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誰年輕時沒愛過幾個渣男?

餘春嬌的自嘲頗能引起現代女性的共鳴與感嘆

為何渣男越來越多?

為什麼越是優秀的女孩越容易愛上渣男?

看完《快把我哥帶走》突然明白——

這不是人類演化進程中的基因突變

而是成長經歷中的一種缺失。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18歲給我一個姑娘,

是青春已逝的老男人追憶似水年華

17歲的時候給我一個哥哥,

這才是00後正青春的心聲。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請把我的哥,帶回你的家。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這幾年,套路狗血又無節操注水的青春片已經成為市場上的問題疫苗,專門殘害祖國的花朵,其最大的副作用是讓人對青春無感免疫了,越來越多人敬而遠之被逼成了佛系青年。

非常不湊巧幸運,《快把我哥帶走》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又別出心裁的校園青春片。影片上映之前,在豆瓣上就有人悲觀預言“預定年度爛片”,感謝這份嫌棄,讓我們有了更多驚喜。看過點映,抹了一把眼淚,摸著良心說——

這部電影的確很坑!

不是坑人,而是坑妹!

想必大多數觀眾和我一樣,作為獨身子女的一代,已經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哥哥這種生物。電影裡的花季少女時秒的哥哥時分,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這位世界上最優秀的哥哥零花錢要搶,肉也要搶——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為妹妹唱歌錄製起床鈴聲很溫馨嗎?但你絕不想如此醒來——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以捉弄妹妹為最大樂趣,他不僅是強取豪奪,更惡劣的是還偷看妹妹的日記,拿“早戀”嘲笑——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甚至就連打架,都要靠“爸爸”妹妹出頭,這樣窩囊嘴賤的哥哥要來何用?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為什麼有一個哥哥?這是時秒成長的煩惱。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鬥爭經驗日積月累,和“大魔王”見招拆招,磨練出了妹妹時秒敏捷的身手,堅韌的性格——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哥哥是戲精,妹妹也是性情中人。

前一秒鐘,以為時分努力集卡是為了全家出遊,妹妹發動溫柔攻勢;下一秒發現哥哥自私只是想換車,立刻恢復日常怒懟模式——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彭昱暢、張子楓這對兄妹CP感十足。兄妹日常互懟讓人笑出眼淚,這是電影的第一重驚喜。

讓時分滾出哥哥圈!當妹妹在生日許願“快把我哥帶走”,當我哥變成了我閨蜜的哥哥,當你最恨也最親的人變成了別人,當你以為幸福生活來臨,一出好戲才剛剛開始。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人設和劇情的大反轉,是電影的第二重驚喜。

隨著劇情發展,你才發現捉弄是為了保護,謊言是另一種真相。從笑出眼淚到哭得收不住淚,這巨大的情感衝擊來得太意外。

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草灰蛇線,伏延千里,劇作上的精巧設置,把想象變成現實,又用謊言揭露真相,讓一切都合情合理。觀眾邊看邊感慨,哥哥賤萌鬼馬,原來如此良苦用心。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電影前半部分讓你放肆地笑,後半部分讓你盡情地哭。

我們的眼淚全獻給了彭昱暢和張子楓這對兄妹CP。兩個小戲骨對細節的把握,情緒分寸上的拿捏,展現出貼近角色氣質又超出年齡的成熟,堪稱演技擔當。

比如這樣一個小細節:彭昱暢騎“小毛驢”送張子楓回家,開過減速帶時,哥哥手自然向後扶了妹妹一下……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比如這樣一些小情緒: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同樣是爭奪烤腸,一前一後兩個場面同樣讓人爆笑,但一個是張牙舞爪,一個是無語尷尬。

什麼是親兄妹,什麼是別人家的哥哥、別人家的妹妹,人物關係情感親疏的變化,兩位小戲骨的表情讓觀眾一目瞭然。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清新脫俗,毫不油膩!

當青春片快要淪為爛片代名詞,“快哥”絕對是一個意外和驚喜。

回首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青春片,或是“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的叛逆,或是以“致青春”的名義懷舊,無論刻奇還是媚俗,無可避免的進入了一個“小時代”。

按理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青春,青春片應該常拍常新,但近期的青春片都侷限在愛情小天地裡打轉,又因為“不能早戀”,演化出各種狗血套路。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這些青春片無一例外都將愛情作為主線,而父母、兄弟姐妹這類元素普遍缺失。《快把我哥帶走》最大的亮點在於,打破了以往校園青春片的狗血套路或者瑪麗蘇情節,以“兄妹”取代“戀人”,用“當下”代替“懷舊”,用“寫實”置換“造夢”,突破了青春片固有的題材壁壘。

一個“我哥變你哥”的簡單故事講得不落窠臼,情意綿綿。這份兄妹之情,真不像是編得出來的。果然,漫畫原著作者幽 • 靈姐妹是一對雙胞胎,而影片導演也恰好出身在一個重男輕女家庭(其實這不是挺普遍嗎)。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作為一位刻畫手足之情的高手,鄭芬芬把姊妹之間的情感,放進了電影《聽說》;兄妹之間的愛恨,放在了《快把我哥帶走》裡——

我小時候恨他,甚至因為恨他而恨所有身為兒子的人。這份恨從小時候的打架撕逼,到長大後的相敬如“冰”。

我以為我跟我哥哥就只剩下血緣關係再也沒有別的了,直到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出了意外,我撞壞了別人的車欠下鉅額車款要賠償,我正惶惑薪水只能勉強養活自己沒有存款的我如何解決時,我哥哥不知道怎麼曉得我出事了突然就冒出來,主動出面跟保險公司協商賠償問題,解約了他自己的定存替我還款,還跟我工作的公司理論他們讓他妹妹過勞以致發生意外、萬一受傷的不是那臺車而是他妹妹呢?

我看著我哥哥站在我的面前替我對付那些當時讓我害怕的人跟情況,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靠山了,不管我們的關係看起來再怎麼“冰”,都改變不了我們是兄妹的事實。平常沒事鬧著玩的時候妹妹可能是很好欺負的對象,可是隻有身為哥哥的他能欺負,當有外人要欺負他妹妹的時候,他會第一個衝出來保護自己的妹妹。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正因為有切身之恨(愛),鄭芬芬對影片要求之高,劇本前後改版10次,耗時3年。關於編劇之難,有一點特別贊同——

我看到編劇很努力地揣摩兄妹之間的互懟,很用功地表現兄妹之間的情感,但方向不對方法也不對,不是像情侶就是像同學,就是不像親兄妹。

後來我才發現,編劇們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姊妹,他們不曉得從小一起生活、一起長大、真正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兄弟姊妹,跟老是我哥我姐地叫、其實是表親堂親的旁系血緣關係之間的差別,也不知道兄弟姊妹跟同學同桌同事同好小夥伴情侶閨密等等你想得出來任何組合關係的差別。

你可能會嫉妒你朋友比你優秀,甚至想給他使絆子,但凡兄弟姊妹有一點點出類拔萃的地方,你卻比他們本人還驕傲;

你跟同伴翻臉不等到有第三方來勸和或是有利益交換不會和好,但跟兄弟姊妹翻臉,和好就跟翻書一樣,翻過去就是了,不用原因不需要堆砌;

你也許會對心儀對象噓寒問暖,但兄弟姊妹只要沒到瀕死邊緣,你一定是粗聲粗氣地罵他們怎麼不會照顧自己。

愛,到了親人身上,就變得恨鐵不成鋼,但你真成了廢鐵,我也還是把你拎回家。

青春不是一個理想化的虛構世界,你享受著理所當然的疼愛,也要經歷不期而遇的傷痛。電影真真切切展示了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對青春成長的影響。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我們習慣於把自己個性缺陷歸咎於原生家庭的先天不足,但這部電影裡的哥哥讓我們看到一個榜樣——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從頭到尾,彭昱暢都在笑。

為了吸引妹妹的注意力,他耍寶賣萌的笑;

捉弄妹妹坑蒙拐騙得逞,他得意洋洋的笑;

當媽媽重組家庭,他露出超出年齡的成人世界的笑:“謝謝你讓我當了時秒的哥哥”。

車站告別時,妹妹對他說:"哥,你落東西了……你把我落下了!"他還強忍淚水裝出輕鬆自然的笑;

這一刻,全場觀眾都哭了。

這一刻,你突然明白了這部電影的意義。

哥哥在照顧妹妹的過程中,學會男人的擔當、堅強;而妹妹在哥哥照顧下,學會了寬容與成長。有這樣的哥哥,你自然學會了分辨渣男;有這樣的妹妹,你又怎會成為渣男?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今夕何夕,明天又是七夕

眼看單身狗又是要被虐一波的節奏

別怕,看《快把我哥帶走》吧!

今年七夕,

不虐單身狗,改虐獨生喵!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畢竟,做志明與春嬌這樣的情侶太累,

還好,我們有時分和時秒這樣的兄妹。

17歲的時候,想要一個彭昱暢這樣的哥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