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黎話爲什麼和潮汕、閩南話能相通?

粵西——粵東,位於廣東的兩頭,可以說是廣東地理上隔得最遠的兩個地區。

但是,讓粵西人和潮汕人奇怪的是,粵西講黎話的人,和潮汕很多話竟能相通,而且都屬於閩南語系。

語言,是一個族群交流的最重要紐帶,也見證這中國人口的遷移歷史。

在黎話和潮汕話的背後,則也見證這一段歷史的變遷。

粵聞君嘗試著,探訪這段歷史的足跡,尋找粵西和潮汕共同的歷史記憶。

粵西黎話為什麼和潮汕、閩南話能相通?

粵西黎話、潮汕話和閩南話

在粵西黎話地區(湛江人多稱為雷州話),翻開族譜,很多人的祖先都來自福建,而且很多風俗習慣也得以保留。

比如,在傳統宗教信仰上,黎話地區人都會在拜祭境主神,這與廣東傳統的神祇不太一樣。境主神指的是本境內的保護神,舊時福建省每一村落、街道都奉祀一特定神祇,作為本境內的保護神,俗稱境主、社公等,也有稱大王者。

回到語言上,經過多年的變遷,粵西黎話、潮汕話和閩南話確實已經不能完全互通,但發音上確實都具有同樣的特點,這也說明了粵西黎話地區、潮汕和福建人在歷史上肯定有過某些交集。

那麼,交集在哪裡呢?

我們不妨從福建移民歷史來看。

福建歷史上的人口遷移

福建與廣東一樣,在歷史上都不屬於中原之地,而被統稱為“百越”,相當於當時中原人眼中的蠻夷之類,更沒有閩粵之分。

福建首次進入人口遷徙歷史,是戰國時期的越國人入閩,也就是說,戰國時代楚威王興兵滅越 ,勾踐的子孫被楚打敗後,一支越國人進入閩地避難,福建有了第一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口補充。

隨後的歷史上西 漢武帝時閩越人的被遷徙、三國時期吳國的移民入閩和唐朝時期陳政、王緒 、王審知的率軍入閩、安史之亂移民入閩,都是因為戰亂導致,入閩主要是為了避亂。

真正讓福建人口多起來的是宋朝的南遷,特別是宋末明處,宋朝盡失中原之地,為躲避金兵導致朝廷整體搬遷,不少趙宋宗族進入福建,使得福建人口劇增。

到寶慶元年 ,史書記載福建戶數增至頂峰,人均耕地少人們難以維生 ,便開始轉向對外移民 ,成為當時全國輸出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

上面的歷史背景,也成為了福建人進入廣東,走向潮汕、粵西的原因。

宋末二帝的遷移路線

與民間移民路線基本相同的是,宋末二帝流亡的線路。

南宋被元滅後,自溫州退入福州 ,立趙昰為宋主 ,改元景炎 ,籌劃抗元事項 ,得到閩 、浙 、粵各地南宋殘餘勢力的響應 。

但好景不長,元軍又攻入福建 ,趙昰只好自福州乘坐海船經泉州 、潮州 、惠州逃入珠江三角洲的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 ,隨行官兵和百姓約有二三十萬人 。

根據歷史記載,宋朝人當時主要在海上逃生,而一次颶風導致超過四成的宋朝士兵在喪命,趙昰也因落水而染病,最後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身亡。

宋朝末帝趙昺,是從硇洲遷帝駕前往新會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登基,並最終葬身崖山

可見,沿途肯定有不少人不堪奔波,落地生根的,而其中所經地點主要就是潮汕和粵西!

而文天祥在這段歷史中寫下的《過零丁洋》,成為了當時最真實的寫照。

粵西黎話為什麼和潮汕、閩南話能相通?

崖州

福建人進入廣東的路線

從歷史角度來看,福建人進入廣東肯定不僅僅在於南宋王朝的遷徙,更多在於上文說的因為人口增加,所導致的外溢,宋朝之後,明清時期也有福建人遷入廣東,但不如宋末明初這麼轟烈。

而根據歷史學家考察,福建人遷移到廣東也有地域區別,泉 、漳之人主要遷入潮汕;汀州之人遷入梅州;福 、興 、泉人遷入欽廉、雷、化 、高 、南恩各州與海南島。

根據《大明一統 志》卷82引宋《圖經》:廉州“俗有四民,……。二曰東人 ,雜處鄉村 ,解閩語 ,業耕種”說明當時廉州的閩南語人是外來人口。

而卷 84 引宋《圖經》也有印證:雷州話有三種,“官語可對州縣官言,客語則平日相與言也 ,黎語雖州人或不能盡辨”,記載了黎話與官話和客家話是不相通的。

直至今日,廣東粵西電白、雷州、廉江等地依然是多種語言並存,主要為黎話、客家和粵語(即歷史上的官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