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十件發案 10 年、20 年以上 「死案」「冷案」 相繼告破

滬十件發案 10 年、20 年以上 “死案”“冷案” 相繼告破

攝影本報記者趙立榮

滬十件發案 10 年、20 年以上 “死案”“冷案” 相繼告破

今年 3 月 21 日,上海市公安局經過 28 年的深追細查,破獲了 28 年前發生在當時青浦縣的一起故意殺人案,成功抓獲潛逃 28 年的故意殺人犯罪嫌疑人王某;就在 4 月,"2004 年徐彙區入室搶劫殺人案 " 也隨著 3 名潛逃犯罪嫌疑人被抓獲而告破,14 年的盯案不放終有結果。數據統計,僅近兩年,上海百餘起現行命案全破;十件發案 10 年、20 年以上 " 死案 "" 冷案 " 相繼告破。

命案偵破最能檢驗公安機關的戰鬥力。多年來,上海警方刑警團隊積極應對各類挑戰考驗,始終對疑難命案緊盯不放,案件不破、追查不止、專案不撤,利用信息、科技等多種方式不斷尋找偵查突破口,直至抓獲犯罪嫌疑人。他們以超乎尋常的執著精神,窮盡一切手段,還原一個個懸疑命案背後的真相。

實現命案全破,是上海警方永不放棄的目標,也是對上海這座 " 最安全城市 " 的最好詮釋。

掏出筆記本,默默劃去扉頁上的第一行字,李慶有點如釋重負。這本本子已經跟了他 20 多年,刑警生涯中所有未破的積案都記在了裡面。剛剛劃去的那一行,就是今年 3 月 21 日告破的那起發生在 28 年前的青浦縣第一案。

28 年,幾乎佔了一個普通人生命中的三分之一。28 年間,無數次希望與失望的輪迴交迭,這起未破的積案,他始終無法忘記。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李慶主動要求回到刑偵一線,成為刑偵支隊一名普通的偵查員。28 年後,他帶領同事,終於抓到了這起命案的逃犯。" 等待的那一瞬間,我清楚地聽到了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聲。" 那天的抓捕場景至今仍在李慶的眼前。劃去積案,他有些期待,在最後的刑警生涯中能否將筆記本 " 清空 "……

這個遺憾在心裡種了 28 年

案件的發生還要從 1990 年初夏的一天說起。卓女士的丈夫發現妻子和三個月大的女兒在家中遇害。案發後,警方針對被害人的社會關係進行了摸排。小城鎮的關係網絡並不如城市複雜,辦案刑警根據現場遺留下的種種痕跡和線索,很快將犯罪嫌疑人鎖定在被害者的熟人圈。

在第一輪的比對中,警方沒有任何發現。是偵查方向出錯,還是異地作案?直覺告訴辦案人員,偵查方向沒有錯,或許是在比對線索的時候忽略了什麼。就此,警方再次開展新一輪的走訪調查和線索梳理。此時,職校學生王某進入了警方視野。經過比對,王某的生物信息與現場遺留下的痕跡線索高度吻合。嫌疑人就在眼前,但專案組的辦案人員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聽聞王某畏罪潛逃的消息。許是第一輪的摸排驚動了王某,他沒有向家人告別,就匆匆上了一輛大巴,逃亡外地。

那時的戶籍管理網絡遠不如現在發達,王某逃到偏遠地區,換了名字,從此人間 " 蒸發 "。此後的 28 年,他沒有和家人聯繫過一次,也就這樣生生地在警方的視線中消失。

未破的命案,就像是欠下的債

李慶當上青浦刑偵支隊支隊長時,已是分管這起案件偵破的第三任負責人了。

李慶身邊總會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裡面記錄著所經手的未破積案。從案發現場勘探結果、屍檢報告、犯案人社會關係,再到每條線索的跟進核實,他都一絲不苟地記錄下來。就好像拿著一個放大鏡,他想要將與案情相關的所有線索都 " 探照 " 到位,看看自己是否有遺漏之處。

70%、80%、90%…… 系統出現的嫌疑人相似度各不相同,但李慶不迷信這些表象數據,他還是習慣於老一套的 " 笨辦法 " ———一個個排查。在一次次的希望與失望交迭中,案件還是一無所獲。其間,李慶也轉戰了包括治安支隊在內的多個崗位,但他的心裡似乎總有把火在燃燒。他說:" 只有做刑偵的時候,我才能感受到那股炙熱的激情。"

去年,已經到退居二線年齡的李慶毅然選擇回到刑偵一線。他的朋友不理解,甚至就連與他風雨相伴了幾十年的愛人也對他的選擇思慮重重。刑偵一線的工作與安穩二字幾乎搭不上邊,每個月出差是 " 標配 ",遇到緊急狀況半個月不著家都有可能。好不容易到了可以稍稍緩一緩的年紀,為何還要與自己過不去?李慶的回答十分直白:自己經手過的那些未破的命案,就好像是欠下的債,只要一天沒有破,就無法睡個安穩覺。每次翻看那些積案資料,他總覺得那些受害人還在等待,等待警方能夠儘快將犯案人捉拿歸案,等待一個遲來的公義。

" 腦補 " 路線,沉著佈網

去年 8 月,李慶歸隊。今年 3 月,青浦刑偵支隊也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安徽省寧國市公安局經過排查,發現一個名為 " 徐濤 " 的男子身份存疑,且與嫌疑人王某年齡接近。對比顯示," 徐濤 " 和王某的外貌相似度只有 75%,要去追查嗎?答案顯而易見。這些年裡,為了不放過一絲可疑線索,李慶和同事已經排查過上千個可疑人物了。

時間就是刑偵的生命線。穿著單薄襯衣的李慶沒來得及收拾件厚一些的衣服,便直接出發前往安徽省寧國市。抵達寧國後,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李慶與同事最終成功確定,化名為 " 徐濤 " 的可疑人物,就是警方追逃了 28 年的王某。

嫌疑人近在咫尺,是立馬上前捉拿嗎?不斷被催促儘快展開行動的李慶,此時卻像 " 入定 " 一般沉思起來,慢慢在腦海中勾勒出犯案人的行動軌跡、社會關係網絡,快速地將所有可能的逃竄路線進行 " 腦補 "。按捺住內心洶湧的激動,李慶開始沉著佈網。

抽絲剝繭,精確描畫盯梢點位

當地警方只知道王某家住的小區,但不清楚具體住址,於是李慶轉換思路,排查起王某老婆名下車輛的行動蹤跡。他發現,這輛車每天都會在他們已經掌握到的王某居住小區出現,但小區裡並沒有劃固定車位。如何準確鎖定行動位置,確保任務順利完成?李慶聯想到,如今化名 " 徐濤 " 的王某已經成為一家飯店的小老闆,時間相對自由,有更多可能將車停在距離居住地較近的位置。循著車輛的線索,警方大致確定了王某居住的樓棟位置。

根據踩點,李慶觀察到,小區內有一條南北向的主幹道,西面是消防通道。據此,他制定了初步預案,南口、北口各派一人盯守,這裡既能通車,也能通人。而為防止王某棄車逃走,小區西面的消防通道也要派人牢牢守住。作為關鍵線索之一的車輛,也需安排專人盯防。就此,四個盯梢點清晰刻畫出來。而李慶把守的,是最不可能抓住犯人的南面出口,距離車輛停放位置約 50 米。

最可靠的 " 後衛 "

凌晨五點多,早春仍然 " 冷氣 " 十足。李慶和同事們沒來得及扒上一口早飯,就來到盯梢點位進行守候伏擊。

四個多小時過去了,王某沒有出現。難道狡猾的嫌疑人這次又提前一步逃走了?辦案人員早已被凍得不行,卻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哨位仔細觀察,生怕錯漏什麼。此時,警方獲得了新的消息,最終確定了王某居住的樓棟。" 嫌疑人在家裡!" 辦案組微信群裡的這條新消息立刻讓大家振奮了起來,部分人員離開盯梢點,前往王某家中進行抓捕。

然而,意外卻出現了。負責觀察的同事僅看到了王某在家中,並不知道當時他正在穿鞋,準備下樓。這一時間差,使得王某順利進入了車輛。" 先跟上去再說,總有機會的。" 李慶第一時間做出決斷,悄悄開車尾隨在王某車輛後面,準備找時機再抓捕。

這時,一個年輕的警員有些按捺不住興奮," 嫌疑人就在眼前,為何不乾脆攔住他?" 李慶立馬嚴厲制止了這一衝動行為———辦案組所面對的是一個在逃 28 年的兇殺案嫌疑人。逃亡的這段時間裡,王某一次都沒有與家人聯繫過,如果貿然出手攔人,無法預判他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就這樣,李慶和同事靜靜地尾隨在王某身後,等待時機。

大約過了十多分鐘,王某駕駛的車輛緩緩減速,停在一家酒店的停車場。沒有一絲遲疑,李慶立馬讓同事趁車輛轉彎的時候將車擋住,所有人衝上前,打開車門,控制住嫌疑人,而李慶則一步坐進副駕駛位置,拔掉了汽車鑰匙。

這就是李慶———團隊中的分工合作中,那些出彩的抓捕鏡頭,他總要讓給別人," 前鋒 " 的事情他不常做,卻憑著一份細心,成為了大家心中最可靠的 " 後衛 "。

終曲:這股拗勁被 " 完美復刻 "

或許有些人從出生起便知道自己將要走的路。" 我從小就是個刑事迷,並立志長大要當一名刑警。" 幸運的是,李慶成功地考上了 1985 年最後一批公安中職院校,走上自己的夢想之路。

回憶起當年剛入職的情景,李慶彷彿還能看到那個倔強不服輸的自己。剛踏上刑警崗位,他也碰到過許多挫折,反覆審訊之下,犯人怎麼也不鬆口,其他同事卻一審就能獲得完整口供。一次次被否定,又一次次不斷總結教訓、積累經驗,就這樣,他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在兒子心裡,李慶永遠是他的 " 英雄爸爸 "。李慶的汽車裡至今擺放著一個警察玩偶,因為兒子小時候喜歡,那個當一名警察的夢想或許就是在那時種下。" 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普通的人,但如果想要更優秀,就必須學會吃苦。" 李慶的這股拗勁在兒子身上完整印刻了下來——— " 執拗 " 的他,如今也是一名警察。

不服老的李慶已經在這條路上奔忙了數十年,並且還將繼續行進下去。

談判專家馬臻

在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資深談判、審訊專家馬臻看來,審訊有點像炒菜,不僅要備齊 " 食材 "," 廚功 " 也要到位,還要講究火候,整套動作如果沒有行雲流水地完成,味道就會完全不一樣。

每次參加審訊之前,馬臻都會穿上熨燙妥帖的襯衫,將皮鞋擦得光亮無比。打開審訊室大門前,他會反覆斟酌即將和犯罪嫌疑人展開的對話。他清楚,在審訊領域," 套路 " 至關重要,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策略,只有對症下藥,最終才能卸下犯罪嫌疑人的心防,獲得滿意的審訊結果。

自 1994 年從公安院校畢業,馬臻就一直在重案一線擔任審訊工作。通曉犯罪心理學的他知道,給予犯罪嫌疑人一個平等的對話空間,對於審訊至關重要。" 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弄清他怎麼走上犯罪這條道路。" 馬臻告訴記者。

審訊中,馬臻喜歡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軟肋。他解釋:審訊時,犯罪嫌疑人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此時,唯有從他所熟悉的事物切入,緩解了緊張心態,才能使審訊穩步推進。

尋找到犯罪嫌疑人心裡那塊柔軟的地方,這是馬臻一直以來的審訊秘訣。去年,他們把十餘年前原閘北區一上門搶劫殺人嫌疑犯王某抓捕歸案。有過前科的王某有著極其豐富的抵抗審訊經驗,心理防線十分頑固。為了啃下這塊 " 硬骨頭 ",他和王某 " 耗 " 上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馬臻發現王某十分重視親情。他馬上聯絡偵查員趕赴王某的老家,在做通其姐姐的思想工作後,拍下了親人們現在的生活狀況。看完偵查員錄製回來的視頻,王某的心理防線一下子崩塌了,就此坦白了犯罪事實。

" 你真的是一個好警察。" 這是許多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對馬臻說的最後一句話。

痕跡專家於奎棟一定要找到 14 年前的那個兇手

" 只要犯罪嫌疑人留下一絲身份線索,在日新月異的刑偵技術支撐下,終有一天要將對方緝拿歸案。" 上海公安局刑偵總隊刑技中心痕跡室副主任於奎棟,對自己從事的這份事業充滿自信。

於奎棟帶領的是一群名副其實的老專家。這群平均年齡已近 50 歲的老刑警是案件偵破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如何確保現場痕跡識別結果的真實可靠,這是於奎棟和同事們深耕了幾十年的領域。

從一開始手持放大鏡到後來用上顯微鏡,再到如今更加科學的偵查手段,這些年,改變的是技術,不曾變過的是老於和他的團隊對這份工作的嚴謹認真。對於那些因各種原因沒有完成比對任務的現場痕跡,於奎棟一直藏在心裡。每當有新痕跡入庫,他都會再次比對一番,希望能有新的發現。功夫不負苦心人,去年,一個讓老於團隊記掛了 14 年的犯罪現場痕跡終於找到了它的主人。2004 年,犯罪嫌疑人挾持一名年輕人,迫使他在銀行提款機提款後,又將其殘忍殺害。在現場取得一枚痕跡後,於奎棟就此開啟了尋找兇手的漫漫長路。他知道自己不能放棄,如果連自己都不抱任何希望了,還有誰能還受害者一個公平正義?終於在去年,於奎棟帶領團隊通過最新比對數據找到突破口,最終成功抓獲了犯罪嫌疑人。

幾十年伏在桌案前,仔細比對現場痕跡細節,為守護公平正義默默付出,於奎棟常說一句話:" 有沒有鮮花並不重要,我們在心裡為自己鼓掌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