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

為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在觀看海灣戰爭的紀錄片時,多國部隊有一款裝備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當時號稱世界上最大口徑自行火炮的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陸軍裝備這樣大口徑的火炮,發射的場景與當時戰列艦406毫米火炮開火的照片一樣令人震撼。而且該炮火力驚人,炮彈重量可達90公斤,殺傷半徑則高達500米,對比155毫米炮彈的殺傷半徑約在360米左右,推算出1發203毫米的炮彈殺傷力能夠比得上2發155毫米炮彈。同時該炮還能夠發射戰術核彈、子母彈、化學彈等,擁有強大的地面打擊能力。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裝備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例如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巴基斯坦等,中國臺灣地區也裝備了該炮。



為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

而大家可能不太瞭解的是,我國也曾經研製過203毫米火炮系統,而且成功研製出兩款型號,一款牽引型和一款自行型。
為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

在當時我國空中力量非常薄弱的情況下,面對快速突擊的裝甲集群,基本上沒有什麼有效的反制手段,只能依靠陸軍自身的作戰力量,因此“大炮兵主義”成了比較合理的選擇。軍隊希望能夠在火炮的數量和質量上佔據優勢、壓倒對手。於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和國外的軍工公司開展了多方面的交流,203毫米火炮就脫胎於中國與英國SRC公司以及西班牙ERT公司的技術合作。


為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

中國曾經引進過英國SRC公司的GC-45 155毫米加榴炮技術,成功研製出國產的155毫米牽引加榴炮。合作的成功讓中國看到了研製更先進火炮系統的希望。通過加長火炮身管(45倍口徑)增加射程,力圖達到榴彈最大射程40千米、底排彈最大射程50千米的戰技指標,解決中國陸軍30~50千米縱深壓制火力的問題(美軍M110自行榴彈炮射程不超過21千米)。在研製過程中,合作三方克服了諸多困難,比如英方的圖紙未經生產試驗存在缺陷,火炮沒有合適的底盤承載導致發射過程中底盤嚴重損壞等。等到合格的樣炮研製出來,時間已經來到了90年代。隨著海灣戰爭的推進,人們發現,原來兩軍出動重炮對轟的局面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了,火炮光有威力,沒有快速反應的能力,在立體火力的打擊下就只能是活動的靶標。而203毫米火炮系統後坐力大、自重大、射速慢、精度差、反應速度慢,一下子就成為了致命的缺點,加之來自裝甲集群的威脅減小和空中力量的發展,203毫米火炮系統在國際國內都失去了市場。尤其是隨著各種口徑的火炮系統、遠程火箭炮系統的入役,中國陸軍的火力也大大增強,控制範圍增加到了300千米,203毫米火炮系統再也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儘管號稱“亞洲第一重炮”,也無奈地停止了後續研發,轉為技術儲備。


為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

儘管中國的203毫米火炮系統研發最終中止了,但是它對於中國大口徑遠程火炮技術的發展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技術成果,尤其是很多有價值的成果還應用到了後續研製的155毫米自行加榴炮上。
為何我國曾研製成功的亞洲第一重炮沒有列裝?原因在這裡

而據稱應用了203毫米火炮系統部分技術研製而成的PLZ-45 155毫米自行火炮,先進的戰技性能得到了他國的青睞,科威特和沙特都有大量裝備,而且沙特裝備的該炮在與胡塞武裝的作戰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也算是203毫米火炮系統研製顯著提高中國火炮技術的一個明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