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栽苗,辟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經過一個多月預賽、淘汰賽的比拼,今天上午,2018第33屆“安吉物流”杯新民晚報暑期中學生足球賽總決賽及閉幕式在浦東源深體育中心舉行。最終文來中學隊和酷喜體育隊分別奪得本屆賽事初中組和高中組的冠軍,冠軍隊伍分別獲得5000元的安吉體育夢想基金。經過線上投票環節,遼陽中學隊和皇家夢之隊分別獲得初中組和高中組的“最佳人氣球隊”。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新民晚報暑期中學生足球賽圓滿落幕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新民晚報杯暑期中學生足球賽被滬上中學生親切地稱作“我們的世界盃”的草根賽事,自1986年創辦,始終從孩子自身出發,為愛球的他們提供一個健身強體、以球會友的平臺,也為足球新苗開闢一條成才之路。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新民晚報暑期中學生足球賽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育人——社會力量辦賽 ,中學生的世界盃


1986年,新民晚報向上海市體委和上海市教育局提議,讓在弄堂裡踢野球的上海小囡有機會上球場,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足球賽。新民晚報暑期中學生足球賽由此誕生。時任新民晚報總編輯束紉秋先生這樣描述辦賽初衷:“即使小孩子沒有成為球員,長大後他至少是個球迷,是個健康的人。”

由媒體發起並共同主辦,“新民晚報杯”開了青少年業餘足球賽事的先河,管理部門引導、社會力量辦賽的創新模式,為上海足球氛圍營造,打下堅實的基礎。上世紀90年代,“新民晚報杯”的參賽規模擴展到上千支隊伍。1994年,基層高中組的決賽由上海電視臺直播,這在國內尚屬首次。1997年,賽事開幕式在上海體育場進行,來自上海17個區縣3000多支球隊、逾3萬名中學生報名參賽。孩子們歡呼著自己起的隊名和口號、穿著自己設計的球衣在球場上揮灑汗水,激揚青春,成了“新民晚報杯”的獨特標識。在滬上中學生中,這項賽事有了另一個流傳至今的稱呼——“我們的世界盃”。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高中組決賽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在智能手機興起的近幾年,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體育局均提出,要讓孩子扔掉手機,走出戶外,“新民晚報杯”承擔起新的歷史責任,讓孩子回到球場,重新找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和價值。今年初中組參賽隊伍“巡遊者隊”的領隊徐健告訴記者,學生時代參加過“新民晚報杯”的自己鼓勵兒子徐佳傲,把足球作為愛好繼續堅持下去,“運動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學生時代。”

栽苗——為上海足球青訓儲備人才


踢完上午的淘汰賽後,9月升高一的劉瑞就趕著去大同中學校隊集訓。“訓練強度更大了,球場是真草。”說起新的學校和足球之路,劉瑞語氣中難掩興奮,像他這樣有天賦、有潛力的學生球員,因為賽事搭建的平臺,找到了繼續深造的途徑。

足球青訓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塔基壯大了,才能保證塔尖有足夠優秀的產出。作為滬上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的草根賽事,“新民晚報杯”就是那塊塔基。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參加比賽的小球員們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曾代表文來中學奪得初中組冠軍的徐世澳,在預初那一年就通過“新民晚報杯”脫穎而出,並去香河基地參加大連萬達足球學校的留洋試訓。這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繼續著自己的足球夢想,如今他已是閔行區校園足球精英隊隊長,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複旦大學錄取。

一些從“新民晚報杯”冒頭的苗子很快得到更好的發展條件。海煜群星隊的預初學生林俊彥,獲得包括上港在內的俱樂部梯隊的青睞。閔行區的文來中學更是與上海毅濤足球俱樂部直接簽約合作,探索出一條更適合學生球員發展的道路。

上海市體育局副巡視員楊培剛認為,去年天津全運會上海包攬4枚足球金牌,體現了上海足球青訓取得的成就,而‘新民晚報杯’這一賽事的堅持舉辦,展現了這座城市的足球底蘊和深厚基礎,“對上海足球來說,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熱愛足球的青少年,他們是上海足球發展的未來和希望……”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初中組決賽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擔任U19國家隊主帥的上海籍教練成耀東堅信:搞好校園足球,設置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學生聯賽並且在聯賽中大力培養基層教練,是青訓的重中之重。

闢路——培養壯大基層足球裁判員


擔任過新民晚報杯形象大使的孫吉、孫祥兄弟表示,足球比賽是一項集體項目,讓中小學生多參加比賽,可以鍛鍊他們的團隊合作:“現在的社會,非常講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我覺得,新民晚報杯足球賽能夠給所有愛踢球的孩子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才是最重要的。”

為此,“新民晚報杯”還承擔了一項重要的責任——足球裁判員隊伍的培養。賽事期間,由上海市足協牽頭共同主辦的初級足球裁判員培訓班一年比一年受歡迎,這個培訓班不收一分錢培訓費,由在亞足聯和中國足協註冊的裁判員講師授課,並提供學員在“新民晚報杯”的實踐機會。今年的賽事,年齡最小的裁判員是來自閔行區鶴北小學五年級的毛彥清,小小年紀的他已經通過國家三級足球裁判員的培訓考核,執法業餘比賽了。上海足協在向亞足聯註冊時發現,毛彥清比在冊最小年齡的裁判員還小2歲多呢。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比賽中的小裁判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多年來一直擔任“新民晚報杯”總裁判長的錢瑞興表示:“這些年來我們的裁判培訓機制為國內裁判員的儲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時,也可以說‘新民晚報杯’為上海足協的裁判資源鋪墊了一個很好的底子。”

傳承——盡力足球是一輩子的情懷


市足協主席朱廣滬認為,“新民晚報杯”也是上海足球文化的一種傳承,是一種情懷,“它最重要的一個功能,是立德樹人。”

曾經是兩屆“新民晚報杯”楊浦區冠軍隊隊長的盧曉,後來去加拿大深造,把兩座獎盃都帶在身邊。盧曉如今定居美國,走到哪裡,都格外關注足球。他曾去非洲宣傳北京奧運,從非洲北部一路向南,海灘邊,馬路上,到處是踢球的小孩子,“有時,我和幾個同伴乾脆停下車,和非洲的小孩子一起踢球。他們享受足球,愛足球,很快樂,也很單純。就像我們當年參加‘新民晚報杯’一樣。”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國和中學賽前互相打氣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曾經拿過盧灣區冠軍的張蒙舟,如今已是上海電視臺藝術頻道的編導,回憶參加“新民晚報杯”的經歷他表示:“賽事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年少時的揮汗如雨、意氣風發、揮斥方遒,而且左右著我們之後的成長和對人生的態度。‘團結拼搏’‘奮發向上’這些曾經貼在教室牆上的標語,我們通過競技類體育才真正體會到了它們的含義。”

更多的參賽隊員在成為父親、擔當家庭和社會的棟樑後,仍舊選擇回來,為“新民晚報杯”盡一份自己的力。去年贏得首屆元老組30歲以上組別冠軍的“浦東冠軍隊”隊員,就是18年前的“新民晚報杯”浦東新區冠軍。隊員楊柳和曹慶,如今辭去企業的工作,考取教練員證書,選擇在小學擔任足球教練,引導今天的學生體會足球帶來的純粹快樂和團隊精神,幫助孩子通過足球完善人格。

由隊長李翔擔任業務發展部總監的安吉汽車物流有限公司,更是連續多年冠名“新民晚報杯”。談起贊助的初衷,李翔表示,足球運動追求的集體主義、堅持不懈和拼搏精神,正是自己企業提倡的核心文化,借“新民晚報杯”這個平臺,繼續將這種寶貴的精神傳遞給更多熱愛運動的人。(新民晚報記者 金雷)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比賽中的小球員們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記者手記:仍在路上


新民晚報暑期中學生足球賽踢到今年,已是33屆。每一屆,總有一些新的氣象。比如開幕式安排在上海體育場,決賽由上海電視臺直播,近幾年,順應新的需求,賽事增加了在線報名和人氣投票,通過網絡在線直播,挖掘學生族解說明星等,可見青少年業餘足球賽事在堅持社會力量辦賽的模式下,能激發出更好玩的創意,取得更有效的影響力。

看看如今在城市各個角落熱熱鬧鬧的體育賽事,大部分是管理部門引導、企業或項目協會承辦,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民晚報杯”開啟並堅持的辦賽思路,功莫大焉。

上海已經將打造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列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從其中一個角度理解,就是要有更多的市民深度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尤其是青少年,要養成體育健身的習慣。這個座標下,秉持創新精神的“新民晚報杯”可以有更多作為。

育人,栽苗,闢路,傳承……“新民晚報杯”32載一路走來

圖說:比賽中的小球員們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今年的賽場上,領隊、教練們除了拍攝比賽視頻作為教學素材,還有一個任務——約比賽。在人數眾多的非註冊青少年業餘球員中,賽事不是多,而是太少了,逼得俱樂部的帶教老師自己約比賽、排賽程,因為“新民晚報杯”聚集的隊伍最多,適合尋找水平相近的對手,“約戰”成功率高。

如許多基層教練所言,青少年足球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訓練外,充足的比賽是目前最欠缺的。“新民晚報杯”這座金礦,它的輻射價值值得繼續深挖。比如賽事資源縱向、橫向上的銜接,甚至與更為成熟的國際青少年業餘賽事的銜接。有了逐步健全的賽事體系引領,上海足球的青訓架構,也是小球員從業餘到走向職業的通路,能逐漸清晰。

“新民晚報杯”33歲,我們仍在路上。(新民晚報記者 金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