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行不良風險嚇skr人,北京農商行憑啥穩站「C位」?

農商行不良風險嚇skr人,北京農商行憑啥穩站“C位”?

近日,貴陽農商行不良率飆升話題持續發酵,將農商行普遍存在的不良風險問題推至公眾視野。吃瓜群眾在看熱鬧之餘,卻驚喜的發現了一些不良風險率超低,且各項數據還在持續走強的農商行。

從媒體公開的一份“農商行2017年不良貸款率排名”來看,有近一半農商行2017年末不良貸款率較上一年攀升,不良貸款率最高的達到13.9%,遠高於5%的監管要求。與此同時有5家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突破了120%的監管“紅線”,最低的僅有33.16%,著實“嚇人”。不過,榜單中也有一些“神一樣存的在”,例如北京農商行,原本就較低的不良貸款率連續第八年下降,由上一年0.92%降至0.55%,位居榜單“C位”。

資產質量問題加劇銀行間分化

原銀監會發布的2017年四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4%,資本充足率為13.65%,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5%。其中,農商行不良貸款率為3.16%,資本充足率為13.30%,在整個商業銀行體系中屬於風險度較大的一塊。而且今年這一態勢還在延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農商行不良貸款餘額為3905億元,不良貸款率3.26%,遠高於大型商業銀行(1.50%)、股份制銀行(1.70%)、城商行(1.53%)、民營銀行(0.57%),和外資銀行(0.66%)。

有分析人士認為,商業銀行間風險率出現分化核心原因是資產質量不同。農商行貸款多投向小微和涉農,由於區域高度集中、風險較難分散,因而資產質量整體偏弱。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監管趨嚴的環境下,小微和涉農又大概率成了“不良”,導致農商行成為風險暴露重災區,而原來劃分在逾期、關注類貸款中的潛在不良風險也將逐漸浮出水面,進而加劇銀行間不良風險的分化。

與資產質量息息相關的是區域經濟運行狀況,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如果當地的產業環境好,農商行的日子就會好過,反之就會受壞賬上升等的困擾。”因此農商行不良風險也呈現出地域性特徵。納入上表統計的117家農商行中, 5家撥備覆蓋率低於監管要求的農商行分別為山東廣饒農商行、山東鄒平農商行、山東威海農商行、安徽廬江農商行和山東莒縣農商行,所屬地域上80%都來自山東省。不良貸款率排名前10名的農商行中亦有6家農商行來自山東省。受不良貸款率影響,今年以來,山東地區已有3家農商行主體信用評級遭到下調。與之相對應的是江浙滬沿海地區,在今年上半年,寧波慈溪農商行、浙江德清農商行、浙江溫州甌海農商行等多家農商行主體信用評級也得到了上調。與此同時,在今年所有評級上調的銀行中,有三成集中在江浙滬沿海地區。

因此,”C位出道”的北京農商行,雖然和大多農商行一樣也比較依賴“吃息差”,但其背靠首都經濟圈,其佔據的資產質量優勢甚至優於江浙滬地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加持下,優異的風險控制表現並不為奇。

值得注意的是,農商行之間的分化還呈現出“強者恆強”的趨勢。上表中,山東廣饒農商行以13.9%的不良貸款比例位居榜首,比上一年激增11.43%,撥備覆蓋率僅為33.16%,比上一年驟降140.20%。而居於榜尾的北京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僅為0.55%,比上一年下降0.37%,撥備率則比上一年增加211.10%,達到387.97%。不良貸款比例首尾相差逾25倍。與此同時,排名前十的農商行,2017年末不良貸款比例全部較2016年末有所提高,而排名後三位的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同比均有所下降。

風險管理水平重要性凸顯

過去一段時間,國內農商行均處於高速擴張期。根據銀監會公佈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末,農村金融機構總資產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例為13%,較上年期末提升0.13%,同期末城市商業銀行總資產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例為12.57%。總體規模上,農商行總資產已經超過城市商業銀行。

然而,農商行一般均由農信社改制而來,由於歷史原因,農信社積弊嚴重,使得農商行普遍存在不良貸款歷史包袱較重、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等問題。例如風口浪尖上的貴陽農商行, 2011年貴陽農商行由貴陽當地的南明、小河、白雲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和雲巖農村合作銀行四家農村中小法人金融機構,合併組建貴陽農村商業銀行,業務基礎較為薄弱。成立之時就不幸揹負了巨大的歷史包袱,而隨後風險並沒有得到控制,2013年到2016年,它的關注貸款率基本都30%以上,逾期率在16年底達34%,逾期90天以上比不良達到623%,不良認定標準非常寬鬆。隨著2016年貴陽農商行原董事長索美英嚴重違紀被“雙開”, 不良貸款積重難返, 2017年存量問題貸款風險集中暴露。

相比之下,北京農商行“不惟大小隻惟優劣”的理念決定了其日後“輕裝上陣”。資料顯示,2005年北京農商銀行改制成立之初,就採取了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優化不良貸款管理機制、依靠利潤積累核銷呆賬等措施,真實不良貸款率從2009年近乎15%降到了2014年末的0.98%,在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資產質量實現了“逆勢”提升。此外還通過公開拍賣、掛牌出售、協議轉讓、轉為自用等方式,推進抵債資產處置。“不惟大小、只惟優劣”的信貸策略也得到了貫徹執行,“從嚴治貸”成效明顯。從結果來看,北京農商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率保持了連續八年的“雙降”,風險控制能力持續增強。

此前有消息稱,監管層已要求各銀行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計入不良貸款之中。可以預見,該措施一旦執行,農商行的不良率及業績或將繼續惡化。古有語“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或許,當下正是農商行大舉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最佳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