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二戰:蘇軍士兵一直很英勇,攻打柏林時,爲何猶豫不前了

對二戰歷史熟悉的人都知道,蘇軍士兵一直都特別的英勇,那麼為什麼打到柏林的時候卻猶豫了呢?小編對這個問題也是一知半解,多方查找資料才知道緣由,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1945年2月在黑海克里米亞半島雅爾塔機場附近的一個辦公室裡,美英和克魯吉亞三方代表,為了實現各自的利益坐在了一起商討國際軍事,美英兩國同意將世紀帝國首都柏林劃歸蘇聯戰區。

揭秘二戰:蘇軍士兵一直很英勇,攻打柏林時,為何猶豫不前了

為了緩解自身來自日本的壓力,美國希望蘇聯出兵殲滅日本關東軍,美軍給蘇聯的好處就是繞開民國政府支持蒙古獨立,這樣美國就能夠確保以最小的代價拿下日本,在只有900平方公里的柏林,100萬的德軍部署了三道防線,城內也建好了各種防禦措施,數百萬民眾組成突擊營,接受法西斯的領導誓與柏林共存亡,可以說柏林百姓對蘇軍的抵抗是不顧一切的,他們的宣傳就是打垮布爾什維克萬歲,天佑德意志,在德國法西斯對他們的宣傳中,每個人都知道蘇軍不接納活著的投降者,因此決戰到底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揭秘二戰:蘇軍士兵一直很英勇,攻打柏林時,為何猶豫不前了

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斯大林格勒投降的9萬德軍,最後只活下來幾千人,在柏林守軍看來,頑強的頂住蘇軍,只要盟軍打過來他們就有生還的機會,因此拼死戰鬥的慾望更加的強烈,然而事實是自莫斯科保衛戰以來,蘇軍士兵的大無畏精神已經傳遍了世界各地,他們將自己視作一片樹葉,無私的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經歷了無數次死亡率過半的戰役,蘇軍士兵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揭秘二戰:蘇軍士兵一直很英勇,攻打柏林時,為何猶豫不前了

然而就在柏林之戰開戰後的第四天,戰士們的精神狀態不像以前那樣高漲了,軍隊的氛圍開始沉寂,雖然號令之下他們依然會把生命託付給戰場,然而更多的戰士閒暇之餘已經開始思考生死問題了,那麼為什麼久經沙場的士兵開始懼怕死亡?劣勢時義無反顧的慷慨赴死,順勢時卻開始患得患失,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據史料記載是這樣的,最大的一種現象就是勝利在望,所有的人都不想在這一年陣亡。

揭秘二戰:蘇軍士兵一直很英勇,攻打柏林時,為何猶豫不前了

以前沒有看到希望,那麼人們就會拼死掙扎拼死求生,這是人類求生的本能,然而現在希望就在眼前,誰也不希望這個時候丟掉性命,這也是人的本能,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蘇軍上層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德國利益,控制更多的德國領土,在柏林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卻選擇了分兵進攻,令羅科索夫斯基繼續向西推進,在易北河與美軍會合。

揭秘二戰:蘇軍士兵一直很英勇,攻打柏林時,為何猶豫不前了

這樣做,蘇聯能夠控制更多的德國領土,但卻大大增加了進攻柏林的難度,同時也加大了蘇軍的犧牲概率,寒了軍心,所以一直特別英勇的蘇軍士兵,在柏林猶豫了,換做任何一個國家的兵種,如果軍隊上層依然是這樣的部署,那麼肯定都會猶豫不決的,大家對這件事怎麼看呢?如果你是蘇軍上層,處在這樣的境地你又會如何部署呢?歡迎下方評論區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