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8月20日上午,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副會長馬老虎、李念東,老會長張澤民、特約顧問周流宗等前往底張鄉考察張氏家族遷徙情況。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考察團一行來到磨頭村,仔細瞭解該村張氏家族遷徙源流、譜牒文化等情況。他們先後查閱了《明唐山縣知縣張公墓碑》《磨頭張氏始祖洛西公墓碑》(殘碑)《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公神道碑》《張際太墓誌》等古碑,查閱了《張氏家譜》,拜訪了知情者,走訪了知情人,詳細瞭解了張氏家族的來源、遷徙、世系以及存世文物等情況,為編纂《洛寧縣望族志》提供了珍貴而詳實的資料。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家譜,傳承的是中華文明,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發展歷史,是世代傳承著名人物的史籍。據瞭解,《洛寧縣望族志》將秉承尊宗敬祖,敦親睦族,揚善勸惡,光大門庭的目的和傳統,採用蒐集資料、實地走訪、查尋史料、探研鑑別的方法,通過三年時間,查清洛寧各個名門望族的淵源、生息繁衍、發展變遷、文化積澱、名人名士、未來期盼等豐富的家族史內容,讓無數的族人先賢,在族譜文獻中生動而鮮活地站立起來;讓各個家族人知道自己家族走過的艱難歷程,熟知自己的血脈所依;讓人們對自己家族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相關連接】磨頭張氏家族主要有三個支系,東磨頭張氏有兩大支:

一支為“兵部張”,即德里張氏,因其家族張鼎延官至兵部右侍郎,故稱“兵部張”。清康熙年間,張論之孫張瑊自金門寨遷居磨頭村,今磨頭村東寨;張講之曾孫張象武及其侄張暟、張晧,自金門寨遷居磨頭村,今磨頭村中寨下地;張詔之曾孫張綮仁及其侄張智自金門寨遷居磨頭村,今磨頭村東寨。“兵部張”家族迄今傳至25世,300餘人。主要分佈在東磨頭村。名人有清道光武舉張庚申,候選守備。張雲驤,字龍盤,號天衢,又名龍驤。伶公之長子,出繼素公,處世小心謹慎,和氣謙恭,為人孝親悌長,安守本分,讀書精通文理,常以誨人為樂事,兼精醫道,無論貧富請者及至,一生活人無數,不責謝禮。公生於嘉慶三年(1798年),卒於光緒二年(1876年),壽七十九。例授承德郎。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民國六年《洛寧縣誌》卷四人物文學記載:“張龍驤,字天衢,磨頭村人。性醇篤,志趣高曠,學問淵博,束髮授書,過目成誦,文不諧俗,未博一衿。喜山水,登太華,躋嵩嶽,攬玉女二室之勝。又東遊齊魯,瞻泰岱,謁孔子廟,觀車服禮器,胸襟益壯闊。衍聖公面試,獻詩授齊奏司。晚年退居林下,吟詩明志。著有《暢懷集》詩草。尤精岐黃,活人無算。光緒二年卒,年七十九。”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考察底張鄉磨頭村張氏家族歷史淵源

一支為“進士張”, 即大門樓張氏,因其家族出過進士,張際庚道光壬午科進士,故稱“進士張”。支祖洛西公於明末之際自大門樓村初遷古村,繼遷磨頭立家,自洛西公立祖今傳15世, 200餘人。存世的家族文物有《賜進士出身候銓知縣張公(張公諱際庚)神道碑》、《張際太墓誌》、《磨頭張氏始祖洛西公墓碑》(殘碑)。張公神道碑記載,張公諱際庚,字巽五,號三槐,清嘉慶庚午科舉人,道光壬午科(1822年)進士,候銓知縣,終生未仕。教書授徒,桃李滿天下,著有《傳家十要》。提倡耕讀傳家,和氣致祥。病逝後其眾門生在磨頭村大道旁為其樹立神道碑,述其生平,頌其功德。張公神道碑樹立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門生邑廩膳生員郭文錦撰寫碑文,門生乙酉科拔貢張西金書丹。該碑歷經磨難,保存完好,重新樹立,實屬不易。對研究磨頭張氏家族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西磨頭張氏,來源不詳,張氏族人有200餘人。家譜神祗失傳,祖碑無存,始祖名諱、祖籍、傳承均無可考證。(洛寧城事/雷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