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滿洲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地位如何?

更上一層樓g


八旗制度是滿清的特殊體制。簡單說,將所有滿洲部眾分為八旗,以不同顏色稱謂。因為不斷擴張,從種族上又擴大分三類,即滿洲、蒙古和漢軍。並不是有二十四旗,而是同一旗下,有不同類別。具體到基本單位“牛錄”,各類數量不同,但以滿洲為主體,也最尊貴。



早期八旗的產權人,即旗主。努爾哈赤時期的情況: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努爾哈赤)、正紅旗25牛錄(代善)、鑲紅旗26牛錄(嶽託)、鑲藍旗33牛錄(阿敏)、正藍旗21牛錄(莽古爾泰)、正白旗25牛錄(皇太極)、鑲白旗15牛錄(杜度)。

皇太極到多爾袞時期,因政治鬥爭,旗主又有很多變化。順治時,皇帝親自統領鑲黃、正黃、正白,稱為上三旗。其餘五旗,隨著皇帝權威的增大,旗主的職權漸漸減少,朝廷另設了都統來管理旗內日常事務。且又演變為誇旗出任,實際上都是皇帝對旗主權力的削弱。同時皇子封爵後,都劃分到各旗,劃出若干牛錄給其統轄。於是在同一旗內,也出現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股東。股東即主子,其所轄牛錄的旗人即奴才。


回頭來說,旗主是幾品官?答案是沒有品。因為即使名義旗主也都是親王,其下爵位還有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及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這些都是超品的爵位。至於非宗室封爵,最高也就是公爵,其下是候、伯,這三個也是超品的,與宗室爵位沒有直接對應。民公可以理解為略低於宗室公爵,因一等公傅恆死後,乾隆命以宗室鎮國公禮制安葬。


幾葦渡


要想分辨八旗旗主到底是什麼樣的地位,就要從八旗制度開始說起。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崛起,明萬曆29年,努爾哈赤整頓了女真部落,最初設了黃、白、紅、藍四色旗,編為四旗,隨著勢力的壯大,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八旗制度正式確立。此時的女真人,戰時為兵,平時為民,八旗每一旗均設有旗主一人。

有的人經常把都統和旗主混淆。滿清八旗,每一旗的最高官職為都統,滿語稱固山額真,品級為從一品,職掌一旗的戶口、軍事訓練等職務。但它相當於各旗行政上的管理員,並不是世襲職務,也不一定是由本旗的人出任,雖然也有旗主兼任都統的情況,但都統和旗主是兩回事兒。



清朝分封領主,各旗的領主,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乃至鎮國將軍,名下都有數量不同的佐領。而每一旗中,擁有佐領最多的領主被稱為旗主。旗主對本旗的旗民擁有很大的權力,更類似本旗的小君主,掌握本旗的生殺大權,但清中後期基本上失去了這些權利。因此,旗主是八旗內部制度,並非行政職務,也沒有品級,或者可稱為超品。


而經常說的鐵帽子王,也並不一定是旗主。清朝一共擁有12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永不降爵。清初的六個鐵帽子王,曾是八旗的旗主,如多爾袞曾經是正白旗的旗主。但清朝中後期,隨著皇權的集中,鐵帽子王也漸漸失去了權力。


鳶飛九天2018


首先滿洲八旗的旗主不是官,其級別不適用於清朝的官員等級制度,但八旗旗主卻是一個擁有特殊地位的存在,在一段時間內擁有非常大的權力。要想知道八旗旗主的地位如何,我們從八旗的起源講起。

眾所周知女真族起於漁獵,八旗制度就源於滿洲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經過努爾哈赤的改進,成為八旗,分別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

努爾哈赤創立此制度是為了鞏固統治、擴充軍隊,並以滿洲傳統來穩定民心。在八旗制度的框架下,女真人戰時為兵,平時為民,使得女真具有強大的戰鬥力。

八旗每一旗設旗主一人,旗主算是八旗的習慣首領,但不是行政首領,八旗行政上的管理員是都統,不世襲。之所以容易跟旗主混淆,就是因為清初的都統基本都由本旗出任,不是旗主也受旗主管制

旗主的出現來源於皇帝的分封,各旗所屬佐領數量不一,但這些佐領往往會被分在不同的宗室手中,這些宗室就成為“入八分”的領主。而旗裡最大的領主,作為大家利益的代表人,被稱為“旗主”。

旗主跟都統有很大不同,都統是個行政官員,對所屬旗人只有行政上的權利,旗人對都統沒有任何義務。旗主則不同,這是世襲的分封身份,對所屬旗人有天生的權利,旗人對自己的旗主也有天生的義務。

旗主之於旗人的權利,在清初爭奪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定鼎中原以後,它的不足也日漸暴露。

因為這種義務權利關係,旗主對所屬旗人有很大主導權,使得旗主在朝堂上具有極大的話語權。

在清朝初期,八旗勢力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國家大事皇帝必須與八旗旗主共同商議,不得擅自做主。

旗主的權力實在太大,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於是自順治帝以後的幾位皇帝,都致力於削減八旗的權力,將八旗由皇帝集中控制。

乾隆時期,旗人對旗主的義務已經極少極少,旗主的身份基本上沒有什麼大意義了,到後來,義務完全消失,旗主的說法也漸漸消失,都統成為八旗唯一的統領。


平沙趣說歷史


八旗旗主已經不能夠用官職來衡量他的權力了,能夠擔任八旗旗主之一的,要麼是皇帝本人,要麼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

所以八旗旗主沒有官職品秩,是超越官職品秩的存在,是屬於清朝的最高統治階層。


八旗制度的形成

什麼是八旗?八旗就是清朝滿族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努爾哈赤統一了滿族各部之後,為了方便管理,所以講滿族人編為八旗,和平時期都是百姓,戰爭時期那麼就都是士兵了。八旗制度保證了滿族人的戰爭動員能力,是滿族最基本的軍事制度。

最開始的努爾哈赤只設立了四旗,那就是正黃旗、正紅旗,正白旗和正藍旗,後來由於滿族人數增長,努爾哈赤有增加了鑲黃旗、鑲紅旗,鑲白旗和鑲藍旗。滿族人被編入八旗裡面,每一旗的旗主是他們的領導者和統治者,旗主對他旗下的旗民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


八旗旗主是何官職

八旗旗主沒有官職,他們是超越官職品秩的存在。一般都是哪些人擔任八旗旗主呢?在清朝入關之前,八旗裡面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都是由最高統治者直接擔任的,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都是正黃旗和鑲黃旗兩旗的旗主,而其他的六旗旗主都是由最高統治者的兄弟子侄擔任。

到了清朝入關以後,到了公元1651年,多爾袞死了,順治皇帝開始親政。這個時候他又將正白旗納入自己的旗下,自己就成為了正白旗,正黃旗和鑲黃旗三旗的旗主,以後的皇帝都延續了這樣的做法。由皇帝充當旗主的三旗被稱為上三旗,而另外的五旗還是由皇帝的兄弟子侄擔任旗主,被稱為下三旗。


我的結語

由此可見,一般人根本沒有資格擔任八旗旗主,八旗旗主要麼是皇帝本人,要麼就是皇帝的兄弟子侄,他們是屬於統治階層的最頂端的,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官職品秩。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八旗制度為當時滿洲統治者的主要統治工具,這種制度也是一種按旗編戶為兵、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以旗為號,旗分8種顏色,分別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圖為清朝乾隆年間,八旗軍統領印。

鑲就是鑲邊,正就是整面的意思,早些年努爾哈赤創八旗制時只有滿洲八旗,將自己的兒子、侄子分別封為各旗旗主,後來滿洲人進關建國後旗兵不限於滿洲人,也有其它民族,所以八旗又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等,但是核心仍然是滿洲八旗。

圖為晚清八旗子弟射箭圖。

最初的分封是鑲黃旗旗主為阿濟格,努爾哈赤第12子;正黃旗旗主為多鐸,努爾哈赤第15子;正白旗旗主為皇太極,努爾哈赤第8子,後來的清朝開國皇帝;鑲白旗旗主杜度,努爾哈赤孫子;正紅旗旗主代善,努爾哈赤第2子;鑲紅旗旗主為嶽託,努爾哈赤孫子;鑲藍旗旗主阿敏,努爾哈赤侄子;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的第5子。

圖為八旗鎧甲服。

皇太極即位後調整了八旗,把鑲黃旗和正黃旗收歸自己統領,加上之前的正折旗,屬於皇帝率領的就有三個旗,於是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在政治上差別很大,紫禁城內的侍衛只能由上三旗擔任,下五旗只能在紫禁城外擔任保衛工作。因為有等級差別,後來的皇后、皇太后上位後可以把孃家改籍入鑲黃旗等,稱為“抬旗”。

圖為生活糜爛的晚清八旗子弟。

在八旗裡,旗主的地位是世襲的,清軍入關後朝廷對八旗實施恩養政策,只要是旗內人,從生下來到死雲,可以不從事任何勞動生產,由國家包養起來,月月領取錢糧。旗主在清初的權力非常大,一個旗民終生都要聽命於即時不任公職的旗主,所以順治、康熙、雍正都削弱旗主的權力,八旗由朝廷委派的都統來管理,慢慢地乾隆以後旗主就像一個退休的國家級幹部一樣,只是象徵性的榮譽,沒有任何實權,除非任公職。


圖文繪歷史


要知道清朝的旗主是什麼品級,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旗主。清朝只有入八分的宗室王公才有資格分得旗份,而這些擁有旗份的宗室王公們才能真正被視為旗主。這些人根據所佔旗份的多寡,又被俗稱為大旗主、小旗主。這就是說不管是大旗主還是小旗主,必須是入八分的宗室王公。



根據清朝宗室爵位的劃分,入八分的宗室王公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輔國公。也就是說,這些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的人才能成為旗主。其下還有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閒散宗室,這些人是沒有旗份的,也就不能稱其為旗主,但因為是宗室身份,他們都姓愛新覺羅,所以他們相對旗下的其他人,身份也是主子。而清朝不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爵位的品級均為超品,也就是位於正一品之上。所以,所謂旗主不論大小都是超品。換句話說,能成為旗主的,必須是愛新覺羅家的,還必須是塔克世(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爹)的後裔,也就是宗室,覺羅不行,而且還必須有入八分的宗室爵位,條件非常苛刻。此外,所謂旗主基本僅限於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親掌,沒有旗主,或者說上三旗的旗主就是皇帝本人,那就更是高得沒品了。


農民工老楊


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是皇帝親自統領,然後指派一名王公大臣擔任都統。下五旗每旗有入關前就定的旗主王爺,禮親王為正紅旗旗主,克勤郡王為鑲紅旗旗主,鄭親王為鑲藍旗旗主,鑲白旗旗主為肅親王,正藍旗旗主為豫親王!其間旗名更換過,旗主也互換過,但除了多爾袞,無論豪格賜死,多鐸降級都沒剝奪旗主地位!但雍正後逐漸不讓皇族直接掌兵,旗主基本是名義上了!據說清朝滅亡好多王爺家都供奉著旗中的大纛(但宗人府舊檔出現了某王爺成某旗總族長的記載)。所以旗主有兩個意思一是旗主王爺,二是漢人帶地投主的旗人主子也成為旗主!至於管旗都統則不能成為旗主!所以旗主的品級要麼超品,要麼具體分析!


一葉小舟風雨渡


滿洲八旗旗主是雍正前期的制度概念。誠如各位介紹,努爾哈赤始設四旗,後增為八旗(以後又增加了蒙古和漢軍八旗)。八旗是軍事行政經濟合一的組織,屬於汗王賜給旗主個人的財產,所有的旗下人丁都歸旗主所有。努爾哈赤後期八旗的旗主都是他的子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都是旗主;皇太極時期,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多鐸、阿濟格等各自擁有自己的旗分,這些旗主都被分封為王爺。順治、康熙時期旗主制度依舊,有的旗主承繼有變化,多爾袞、多鐸、阿濟格都因罪被剝奪了旗主地位。雍正時期,他的八弟因與他爭奪帝位和在後續的政治鬥爭中失敗,被雍正割爵圈禁。而老八旗下的都統在向雍正“彙報”工作時仍然稱老八為“主子”,惹怒了雍正:這還了得-------只知有主子,不知有皇上! 於是藉機改革,取消了旗主制度,讓都統作為委任行政領導,管理各旗事務,全部對皇上負責。所以,雍正後期開始,八旗旗主已經是一個“偽概念”。世襲罔替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曾經是貨真價實的旗主,但是從此以後雖然可能也會被稱為旗主,卻只是屬於遙遠的回憶。


手機用戶少年狂


滿清八旗的旗主被稱為鐵帽子王,這在古代算是諸侯王了,已經不能用幾品來界定了。鐵帽子王的地位就相當於一個小皇帝,只是地盤小而已。在轄區範圍內享有自治權,分封權以及永久世襲權。

清朝對八旗軍以外的部隊採用的是職業軍制度,即,由各地統一抽調兵員,皇帝任命將官的方式,這除了能夠提高軍隊的整體素質外也是防止將領擁兵自重,這是吸取了明朝衛所兵制度缺陷而全新設立的。而八旗旗主卻不同了,而滿清八旗則繼續沿用衛所兵制度,滿清八旗旗主是聽調不聽宣,錢,糧,兵全部由旗主王爺自己說了算。甚至皇帝本身也是旗主,比如上三旗直接歸皇帝指揮,上三旗就沒有再設旗主了。

滿清八旗旗主還有一個特權,那就是可以把不是皇帝的其他皇子皇孫當孫子使喚。清朝規定,什麼貝勒,貝子的全部調入下五旗,入任佐領。為的是不讓他們染指皇權。比如,雍正時期,除了十三爺被任命為鐵帽子親王外,其他皇子皇孫名義上都得均歸旗主王爺管。


優己


八旗旗主即是八大鐵帽子王,王爺,有級無品,榮譽極大,權力為0。滿清入關以後八旗子弟就成了商品糧,鐵飯碗就是電視劇裡常說的鐵桿莊稼,旱澇保收!王爺有職無權什麼罄親王,瑞親王,都是褒義詞。古代封王什麼趙王,燕王,齊王。現在連這樣的名號都不用了!只能提籠架鳥玩蛐蛐啦!象戶部尚書,工部侍郎權力反而比王爺更大!比如和珅富可敵國,王爺就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