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古村张疃村的巷道

张荣杰 先生 推荐

巢湖古村张疃村的巷道

张疃村座北向南主要巷道,在村东西闸门之间共有九条。其中老巷、大巷、沈家巷、燕巷(裤档巷)由来,值得一说。

巢湖古村张疃村的巷道

老 巷

老巷位于西闸门内往东数第三条巷道。传说张元一夫妇最早就住在这里。当时小村仅有两三个巷子。张元一是个懂风水的人,他与村里其它姓氏的当家人,就在这这里制定了重建村庄时,要按九龙攒珠的布置建村。后来,他与大儿子移居巢南张王村。他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就将张元一夫妇住过的地方巷道命名为老巷。

老巷结构十分神,南头是街道,北头是缩头巷。住户人家,向左拐进到坟映岗,这里是个四方形院子场地,门朝西开有两户,门朝东开有一户,门朝南开有一户。正北方分两个叉巷。黑大门外向西又开一户横巷,有三户人家门朝南开。这条横当中又有一个塞头巷,内住一户人家,还开一个叉巷,巷内门朝东三家,门朝西一家。坟映岗西北方向又开一个叉巷,直通杨家院,村西小巷北头通坟映岗,与老巷会四合。村西西闸门巷,西闸门外巷北头直通坟映岗西北内叉巷。村西五条至巷道南头通街,北头通过横巷能互相相通。主要是为了西闸门内外,老百姓在防匪、防盗时互相支援,互相救护。

巢湖古村张疃村的巷道

沈家巷

沈家巷与老巷相邻,是以姓氏命名的。

传说张元一夫妇带两个儿子在元朝末年到此地避难,由姓“沈”姓“李”二人担保,才能在这里安家落户。姓沈的将元一家安在自己的旁边,还找人帮助他盖了三间土墙草房。两家左右隔壁,和睦相处。

张元一会看风水,他和姓沈的协商,以后就选择巢湖北岸这一块地势较高,四周略高,中间略低的还有一口小塘地方建村子。这里巢湖无论发多大的水淹不到。

张元一两个儿子长大了,成了家,又添了孙子。两个儿媳不和,经常争吵,大儿子曾因在巢湖内打渔,划盆被刮到巢南,他看巢南有发展前途,就同父亲商量移居巢南鸡啼河畔。张元一不放心,就同大儿子张亨一一家移居巢南。临走前,将今后如何建村的规划告诉了二儿子张亨二,同姓沈的打过招呼就走了。

以后,张亨二家族人丁兴旺,村里张氏人口激增,就将归德小村改名为张家疃。张氏后人完全按先祖的遗嘱,依照九龙攒珠的规划,将村庄建起来。张元一住的地方建成巷子命名老巷,为了纪念沈姓邻居,就将老巷隔壁所建巷子命名为沈家巷。这条巷很特殊,巷子南北两头都按在大门,晚上巷口门一关,人就无法通行,起到了非常好的防贼防坏人效果。

巢湖古村张疃村的巷道

大巷

大巷居村当中,站在街道西向巷口,左为村西,右为村东。亨二公有子四人:明、顺、通、显。明公英年早逝。明公子蒲公与叔顺公、通公及显公子茂公为四分。蒲公以嫡孙承居大巷,因明公是长子,故此巷命为大巷。大巷是一条巷道较宽的巷,从街道巷口通村北闸门,闸门是清朝年间做的,起防匪防盗作用。北部出口,可通几块田,一条宽田埂直达上北村。大巷是一条独立的巷道。传说亨二公宠爱长孙蒲公让他独立生活,免受别人干扰。

燕巷

东闸门内第一条巷道,名叫燕巷,从街道口进不远处被房屋阻塞,从房屋两边开两个充满巷,活象燕子尾巴,也象一条长裤,故俗称“裤档巷”。传说住此巷人经常患病。旧社会缺医少药,老百姓只好请普萨烧香磕头求保平安。住这条巷里人在巷当中阻塞巷道的地方建了一座土地庙,逢年过节,或遇家人生病,就到此庙烧香磕头。

巢湖古村张疃村的巷道

附记:黑大门的由来

村中老巷很长,最北头为缩头巷,往巷中间不到五六户有一道黑漆大门很醒目。

传说200多年前张立远的祖上有一位举人在县衙当师爷。这时期,他的大家庭兄弟多,儿孙满堂,分成五六户,紧靠在老巷北端住在一起生活。因家里年轻的子孙有的常夜晚外出不务正业,甚而吃喝嫖赌抽,伤风败俗的事时有耳闻。

张举人思谋良久,便在家庭聚居的巷中间加一道大门,大门框与大门整体油黑漆色,乌黑发亮。规定,每日晚天一黑则关门上锁,限制家人无事外出。严格的管理,既严肃了家风,也给周边四邻很大的影响。

久而久之,张举人大家庭设防区域的黑大门前人们称为“黑大门口”。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