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姚關里基茶

「农耕文化」姚关里基茶

裡基山茶園

裡基山位於施甸縣姚關鎮楊美寨村大尖山北側。裡基茶因此得名,聞名遐邇,為施甸茶中之魁。清代咸豐末年,姚關街饒秉蔚從雙江勐庫茶山引進品種,育苗移載到裡基山,經種植發展,茶樹繁茂,年均收幹茶500餘公斤,裡基茶因此得名。裡基山地處昌寧縣灣甸壩低熱河谷的熱氣流上升到這裡與冷空氣相遇的地方,形成溫涼相間的特殊氣侯。這裡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莽莽,雲霧繚繞,空氣溼潤,陽光適宜,土為醬色,故養育出一方好茶。茶葉經傳統工藝精細加工製作,以一芽一葉,一葉初展細嫩為原料,採用綠茶傳統工藝的製作。其茶分春茶、雨水茶和谷花茶三種,色澤黑綠光亮,外形細密呈條狀。春茶白毫多,谷花茶亦有之。裡基茶的特點是:湯色猶如竹葉青,香氣芬芳,滋味純正。若放入陶罐裡烘烤飲用,湯色如雞蛋黃,飲後頓感清心、生津、回味。

還有裡基茶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色澤綠潤,湯色青翠明亮,香氣清新自然,入口香醇,回甘久遠,生津止渴。常飲它能消暑怡情,提神醒腦。

清末,施甸經營茶館的人家用心良苦,館前貼副紅對聯:“雖無揚子江中水,但有姚關裡基茶。”足見裡基茶在當地之盛名了。據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曾作貢品送北京皇室。1953年,選送北京中南海,致使聲譽倍增。

裡基茶在施甸還有一特殊泡法叫“小雞噴(撲)翅膀”。在施甸東山山麓裡有木老元、擺榔兩個鄉,居住著我國一個特少數民族布朗族。這種民族祖輩居住在深山裡,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明代就有參加鄧子龍將軍抗倭寇的故事。布朗族男女老少早晨起床後習慣聚攏在家中的火塘周圍,一邊由家長安排當天的活路(工作),一邊將茶葉放入土陶罐裡,將土陶罐放在火塘邊灶灰上來回轉動,反覆烘烤,達到一定火侯時,加入滾開的開水,即發出清翠的撲嗤撲嗤聲,這就是“小雞噴(撲)翅膀”形象比喻和來由。這樣泡出的茶湯色則如雞蛋黃,飲後頓感清心、生津、回味無窮。在當地早晨飲用的這種“小雞噴(撲)翅膀”茶,還有一句號口頭禪,“早茶一盅,一天威風(精神)”,來襯托裡基茶的生津、止渴、提神的神奇功效。

1949年保山縣茶葉種植面積300畝,而施甸茶葉種植150畝,其中6區(姚關)裡基山就有70畝。1964年,為發揮裡基茶生產優勢,政府組織開發大尖山,先後在裡基山擴種茶園5000畝。建立了茶廠,除生產出口紅茶外,茶廠每年生產一部份精裝裡基茶供應市場。

「农耕文化」姚关里基茶

恢復後的“裡基茶”產品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茶廠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進入21世紀後,逐步恢復生產,註冊了“裡基茶”的商標,向市場供應茶葉。(責任編輯:楊永明,供稿 楊炳山)

注:檔案保存於施甸縣檔案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