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羣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民國伊始,做為文化政治重鎮的北京吸引著全國的大批文人名士。此時,由於受西方現代思想的影響,已成為中國思想界、文化界和藝術激烈交鋒的場所,中西文明、新舊文化的碰撞日益突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在受到了“新文化運動”猛烈衝擊下,呈現出一片肅殺的景象,尤其是中國的書畫藝術大有窮途末路之勢。在此“風行西化,古法浸淹”背景下,以金城、陳師曾等為代表的眾多中國藝術家挺身而出,各自組團立社弘揚傳統,捍衛了中國傳統書畫的尊嚴。在諸多的美術社團中,從規模和影響力上最為著名的就是中國畫學研究會和湖社畫會。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金城 右:蕭愻 1920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

民初西畫勢力的勃興,客觀上促成了中國畫研究會的創立,像金城、陳師曾這樣在文化藝術界有相當地位和影響力,又有強烈責任感的人,也自然成為了畫壇之領袖。1920年5月29日,由金城、陳師曾、周肇祥、陳漢弟、徐宗浩、陶瑢、蕭謙中、賀良樸等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畫學研究會”,時任第五屆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為其提供了資金支持。(關於資金來源有幾種說法。 《金鞏北先生事略》中提到徐世昌出資贊助中國畫學研究會,但並未言明是徐世昌私人出資,還是徐氏調用了公款;徐燕孫在其50年代的《歷史思想自傳》中,提及"在1920年,徐世昌私人創辦了中國畫學研究會",既然是"私人創辦",資金當由徐世昌個人提供;據史樹青先生所陳述的與《事略》說一致;湖社會員孫菊生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早期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經費來源是日本退還的庚子賠款在銀行所得的利息;崔普權的文章《金北樓與湖社會》談及此事亦說:"徐世昌……批准將日本退還的部分款項用於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陳師曾 右:姚華 1920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

畫學研究會以“精研古法,博採新知”的宗旨開展活動,定期觀摩,招收學員(研究員),聘請教員(評議),以培養人才為主要內容。金城任會長,徐世昌任名譽會長,周肇祥為副會長,教員(評議)為畫學研究會的核心,負責學術,承擔教學。早期教員除發起人外另有楊葆益、姚華、王雲、肖俊賢、湯滌、陳半丁、俞明、徐燕孫、顏世清等。王扆昌於1947年列出的教員另有溥雪齋、溥儒、黃賓虹、於非闇、汪溶、王雪濤、 劉凌滄、周元亮、周懷民、吳光宇、趙夢朱、徐聰佑、孫誦昭、張啟宗等。研究員即學員,不分男女,以作品送會審查,認為可以造就者為合格。五年期滿,成績優良者升充助教,並自始至終對其免費,“得永久研究之機會”。至1927年,原會中研究員升助教的有:胡佩衡、李上達(五湖)、陳鹹棟(東湖)、朱之哲(繩蘭)、李樹智(晴湖)、傅逸(松湖)、劉子久(飲湖)、李鶴籌(枕湖)、管平(平湖)、秦仲文(柳湖)、韓養痴(心壽)、馬晉(雲湖)、吳鏡汀(鏡湖)、王小山(聖湖)、陳宏鐸(春湖)等,其中多數人也是隨後成立的湖社畫會的重要成員。早期畫學研究會(金城主持下)每逢三、六、九日開會觀摩,“會場懸掛名人字畫”,即古代名宿及評議作品,參會者以文人雅集的方式相互交流切磋畫藝,教授指導學員。此外,還以師徒相傳方式單人教授,“各就其性質所近,志趣所向之,而為之指導,故進步神速,各自有其成就”。在教學內容和研習方法上主要以臨摹為主(即臨摹古代及評議作品),以求達到“以本國之畫為體,舍我之短,採人之長”的目的。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王雲 右:陶瑢 1920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

1928年1月1日,畫學研究會創辦《藝林旬(月)刊》,另有《藝林月刊·遊山專號》。周肇祥親任主編,劉凌滄為編輯兼秘書,負責旬(月)刊的編輯、校對、印刷等工作。內容除介紹古今書畫、畫論外,還涉及古代雕塑、金石及攝影、國外美術作品等。至1942年停刊,共發行190期。(旬刊每月三期,每逢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出版;兩年後改為《藝林月刊》,每月一期,為方便讀者收藏,“以免散失”,開本從原來的八開本四版,改為當時較為通行的十六開本十六頁;《遊山專號》出版於1930年,是由周肇祥與傅增湘、邢瑞、凌文淵等結伴遊訪名山大川后彙編成書,共十卷,內有遊記、詩文、攝影等。)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陳半丁 右:汪溶 1920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個重要人物——陳師曾。在當時北京畫壇,陳師曾有很高的名望。1920年,他作為中國畫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廣泛聯絡北京畫家,對擴大畫學研究會的社會影響起了很大作用。 1922年5月,陳師曾與金城、吳鏡汀攜北京、上海畫家的400餘幅作品,其中包括齊白石的作品若干幅,赴日本參加第二次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由於陳師曾的大力宣傳,齊白石的畫在日本被一搶而空,引起轟動。這一消息反饋回國,使齊白石在京聲譽鵲起(1922年以後,齊白石在北京漸漸享有聲譽。他雖未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但與畫學研究會的幾位領導人都有詩畫唱酬。可以看出當時以金城、陳師曾等為首的北京畫壇多元共存風氣的一面)。畫家王夢白也曾得益於陳師曾的提攜。陳師曾在激進主義思潮湧動的五四時代,起而為文人畫張目,為其存在尋找意義與價值,在維護傳統畫學這一根本點上與金城是同道,但在對傳統的具體認識、選擇和個人創作上,他不像金城那樣強調工筆畫的地位,而更強調奔放的文人寫意。同時,他還更加重視創新求異,擺脫傳統束縛,與金城的重視摹古、強調對傳統的認知有所存異,但仍能尊重對方,相互支持是為真大家!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楊葆益 右:於非闇

早期中國畫學研究會與日本畫家的聯合展覽雖有政界人物(如徐世昌)參與,但主要由金城、陳師曾等藝術家主持,基本是民間藝術交流活動。中國畫家熱心於中日藝術交流,是出於宣傳中國傳統藝術、在亞洲擴大中國藝術影響之目的。與後來抗戰期間一些沒有民族氣節的文人的所謂“中日親善”完全不同。日本許多畫家如大村西崖、渡邊晨畝、小室翠雲等,都對中國繪畫尤其是傳統繪畫推崇備至,是真心進行中日文化交流,與所謂“文化侵略”不可相提並論,而且到20世紀30年代以前,中國與日本的文化藝術往來十分頻繁,赴日留學生眾多,中日繪畫聯展在那樣的氛圍中舉辦,是十分正常和有益的交流活動。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溥伒 右:祁崑 湖社畫會評議

中國畫學研究會的展覽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與日本舉行的四次“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這幾次展覽會與金城以及後來湖社的成立都有極大的關係。這四次展覽的時間分別是:1921年11月、1922年5月、1924年4月、1926年6月。並輪流在北京和東京舉辦。縱觀此四次中日聯合繪畫展覽的史實,可歸納以下幾點:第一,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是20世紀初中日兩國針對傳統風格的較大規模的交流活動,具有民間操作,政府支持的性質,歷次展覽參加人數眾多,展覽作品數量巨大,並題材與風格多樣,從客觀上有效的聯合了中日兩國畫家,促進兩國畫家相互借鑑、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第二,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是中國以金城、陳師曾為代表的美術民族化運動,運用外部勢力加強自身能力的有效嘗試;第三,齊白石在陳師曾的幫助下,參加了中日第二次繪畫聯合展覽,得到空前好評,所帶作品全部售出,法國人還在東京挑選了陳師曾和齊白石的作品帶到法國參加巴黎藝術展覽會,日本人也將齊白石、陳師曾的作品和生活狀況拍成電影,在東京藝術院放映。此外,中國畫學研究會還定期舉辦成績展覽會。1928年到1947年間共舉辦成績展覽會25次。以此推算,幾乎每年一次,每次展覽全體會員都會參加。從展出題材上看,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無不涉及,並且工筆寫意各善其勝。相應的《藝林(旬)月刊》也在展覽之後會選擇部分作品發表,其中以創辦人和評助的作品為主,有時也普通會員的作品。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俞明 右:徐操

1926年9月金城去世,清末民國的一代丹青巨星至此隕落。

三個月後,在其入室弟子陳緣督的提議下,由金城長子金開藩繼承父志,會同其父的其他弟子在金城故居錢糧衚衕15號“墨茶閣”組織湖社畫會。金開藩任總幹事,陳緣督、惠孝同任副總幹事。因金城號“藕湖”,及門多以“湖”字為號,又故以“湖社”為畫會之名。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劉凌滄 1926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右:溥儒 中國畫學研究會及湖社畫會評議

關於發起湖社畫會的原因,無論從當事人的回憶,還是後來相關學者的研究,亦或從現存的文獻資料都較為明確的顯示出,湖社的成立是金城的“及門弟子”們出於對先師的懷念與繼承先師遺志的願望,才另結新社。當然,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積極的觀點,主要源於金城的故舊孫潤宇、渡邊晨畝的文章,這些文章每當提及湖社成立的原因時,都不約而同的表達出對金城緬懷之意,這些人後來也大多參加了湖社,或與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無疑湖社在成立之前是經過了反覆磋商的,並非一時的心血來潮。佟澄湖等人將湖社看做是金城一手創建的,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沿用了金城對於中國畫革新一系列問題的看法。金城一向提倡做畫要以古釋今。他提出畫“無新舊論”,主張以舊的筆墨創造出新的意境,以消除新與舊的對立性,達到在矛盾中的統一。他希冀以自己“精研古法”這一“文化內省”的方式探索出一條復興中國畫的道路,從而達到傳統承接上的連續性,湖社在社團的整體審美傾向上繼承了金城這一思想。但是湖社的成立與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成立一樣,並非出於單一的原因。無論是“努力提倡國畫”還是“溝通世界美術”都是湖社成立的理論前提,但不是畫會結社唯一的理由。還有一個原因,並且這個原因對於湖社的出現可能更為重要和關鍵,它起到了催生和推波助瀾的作用,那就是湖社畫會的成立是因為金潛庵、周肇祥之間的關係惡化造成的。或者說部分中國畫學研究會的成員同時也是金城的學生們不滿周肇祥在該會的把持,從中分離出來另外成立湖社。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胡佩衡 1920年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 右:秦仲文(柳湖)

湖社學員經人介紹自願加入,學制為三年,畢業後成績優良者頒發證書,並升為助教,再升之為評議,(評議是湖社會員進入教師級的稱謂,說明已有較全面的教學能力)。學員有金城在世時曾師從於他,去世後仍未畢業,在湖社繼續師從於其他評議者,如金勤伯、金孔彰、許芷君等;有官宦或名人子弟,其中最為後世所稱道的是張學良的四個子女從師李上達學習山水;有畫家親屬,如金城的子侄金開華、金開業、金開儀等,趙夢朱的姊妹趙師莊、趙師惠,女兒趙紋,弟媳洪怡等;有當時在各大藝術或普通學校的學生,如田世光、俞致貞、張其翼、晏少翔、鍾質夫、陸鴻年等;但大多數學員仍是社會上的美術愛好者。他(她)們仍趨步於金城的藝術理念和思想,多數仍以“湖”字為號,如《湖社月刊》第四十二冊(1931)刊登了第一期畢業的三十名學員作品,分別是:王慕樵(鑑湖)、王松峪(紹湖)、王竹棋(碧湖)、朱新北、白玉祥(君實、篤生)、邵懋璋(瑞五、歷湖)、佟子肅(侶湖)、林美因(美湖)、金開儀(孔彰、希鞏)、金執中(允生、執湖)、陳琦(綺紋、綺湖)、洪怡(怡湖、靜湖)、袁昉(敏宣)、高福曾(蔭蓀)、高維彥(孟文、雪湖、孟湖)、高步宸(仁湖)、孫菊生(曉湖)、許芷君(毋壁)、郭士雋(石敏)、郭岱畬(雙珍、珍湖)、陳林齋(啟湖)、張禮(訓庭、禮湖)、楊敏(敏湖)、趙師莊(澄湖、梨湖)、趙果彰(頤廠)、趙鍾玉(佩瑤)、蔡鍾駒(楚昂)、劉延濤(慕黃)、顏文霱(靜荃)、鍾質夫(鴻毅、質湖)。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李瑞齡 (枕湖) 右:趙夢朱 (明湖)

湖社於每月的第一週和第三週舉行例會(後期的畫學研究會則是每月的第二週和第四周例會,兩會交替進行,避免碰面),早期聚會於“墨茶閣”中,後因“天氣漸暖,會員繼續加入者甚眾”,移至中山公園董事會南舍中。時間約在下午三時許,一直持續到日暮時分,以文人雅集的方式進行,即會場四壁懸掛古今畫作,“有口講者,有指畫者,有揮毫潑墨者,有向壁讀畫者”……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陳少梅 1923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除定期的例會和教學活動(與畫學研究會基本無異)外,並組織或參加國內外展覽,其中有本社成員成績展、參加全國美展、賑災義展和國際交流展。1927年至1936年間,共舉辦過不少於六次的成績展覽會,成績展的形式與畫學研究會基本相同,參加者均為全體成員,約展出七天,地點多在平津兩地或上海舉行。1931年第六次成績展期間,金開藩曾雲“……今歲第六次展覽,適值國難,同人悲痛,美術無光,會員中多數主張停止舉辦,但本社所舉行者系成績展覽會,與學校展覽試卷之性質相同,非標榜宣揚之意,畫界名宿參展與否,原無甚關係,至於初學六法諸君,得此展覽觀摩,並獲得社會之批評指導,不無寸進……”。可見展覽之目的除宣傳畫會擴大影響外,還可增進會員間相互交流,吸收新會員加入。1930年6月,在天津舉行第四次成績展,有兩百餘名會員作品參展,展出作品四百三十餘件,其間好評如潮,津地報名學畫者與日俱增,使之有感於在天津成立分會。當時湖社中有不少天津會員,如方藥雨、孫潤宇、張琮、李瑞齡、張其翼、楊清我、黃士俊、梁琦、劉維良、魏梅君、任清吉、趙佩瑤、王良生等均都積極相應,同時不少在津的文化名人,如嚴智開、孫潤宇等也都呼籲成立天津分會。

翌年,湖社在天津試辦國畫傳習社(後更名為湖社畫會天津分會),由惠孝同、陳少梅同去主事,後因惠孝同父親去世,回家丁憂,換成劉養浩,劉子久亦協助工作。除外,另在江蘇鎮江設立分會,由何瑞生(練湖)主事;山東泰安設立分會,會長佟德(澄湖);上海、大連、青島、無錫等地亦設分會。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吳鏡汀 (鏡湖) 右:李上達 (五湖)

同時湖社畫會創辦了我國第一本專業美術雜誌《湖社月刊》,金開藩任總編,胡佩衡、惠孝同任副總編。《湖社月刊》刊登古今名家作品,及書法、篆刻、畫評、畫論、詩詞、軼聞等照片和文字,內容極為豐富。金北樓的弟子們,如張晉福(南湖)、吳鏡汀(鏡湖)、陳少梅(升湖)、張琮(湛湖)、李景嵐(影湖)、管平(平湖)、李瑞齡(枕湖)、左愚(蓴湖)、李樹智(晴湖)、李上達(五湖)、馬晉(雲湖)、陳鹹棟(東湖)、趙夢朱(明湖)、佟德(澄湖)、屈均宰(當湖)、劉文機(養湖)、陳林齋(啟湖)等,都活躍在其中。趙恩熹(明湖)擅長花卉,收了許多名媛為徒,如郭雙璽(珍湖)、龔德培(德湖)等,都是他的女弟子。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 徐聰佑 (聰湖) 右:陳鹹棟 (東湖)

湖社還設置了評議一職,相當於指導老師,以上所提及的這些湖社知名畫家,大多在此之列。湖社還聘請了社會上知名的書畫家,如蕭俊賢、蕭愻、徐宗浩、壽石工等,也時常為湖社會員上課和評選作品,也稱之為湖社的評議。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管平湖 192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右:卜孝懷 193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權重一時的張學良一度是《湖社月刊》的資助人。因此,張學良與于鳳至所生的幾位子女,長子張閭軕、次子張閭玗、三子張閭琪、女兒張閭瑛,也都是李上達(五湖)的弟子,其作品刊登在《湖社月刊》上,還有專刊報道。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馬晉 1920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右:常曾灝 1929年入湖社畫會

《湖社月刊》的發行量很廣,行銷日本、美國、加拿大、古巴及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927年至1937年,《湖社月刊》總共發行100期,每期都有一個名人題字,其中有于右任、徐世昌、張學良、曹汝霖、何豐林、齊白石、呂公望、湯定之、譚延闓、張善孖、吳湖帆等。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陳緣督 1923年入中國畫學研究會 右:金協中 湖社畫會評議

湖社積極推動國畫的海外宣傳工作。1930年,國民政府由國民衛生建設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率團參加了當年在比利時舉辦的“國際藝術博覽會”,送去湖社成員20件國畫作品,其中有17件得獎:“計得金牌者四名:張湛湖、金袁壽瑜(金開藩之夫人)、陳東湖、楊敏湖;得銀牌者十三名:金陶陶、惠柘湖、陳梅湖、胡佩衡、趙明湖、陳昇湖、張南湖、佟澄湖、李晴湖、金希鞏、金繼藕、李枕湖、何練湖。諸人是不圖個人之殊遇,亦誠國家之光榮也。”這次獲獎為湖社贏得了很多聲譽,士氣大振,學員的人數達到了二三百人,到後期時,湖社的人數最多時達千餘人。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孫菊生 1927年入湖社畫會 右:鍾質夫 1928年入湖社畫會

湖社畫會一時成為了全國最為著名的學術組織,其會員的影響也日趨劇增,作品銷售勢頭一路看漲,陳少梅,劉子久,惠孝同等人情況尤佳。當時有十位畫家的作品賣得最好,因都是金城的學生,且都以“湖”字為名號,故有“琉璃廠內十大湖”之稱。他們分別是劉子久(飲湖)、惠孝同(柘湖)、陳鹹棟(東湖)、李鶴籌(枕湖)、陳緣督(梅湖)、李上達(五湖)、張琮(湛湖)、張晉福(南湖)、趙夢朱(明湖)、李筱泉(晴湖)、陳少梅(升湖)。他們的潤例一度曾由集體商定,價格統一。在同輩師友當中提倡一種平等競爭的良好氛圍,反對以藝炫世,以名傲人。並在《湖社月刊》發表《湖社同人鬻畫啟事》:“茲為便利本社同人鬻畫起見,特將諸人之潤格劃歸一律。”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王心竟 1930年入湖社畫會 右:高士恭 湖社畫會成員

清遜帝溥儀的弟弟溥傑與夫人唐怡瑩也是湖社的座上賓。溥傑,字俊之,是金城門人張琮(湛湖)的得意弟子,擅長山水畫和書法。溥傑還曾領著老師張湛湖去天津“晉謁”過遜帝溥儀,算是一種榮耀。而溥傑夫人唐怡瑩已是當時有名的女畫家。溥傑夫婦的作品,《湖社月刊》上時有刊登。

古法新知——淺談記憶中的兩畫會群賢

左:陸鴻年 湖社畫會後期活躍成員 右:張琮 湖社畫會評議

到了1937年,抗戰爆發,紅火了十年有餘的“湖社畫會”及其《湖社月刊》被迫停辦。在抗戰的八年中,湖社的會員們大都身陷淪陷區的北平,鬻字賣畫,聊以為生。直至新中國成立後,著名畫家葉恭綽和陳半丁於1956年共同提出“擬請專設研究中國畫機構”的提案,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視,周恩來總理親批成立了北京中國畫院,幾乎全部的湖社畫家均直接聘任入院。從此才開始了新的藝術創造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