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南澳這十六個姑娘比現在的「網紅」美多了!

半個世紀前,南澳這十六個姑娘比現在的“網紅”美多了!

“十六姑娘”不施粉黛粉黛,個個如花似玉

半個世紀前,南澳的16名花季少女,為了農業生產,毅然駐紮到一片偏僻的山野——紅山。她們日復一日辛勤勞作,創下了南澳水稻、番薯的高產紀錄,換來了大量的公餘糧上繳國家。此後的數十年間,“十六姑娘”成為她們共同的名字,而她們奮鬥過的地方,也被海島人親切地稱為“十六姑娘山”。

16名女隊員主動請纓,到最艱苦的地方耕田育林

組織這次活動的陳楚嬋是“十六姑娘”之一的陳亦香的女兒,她告訴記者,從小到大,她就常常聽母親講起她的姐妹們,母親漸老,這種團聚的心情卻日益急切,為了幫母親圓這個夢,她輾轉聯繫,才有了這次“重會”。

今年已經70多歲的薛嬋華是唯一一個沒有離開紅山的“十六姑娘”。為了這一次聚會,她盼了幾十年。見到昔日的姐妹們再次相聚,薛嬋華一整天都笑得合不攏嘴,拉著姐妹們說話,拿著舊照片,細細端詳、對比,和姐妹們去看住過的地方,耕種過的田地……老人們百感交集,少女時代的記憶一下子被“激活”了。

上世紀50年代末,南澳縣隆東公社東山大隊松柏坑生產隊有一片30多畝的水田山林,位於地理位置非常偏僻的紅山,種植管理必須翻山越嶺,每次農活來回要花兩三個小時,就連男隊員們也“敬而遠之”。

1958年9月,一件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村裡的陳偉香、陳亦香等16個十五、六歲的女隊員主動向生產隊請纓,要求到紅山去安營紮寨,負責那裡的農業生產。隊長請示了大隊幹部,領導們認為士氣可鼓而不可洩,便鼓勵她們,答應了她們的要求,並組織她們建隊安置,指導她們勞動生產。

於是,16位姑娘捲起被席,捆著衣衫,來到了最艱苦的地方耕田育林。她們一起生活、一起勞動,共同創造出許多奇蹟。很快,“十六姑娘”名聲大噪,各地傳頌著她們的事蹟。在海島,“十六姑娘山”代替了“紅山”這個名字,至今,島民們還是習慣地將“紅山”稱作“十六姑娘山”。為了將“十六姑娘”的精神傳承下去,有的姑娘結婚後離開紅山,就有新的姑娘到來,這個團隊始終維持在16名,不多也不少。

大地當床稻草當被,她們一天勞作十多個小時

沒有床鋪,她們就在地上鋪稻草;沒有耕牛更沒有農業機械,她們就自己學習犁田;16個半大不小的姑娘,人均兩畝地,晨曦未露便肩挑糞桶,走3、4公里遠的路挨家挨戶“倒粗”(收水肥);夜幕下,她們還摸黑在地裡“侍候”莊稼,一天勞作十多個小時……這就是“十六姑娘”辛勞的真實寫照。

今年已經71歲的陳亦香老人當年來到紅山時才14歲。她回憶說,剛到紅山時,生活條件很差,但她們個個都鬥志昂揚,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有人去擔“粗”,有人去開荒擴種、犁田、耙田,一直幹到天黑。晚上,她們就睡在農田邊上,大地當床,稻草當被。雖然艱苦,但她們滿心歡樂,有事一起拿主意,有活大家都爭著幹。

露宿一年多後,姑娘們才有了幾間“屋子”。這幾間屋子原來是牛棚,沒有屋頂,她們用稻草“砌”成屋頂,一到晚上,16個女孩就擠在一起睡,天熱的時候,她們就睡到門口。

如今的牛棚破舊不堪,有部分牆體已經坍塌,但老人們還是在牛棚前“流連忘返”。在牛棚前的一棵樹下,陳亦香老人興奮地招呼幾位姐妹過去,並拿出以前的一張照片,照片上,幾位姑娘坐在樹下,手捧著小冊子讀得津津有味,“這就是照片裡的那棵樹。”陳亦香一說,幾位老人立馬圍過去看照片,“是!是!就是這棵樹!”幾位老人都高興得一下子高了嗓門。老人們回憶說,她們曾三五成群地在樹下讀“語錄”,討論農活,分享收穫……為了紀念,幾位老人在樹下拍了一張合照。

一直到1962年,“十六姑娘”們才住進了真正的房子。15歲就來到紅山的陳俊華指著房子裡的一個角落告訴記者,“我當時就睡在這裡,床是東西方向擺放的。”陳俊華當年來到紅山當會計,至今,她還記得她掌管的那三本賬:食堂收支賬本、畜牧業收支賬本和農業收支賬本。每天干完農活,陳俊華就得挑燈算賬,把那一筆筆賬仔仔細細地記下來。

如今幾位老人牽手在曾經共同揮汗如雨的農田邊上,感慨萬分。當年的捨命拼搏創下了南澳水稻、番薯的高產紀錄,創造了海島女人犁田的奇蹟,換來了大量的公餘糧上繳國家。然而,由於當年生活環境艱苦,人們保健意識差,日積月累也埋下了健康隱患。陳楚嬋告訴記者,在組織這次活動時,她才得知有的老人年紀雖不算大,但已經百病纏身,年輕時的勞累過度使她們中不少人患上風溼病,常常感到疼痛難忍,有的幾乎已經不能行走。不少老人因為身體問題都參加不了活動,但談起那段往事,老人們都無怨無悔,對生活始終保留著一份感激之情。“雖然能來到這裡相聚的老人只有7名,但已經很難得了。”

“八支槍來八支鋤”,姑娘們個個都是神槍手

回憶起在紅山的日子,如今的老人們都忘不了自己曾經荷槍實彈颯爽英姿的樣子。

那會兒,“十六姑娘”們除了幹農活還得搞軍訓。她們每週得到駐島部隊訓練一次。為了生產軍訓兩不誤,她們輪換著進行,一半人生產,一半人訓練,被人稱為“八支槍來八支鋤”。

“想起當年的樣子,覺得自己好威武。”今年74歲的陳守慈一臉自豪地告訴記者,她們當年大部分軍訓內容都是射擊訓練,步槍、衝鋒槍、輕機槍她們都用過,瞄準、射擊均不在話下。陳守慈指著農田對面的山說,那會兒,靶就立在對面山上,她們就在這邊射擊,5發子彈,個個都能打出40到50環,“我們都是神槍手。”陳俊華笑著告訴記者,去年,她還曾帶著孫子到公園做射擊遊戲,一槍一個準,幫孫子贏了好多玩具。

陳守慈笑著說,每次去部隊訓練,最時髦、最漂亮的裝扮就是戴上一頂白帽子,她們中有不少人都有一頂白帽子,但平時都捨不得戴,只有在兩個時候會戴上它:一個是進村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去部隊訓練的時候,她們都要“梳妝打扮”一番,漂漂亮亮地去軍訓。

“十六姑娘”們的刻苦訓練為她們在全縣的民兵比武中獲得了榮譽,受到了表彰。為了感謝解放軍同志教會自己的軍事本領,她們還經常為部隊送去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和瓜果。這也成為一段流傳至今的軍愛民、民愛軍的佳話。

中午,就在農田邊上,幾位老姐妹圍坐在一起。飯桌上,有菜、有肉、有海鮮,講起昔日的經歷,看著今天的生活,“十六姑娘”們難掩激動,感慨萬分。她們都表示,正是不怕艱辛、克服萬難的精神支撐著她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不管生活是平淡或是艱辛,她們都保留著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激。

2012年6月,老姐妹迎來了54年後的重聚。她們雖兩鬢斑白,但回憶起那段共同奮鬥、共同收穫的日子仍激動萬分。記者有幸見證了這段歷史的重逢。

半個世紀前,南澳這十六個姑娘比現在的“網紅”美多了!

老人們在居住過的牛棚前回憶起往事

半個世紀前,南澳這十六個姑娘比現在的“網紅”美多了!

重聚,讓薛嬋華笑得合不攏嘴

半個世紀前,南澳這十六個姑娘比現在的“網紅”美多了!

“姐妹”們在大樹下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