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價格失火」 是否會 「殃及」金屬鋰?

同為鋰的中間原材料,與碳酸鋰、氫氧化鋰比起來,金屬鋰實在顯得有些低調。

金屬鋰,自然界最輕的金屬,在應用上可分為工業級和電池級。工業級金屬鋰應用在醫藥行業,電池級金屬鋰應用在一次性鋰電池的負極。金屬鋰的低調,與其價格的變化幅度小不無關係。而影響其價格的直接因素,是金屬鋰的上游原料的供應,和下游的需求。

從應用來看,下游變化情況較小,市場份額飽和且廠家往往都是老牌企業,新廠較難拿到供應份額。且每次與下游簽訂訂單都是一個月以上的長單,所以價格往往也是一個月才有一次調動。而從上游來看,金屬鋰的原料來源是氯化鋰。國內氯化鋰廠家與金屬鋰廠家一般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原料供應充裕。氯化鋰除使用在金屬鋰原料外,其他行業市場需求很小。所以金屬鋰“低調”的實質,是“穩定”。

然而任何市場都有一個重要特徵,那就是“流動性”。金屬鋰的“穩定”是否會被“看不見的手”而攪動,也並不是沒有可能。正如最近下跌的碳酸鋰,價格一路跌至均價9.25萬元/噸。相比之下,製作金屬鋰的原料氯化鋰價格,保持在均價11.5萬元/噸。99%以上含量的氯化鋰,含鋰量為16.3%。而99.9%以上含量的電池級碳酸鋰,含鋰量為18.9%。

此時,相信有朋友會疑問:碳酸鋰價格這麼低,且鋰的含量更高,是否會有金屬鋰廠家,改用碳酸鋰來製作金屬鋰呢?又或者製作碳酸鋰的廠家,是否會轉向價格更高的氯化鋰的生產呢?如果金屬鋰方面對碳酸鋰產量有消耗,那麼是否對碳酸鋰的價格下跌有企穩作用呢?提到是否能用碳酸鋰來製作金屬鋰,就不得不來講一下金屬鋰的製作工藝。

金屬鋰的製作分為兩大類:熔鹽電解法和真空熱還原法。當前金屬鋰的工業生產方法是氯化鋰-氯化鋰熔鹽電解法,電解質中氯化鋰為55%,氯化鋰為45%。具體工藝流程如圖:

碳酸锂“价格失火” 是否会 “殃及”金属锂?

而用真空熱還原法,就是利用碳酸鋰和還原劑來進行熱還原,來得到金屬鋰。生產工藝如下:

碳酸锂“价格失火” 是否会 “殃及”金属锂?

由圖二我們不難發現,真空熱還原法產出的金屬鋰雜質含量高,因此需要進一步精餾提純,來得到99.9%的金屬鋰。而這樣會極大增加成本,目前還僅停留在實驗室克樣級產品,不能應用在工業級生產。

而如果利用碳酸鋰與酸反應的工藝來製作金屬鋰,同樣會存在產品較粗的問題,並且還需要使用危險品,需要資質和相關人員培訓,這個週期又要半年以上。因此,技術難度和成本限制了第一種設想。

那麼第二種設想,即生產碳酸鋰的廠家是否可能生產氯化鋰呢?據瞭解,碳酸鋰和氯化鋰的生產產線不同,如果需要進行調整,那勢必進行一番大量的財力和時間的投入,成本增加,並且也需要打破“行業壁壘”,尋找新客戶。並且,如開頭提到,氯化鋰的市場應用很窄,大部分應用在金屬鋰,其他行業需求極少。不像碳酸鋰藉著“新能源”這股東風,雖然價格優勢漸失,但是市場依然廣闊。氯化鋰在非暴利盈餘的情況下,並不是碳酸鋰廠家考慮選擇的對象。又或者說,有氫氧化鋰在前,轉產也還輪不到氯化鋰上場。

當然,市場變化風譎雲詭,誰也無法下定論說碳酸鋰永遠不可能替代氯化鋰來進行金屬鋰的生產。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和市場產品價格變化,碳酸鋰也許和金屬鋰有交集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