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夾弦-清咸豐初年山東有個窮秀才……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以及河南東部及北部,江蘇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它與流行在黃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濱州地區的“四根弦”(也稱“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緣關係。

兩夾弦-清咸豐初年山東有個窮秀才……

兩夾弦是在魯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藝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魯西南地區,因為經常上演《休丁香》(《張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葉也就已在菏澤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清唱)或“打地攤”(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絃樂器伴奏。常用的曲調有:[贊子]、[序子]、[砍頭撅]、[貨郎調]、[寒韻]、[平調]、[哭迷子]、[過序子]等。經常演出的劇目,除《休丁香》外,還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數十出。

清咸豐初年(1851年),山東濮州引馬集(今屬山東鄄城縣)有個窮秀才白殿玉,擅詩詞,通音律,酷愛花鼓丁香,常編些花鼓新詞,教妻吟唱。後來,他對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擊節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絲絃,以壯聲色。其妻紡棉時常哼曲詞,其每唱一句,接著便“嗡、嗡、嗡”紡抽棉花,紡車聲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啟發,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做出瞭如二胡狀的“弦子”為妻伴奏,節奏和諧,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編詞清唱,並根據詞意,突破原始腔調的節奏規範,融入其他姊妹藝術的唱腔,博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白殿玉在引馬集收了三個乞討人為徒弟,他們是莘縣的李季安、東平的戚成興和濟寧的梅福成。

咸豐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災,李季安北歸,白殿玉帶戚、梅二徒,乞討至曹州(今菏澤)東北的大徐莊落戶,後由戚、梅二人在大徐莊收徒數十人,在菏澤、鄄城、鄆城、定陶、曹縣、鉅野、梁山、東平一帶農村“打地攤”賣唱。這期間,由於人員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發展到七、八個人分包趕角形式,其體裁也由說唱式的敘事體,過渡到戲曲化的代言體,具有了較複雜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較完整的戲曲故事,其樂器除一個凸肚花鼓,又增加了絲絃(兩根弦的“弦子”),還有一面手鑼、一個梆子。兩夾弦劇種初具皺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