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攝司,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湘江在長株潭的交界處扭了一個最大的彎,下攝司就在這大彎的正中。

唐朝時期,新開拓的南北驛道在這江灣中心穿過,於是就有了這官渡驛渡下攝司。

千百年來湘江流域就是湖南的一帶一路,這一帶一路的正中就是下攝司。

這裡既是陸驛、水驛交匯的交通樞紐之地,又是驛站,所以在唐朝天寶年間,湘潭縣縣治也遷移到這裡。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當日長沙來的過路官吏在暮雲司吃了中餐後,下午趕路經過昭峽鋪、蒿塘鋪、團山鋪、板塘鋪、過江趕到這裡吃晚飯並住宿一晚。所以這裡更應該設立有巡檢司,專有九品巡檢官坐鎮管理接待。

這裡是南北水陸的交通關卡,巡檢官兵設卡查驗、緝拿逃兵,更是對驛站巡邏、維穩、防盜、緝匪。這裡最早設有巡檢司,所以這裡就叫下攝司。

“下攝”兩個字、還真不能簡單用漢文化來析繹的,這個“下” 通 “霞”?就像上游的那個霞灣?

在碼頭一旁靠近江邊的一端,原來有一個叫“王爺殿”的古建築群,是易俗河最大的古建築群。文史有載,舊時的王爺殿為三進,建築面積很大,一進有戲臺,大坪中有大石龜“贔屓馱碑”,村民說這烏龜比床鋪還大,做學校時學生可以在烏龜背上爬上爬下,記憶中稱為“烏龜學校”。王爺殿面朝硯井古街,門前一對大石獅被修了河堤,江邊有樟樹林都是合抱粗的大樹,後邊三進有花園。那麼如此大的一個古建築群曾經是作什麼用的呢?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可以推測這就是當時的總鋪驛站,易俗河在唐宋時期是湘潭縣縣治,歷時260年之久,也就是經歷過近百個縣令正堂了。縣治遷移後這裡仍然是大驛站,要接待來往南北的官員及隨從等,要安排住宿餐飲 休息,所以這個建築群很大。

特別一提的是,王爺殿的一進側殿供奉的竟然是一隻精雕的木船,供奉船神?

看來這才是下攝司的靈魂精髓之處,這江邊的飛洋鋪千百年來首要的職責就是送驛過江,朝庭詔書也好,官府政令也好,都要在此飛洋過江、風雨無阻,這裡也是驛傳一險。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這湘江的官渡驛渡,驛船傳遞送過江是限時的一刻也不能停的,無論風雨黑夜、洪水激浪,最大的祈禱就是不翻船不出事吧。

翻船溺亡不說、丟了朝廷詔書 州府政令,縣太爺也是死罪吧。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王爺殿一旁的硯井石刻是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的,年代夠早的了,目前還沒看見有更早年代的石刻古蹟。而太史令路振(956—1014)經常在此井旁洗筆,看來這硯井唐朝時期就有了呀。

下攝司千年古井、下攝司千年古渡。

河邊下攝司的老街民、硯井古街的老人都說,真正的下攝司在我們這邊,不是在對河,此話很有道理。

由於金霞山的江邊礁岩林立,周圍都成了險灘,這段水域主航道靠向北岸,所以北岸下攝司渡口碼頭也具有“塘”的作用。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從前各朝代沒有河堤,湘江北岸都是一片低窪沼澤之地,非常荒涼,由於渡船是兩岸對開的,漸漸的比岸隨著人居增多農耕開發,也稱為下攝司了。

民國時期這裡開發機械廠、發電廠、鋼鐵廠、電機廠等,所以北岸一大片都成了下攝司了、一直到了那半邊街,所以北岸下攝司的名氣越來越大。

民國時期長沙至衡陽開通的軍路就是從這裡經過,1932年7月,長沙開往衡陽的班車從這裡下攝司渡口坐汽車輪渡過河,就是那種燒木炭的汽車,還留下了珍貴的圖片。

下攝司的汽車輪渡的閘門現在依舊(圖2),下攝司老碼頭的麻石還堅守在這裡(圖3),渡口現在仍在使用。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下攝司千年古渡,很快將成為歷史,一座名稱叫“下攝司湘江大橋”的,正在古渡旁興建。

硯井古街沒有了、麻石老路沒有了,古建築王爺殿沒有了、千年古渡沒有了,但是這古名稱“下攝司”三個字,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朝廷州府官員在下攝司驛站宿了一晚,清晨用完早餐又開始趕路,今天晚上又在哪裡歇宿呢?不要急,前面過了中路鋪又有一個大驛站叫黃茅驛的、六十多號驛役恭恭敬敬等著呢。

縣誌上黃茅驛又叫“黃茅司”——看來讀者都已經心知肚明瞭哈。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攝司,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現在的“下攝司“”,已經到了很遠很遠的嶽塘路口了。

揭秘!湘潭人都知道的老地名下摄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來源丨紅網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