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官之命,有商之才

王致和,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榜,因一路進京,身上盤纏皆無,便在羊肉衚衕的安徽會館住下。為下次考試做準備,他邊讀書邊磨豆腐為生技,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又是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裡醃製。過後,他把這事忘了個乾淨,到了秋天才突然起來,打開缸蓋,臭味撲鼻,豆腐還成了綠色。他嚐了嚐,風味不一般,於是送給會館的鄰居品嚐無不稱奇。王致和覺得這是個商機,便死了考試的念想,精心做起臭豆腐。

無官之命,有商之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78年,他在延壽寺街開了個作坊,起名“王致和南醬園”的名號,一時傳遍京城大街小巷。窩頭貼餅子就臭豆腐吃,味道絕對稱讚。到了光緒年間,臭豆腐入了大宅門,還登上了宮廷的菜譜。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價百倍。傳說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無官之命,有商之才

從1670年王致和僱了幾個人開起製作臭豆腐的小作坊。到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開設了“王致和南醬園”,清末傳入宮廷,成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1958年,王致和等聯合成立國營田村化學釀造廠;1972年更名為北京市腐乳廠;1985年註冊“王致和”商標;1986年,王致和、金獅等調味品企業合併為金獅食品釀造工業公司;1991年,更名為北京市王致和腐乳廠;1999年,更名為王致和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王致和食品廠。

從古至今,王致和近350年的歷史,雖然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臭裡含香,“聞著臭,吃著香”的美譽依舊是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