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一、地災危害巨大,卻頻發生

4月30日上午9時許,江西婺源S302紫曲線菊徑路段旅遊公路發生小面積山體滑坡。

在我國進入汛期之後,再加上連續有四個颱風登陸,導致我國多地收到了強降雨的影響,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但是預警及時,沒有造成大規模傷亡。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7月11日,317國道汶川線出現了泥石流,造成堵車600多輛。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8月7日,還是在317國道的汶川線,再次發生山體滑坡。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7月30日,西南石油大學的一名老師帶著4名研究生到新疆進行野外地質考察,不幸遭遇泥石流,造成4人遇難。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7月30日,成昆鐵路阿寨站至白果站間發生泥石流,上萬方泥石掩埋鐵道。鐵路部門提前預防,發生泥石流時候沒有列車經過。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8月11日,北京房山區發生山體滑坡,塌方量初步估計達到三萬方,因為提前被發現,無人員傷亡。

8月13-14日,雲南通海2次5.0級地震,7萬多人受災,無數房屋坍塌,但幸運的是沒有造成人員死亡。

二、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災區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易發區主要是在川東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雲貴高原、黃土高原、秦巴山地、青藏高原東緣、汾渭盆地周緣、東南丘陵山地、新疆伊犁、燕山等地區。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佈在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松嫩平原、江漢平原和浙江東南沿海地區等。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重點防治區

1.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

2.青藏高原東緣泥石流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

3.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

4.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

5.珠江三角洲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

6.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

7.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

8.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

9.長江三峽庫區崩塌滑坡重點防治區

10.長江三角洲及江浙沿海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

11.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

12.黃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

13.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縫重點防治區

14.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

15.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

16.新疆西南地區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

17.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

二、地質災害的危害

中國地域廣闊,地形複雜,就造成了地質災害嚴重且多發的情況,對當地的交通、城鎮、水利水電事業、工礦企業和村莊、旅遊事業、農田和人類的生命健康都造成了威脅。所以如何有效的預防地質災害是我們將來發展需要面臨的重大課題。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三、地質災害預防的有效措施

根據瞭解,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災害主要是發生在山區,主要是因為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或者是修路建房、開採礦山等人為因素。

那麼在這些災害到來前,都有什麼徵兆呢?

1. 滑坡

若是山坡有水塘可能會因為有裂縫而出現水位明顯下降或者是全部沒水。老鼠和蛇等小動物會出現拒絕進窩的現象,若是直接看到樹木傾斜,東倒西歪,那就該快速撤離了。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2. 崩塌

這一般是會出現在比較陡的斜坡上,出現了岩石裂縫增大、有小塊落石,甚至聽到了岩石的斷裂聲,都是要崩塌的前兆。

3.泥石流

水流突然間增大,且伴有大量的泥沙、樹枝;或者是出現突然的斷流,就有可能是上游滑坡進入河谷造成的堵塞;若是河谷出現了轟鳴聲那可能是有泥石流往外流。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為了提高對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國土資源部及下屬部門有責任做好災前的防範工作。

1. 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監測

可以在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安裝專業的災害監測系統,一旦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徵兆就及時預警撤離。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威海晶合邊坡監測系統

2.排查地災隱患

成立專門的調查小組,對可能會受到影響的地段進行排查,能治理的立即治理,不能治理的要及時上報主管部門,做好防範工作。

3.建立地質災害防災預案

全國各級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部門,每年應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這是最大限度減少傷害的手段。

4.對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進行準確分級

地質災害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根據級別治理。

近期地災頻發,在這些地區的可要注意了!

5.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宣傳

預案落實之後,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可以通過發資料、廣播、張榜等形式,增加人民群眾的災害防範意識,提升自救能力,保證搶險救災順利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