力這種事我常常都會說想吃就吃吧,但是隻能飯後吃。

美國老人也幫忙帶娃?會因此鬧家庭矛盾嗎?

養孩子的事,由父母說了算——美國的社會大環境是很尊重這點的。因此幫忙帶娃時老人不太會去自作主張。

當然,我不去做一個吹毛求疵的媽媽。如果老人在和子女緊張的關係中刻意去尋求話語權,只會讓孩子成為犧牲品。

如果在養育方式上產生分歧的話,通常也會是子女說了算,子女不會因為反對長輩,被小區大媽扣上“不孝”的帽子。

3. 老人參與陪娃,但不負責養娃

很多美國老人幫忙看娃,真的只是看娃而已,“全包制”很少。

比如蘇寶這段時間幼兒園放暑假了,我帶兩個娃實在忙不過來,每週會有一天送她去奶奶家,但是去之前我會給她準備好一套換洗的衣服和鞋子,睡午覺時用的安撫玩具,水杯、點心和午餐盒,驅蚊水、防曬帽、防曬霜都準備好,和平時送她去上學差不多。

奶奶和她在一起基本上只負責陪玩,一整天需要的東西,她的書包裡都有。書包裡我還會放一個留言條,上面會寫好蘇寶的作息:早上10點去圖書館參加早教,中午12點午餐,1-2點午睡,午睡後吃水果等等……因為有很明確的安排,不需要奶奶費心安排她的飲食起居。

為什麼做這麼多準備工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陪娃的時間給老人,但不把養育的責任轉移給老人。

作為父母,這種做法看似細緻入微,其實是在明確“我養育孩子,責無旁貸”這個立場。

其實這種做法在身邊美國媽媽裡還挺常見的。我的好幾個朋友都是半職媽媽,也就是除了在家陪娃,還有一份自己的自由職業,一週會工作三個半天。她們要工作的時候,就會請父母幫忙帶孩子,但在孩子去老人家之前,會把孩子的具體安排和老人對接好。

有了清晰的安排,就不容易和老人產生矛盾。

任何幫助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老人本來沒有義務看孩子,因此老人每為孩子付出多一點,就會希望多得到一些話語權,這是人的本性。如果我們把孩子的吃喝拉撒完全甩給老人,話語權也就轉移給了老人,老人要是做得不好,我們也沒有理由提意見了。

美國老人也幫忙帶娃?會因此鬧家庭矛盾嗎?

話說回來,作為一個在海外生活的媽媽,我特別羨慕國內帶娃有大家庭的支持,老人幫著搭把手,家族的孩子們互相陪伴、一起玩耍和成長,真的很幸福。

記得我父母有一次來美國探親,蘇寶那時剛開始走路,蘇寶蹣跚的走過去撲進他們懷裡,他們欣喜的為蘇寶歡呼著,真是一副天倫之樂的畫面。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老人,但相信大多數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初心都是出於愛孩子、心疼自己的子女。相信我們只要擺正自己作為父母的位置,管理好和老人的關係,用好老人幫忙這個資源,自己減輕負擔的同時,孩子也能從隔代親情的溫馨中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