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進門非要擺知麼?非要有引保帶麼?我看不見得,這些位就……

所謂擺知,字面上理解就是"擺開來讓大家都知道"。舊社會擺知是很重要的事情,代表著有了山頭,有了門戶,有人罩著。所以,擺知的規矩也很大。

現在的"擺知"已經流於表面。其實"擺知",一是要樹立後輩傳統的道德標準;

二是要讓後輩尊重先賢;

三才是將師徒關係公之於眾。


擺知的時候要有 "引保代", 還要有"海底"。

引師就是介紹人;

保師就是擔保人;

代師則是臨時替代師父授藝的人。

相聲進門非要擺知麼?非要有引保帶麼?我看不見得,這些位就……

擺知時的“” "引保代"

其中後人對引師的誤解最大。

最早的時候引師必須是單絃或者戲法藝人。

這是為了表示相聲演員的不忘本。早期相聲的許多元素就是從單絃裡借鑑來的,所以基本都會請單絃藝人作為引師。

至於為什麼是要有戲法藝人?因為撂地演出的時候,相聲演員常常會與戲法藝人用一個地方表演,為了表示團結,相聲門也會請戲法藝人來擔任"引師",所以"引師"並不是單純字面意義上的介紹人或者引薦人。

現在誰還有合規的引師?都按規矩來,劉謙可是有夠忙的。

相聲進門非要擺知麼?非要有引保帶麼?我看不見得,這些位就……

常連安先生就是戲法藝人出生

前面說的所謂海底,就是擺知時候的"簽到本",作為今後的憑證。以後有人存有疑問的時候,當事人可以將海底展示出來作為當時的證物。

相聲進門非要擺知麼?非要有引保帶麼?我看不見得,這些位就……

趙佩茹先生收徒劉英琪先生時的海底

相聲界的老先生們早就意識到了"引保代"、“海底”等手續,已經失去了意義。所以楊少奎先生帶拉李潤傑先生,佩茹老收李伯祥先生,老馬爺收常三爺,常三爺收王培元先生等等都沒有引保帶。

這要按鑽牛角尖兒的說法,多少人是海青?

還有的先生連擺知都不折騰,直接在口頭上認可關係,這叫做"口盟"。例如少馬爺認黃族民先生;郭德綱老師認歐弟。可是誰說黃族民先生沒有門戶?

相聲進門非要擺知麼?非要有引保帶麼?我看不見得,這些位就……

馬志明 黃族民

更有甚者,有的連門戶都沒有。朱光鬥先生,能耐老大的藝術家,沒有師父,誰敢說怹是海青?

可是,郭榮啟先生口盟認的楊少華先生為徒,常三爺都認了,為什麼還有同行不認可?

所以,擺沒擺知、口不口盟都不重要,師徒認可就行,同行認可就行。

相聲進門非要擺知麼?非要有引保帶麼?我看不見得,這些位就……

楊少華

重要的是有沒有能耐,會不會做人。

有能耐,有本事,師父哪能只口盟啊,都巴不得正經擺知。

光有能耐不會做人也不行。當初張傑堯先生能耐倒是大,高聞遠先生也口頭答應了師徒關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同行不認?因為性子太桀驁不馴,不會做人。

最後繞個哏(採自張大明先生):

張傑堯先生的女兒小明星也愛充大輩。當初找侯寶林告幫,請鄭小山代筆寫信,您看這開頭:"寶林賢侄~~~"

鄭小山說:"嫌直你把他砸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