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中国课堂丨跑步进入动力低谷怎么办?

  如果去咨询教练、运动心理学家或者运动杂志的编辑,请教他们如何走出动力的低谷,很可能每个人都会给相同的小建议:报名参加一项比赛。通过在日程表里增加一场比赛,让跑步有了目标,就像是挂了根胡萝卜在前头,也让自己在考虑放弃某次训练之前先三思,看上去是个很好的办法。

  但要是不喜欢比赛呢?或者这段时间不想参加比赛呢?不用担心,有很多跑者甚至一次比赛都没参加过,却也都找到了足够的动力来让自己系上鞋带坚持跑步。

  一套针对比赛的训练计划会给我们坚持出门训练的理由,但对于有的跑者来说,激励他们奔跑的可能是别的东西。通过采访数名从未或者极少参加比赛的资深跑者,研 究人员找出了他们哪怕前方没有终点线时也能保持动力的原因,这能帮所有的跑者(参加比赛和不参加比赛的)享受跑步的过程。

奔跑中国课堂丨跑步进入动力低谷怎么办?

秘诀一:热爱奔跑

  有些跑者认为在跑步中过于关注时间和速度,会让跑步成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无欲无求的跑步,则会为他们带来平静的心态。也有人认为完赛时间完全无法反应 他们对跑步的热爱。而且其他人更对他的完赛时间有兴趣,而不是他们本人的感受。因此,有时候怀着找乐子和探险的心情去跑步,挑战高难度的地形,和跑步伙伴 们交流,并开拓新的路线,则会更容易让人坚持。

  这样的跑步态度被称为“自身动机”。他们为自己跑步,并被跑步本身的乐趣激励触动。当然,追逐自己所在年龄组的名次和个人最佳成绩会带来短期目标,但要想拥有持久的动力,专家建议可以找出跑步之于自己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当做炫耀的资本。

  跑步是化解压力的方式,还是为了管理体重、追求良好体态的办法,抑或是寻求独处时间或同别人交流,或者是享受大自然的方式?搞清楚是什么激励着你奔跑能帮助你意识到跑步的重要性并去重视它之于生活的价值。这些都不需要划定一个比赛日期。

秘诀二:为训练而训练

  与通常的看法相悖,不在意比赛并不会把跑者变成一个在街区上毫无目的、慢慢晃悠、步履沉重的人。有些人只喜欢和自己比赛,只跟着自己的训练计划走,累计里程,看着自己不断进步,而不需要进行比赛的程序。这样的训练方式,对于很多跑者来说既达成了目标,又能省钱。

  想要在没有安排比赛的前提下,也能让自己的训练有目的,不妨给每次训练设定一个专门目标:某天可以是一次低配速长距离跑,专注于比上周的同样训练项目多跑出 1公里;另一天可以来一场坡道训练,目标是保持状态,完成最后一组的时间尽量和第一组的时间一样;还可以是一次和朋友的休闲跑,目的是社交、乐趣和恢复。 中心思想就是给每次训练一个具体的目标,并要意识到自己能从中获得的益处,所以能足够激励自己不放弃。

  另外,还可以为自己设置定点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传统型的,比如提升耐力和速度,然而也可以发挥创意,设定类似“每天都跑步”的目标,可以在一个月里每天都 至少跑1公里,或者连续两个月甚至整个夏天。或者看自己能否在7月跑出比6月更长的距离。在特定的时间内冲过终点线并不是唯一可以激励你跑步的动力。

秘诀三:急流勇退

  精疲力竭和伤病会影响到频繁比赛的跑者。那些一直有比赛等在前方的跑者,更难为自己增加一个休息日或者从过快的配速中慢下来,哪怕此时他们的肌肉已在苦苦哀 求了。但这种全力以赴的训练可能导致受伤,迫使跑者用更长的时间来恢复。相反,那些不参加比赛的跑者更容易对训练做出调整,因为他们专注的是跑步这项运动 的长期乐趣。

  试着成为自己能力范围内最佳的跑者,但不要冒着受伤的风险。要识别出需要引退的时机,哪怕马上就有一场比赛。比如写跑步日记能帮你找对时机,不要只是记录里 程,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然后利用日记来识别萌芽状态中的伤病或者精疲力竭的时段。关注这些小信号,并在症状早期及时处理,能 帮你避开更大的问题。

  最后,我们也建议大家结伴训练,这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状态。因为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其他的跑者来提醒我们自己已经训练过度,需要休息一下了。或者来告诉我们比赛并不意味着全部。

  来自:《跑者世界》

奔跑中国课堂丨跑步进入动力低谷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