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再差,開店前也要弄懂這個算術題

數學再差,開店前也要弄懂這個算術題

一位老闆用了很長時間籌備開店,把當地的一個手藝最好的廚師搞定,變成了自己的合夥人;

等到了當地一個最好的位置,房租、面積都合適;

走南闖北,找到了性價比最高的原材料供應;

對於消費者需求也有自己的理解。

這是一家“蓄謀已久”的店,不過,他對於成本和價格方面的測算卻讓所有人捏了一把汗。

他準備把毛利控制在35%以內。毛利35%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成本65塊錢的東西,他賣100塊,成本6.5塊的東西,他賣10塊……

這種定價當然是很難賺錢的,甚至會虧本。

餐飲的四大成本分別是: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還有其他,這是餐飲行業的四座大山。“其他”說得比較含糊,因為裡面的內容很多,變化也很大,比如電費就是經常讓老闆崩潰的一個費用,很多小店的電費會超過租金,甚至遠遠超過租金。

毛利的本質作用是什麼?是要覆蓋除了原材料以外的其他成本和費用,老闆還能賺到錢。

所以,合理的毛利=成本+費用+老闆要賺的錢。

我們把公式變一變,也是老闆關心的表達方式:

老闆要賺的錢= 合理的毛利-成本-費用

從這個公式很容易得出:如果設定很低的毛利潤,要保證老闆賺錢,那麼成本和費用就應該降到很低。對於具體的餐飲行業來說,就要把房租,人工和其他費用往死裡降。

但是,能降得下來嗎?

很難很難。餐飲的成本結構都是相差不大的,大品牌可能會有較大差別,比如外婆家,有些菜品賣得非常便宜,比如麻辣豆腐,賣3塊錢,十塊錢以下的菜品有四五種之多,比外面小巷子裡的蒼蠅館子還便宜,但是他還能賺錢,為什麼?因為他的強大的供應鏈系統,這是規模採購的優勢。小規模餐飲是做不到的。

當然,也有可能通過運營模式的創新,降低人工成本,租金,這個我體會是比較深大的。我之前第一家大而全的店,因為品類繁多,而且都是現做的,並且消費時間段很集中,這就導致了產品生產和交付非常集中,沒有其他辦法,只有人海戰術,靠人工來堆積,人工成本死也降不下來。

而後來的生意,因為是單一品類,產品是提前做好,並且可以冷藏保存,一個生產中心對應多個門店,店面僅僅是個銷售窗口和顧客體驗窗口,就可以極大地節省店面員工。

現在的外賣佔了餐飲的半壁江山,為什麼能發展如此迅速,其實也是因為互聯網改變了餐飲的運營模式,從而改變了成本結構,特別是對於房租成本的降低,流量的入口由線下的門店變成了餓了麼或著美團這樣的平臺。所以,外賣的毛利潤做得很低,但還是可以賺錢的。

那麼,毛利率多少才是正常?

我認為60%-80%左右是比較常見的,是不會出錯的定價。為什麼會相差這麼大?看看上面的公式,其實都是因為成本和費用的高低,這兩個高,毛利就高。

當然,一個店毛利的設計應該是“聰明的”,而不是死板的,就是不同的產品應當根據不同的作用設定不同的毛利,引流產品毛利可以低到離譜,用來吸引人氣,只要有人了,總會有辦法讓顧客消費毛利高的產品。

下面是餐飲行業的各種財務數據的大致範圍,數據靠譜,建議各位看一看,對於全面認識餐飲的數據很有幫助。

餐飲毛利率應控制在營業額55%-60%為最佳。

成本率控制:

a、菜金成本佔營業額32%~38%

b、調料成本率佔營業額2%~5%

c、燃料佔營業額2.5%以內

人員工資:

a、所有人員工資率應控制在營業額的15%~20%。人員工資率佔營業額25%以上虧損經營(工資率高的原因有:營業額太低、閒人太多)

b、後廚人員工資6%~9%,前廳人員工資5%~8%。

房租:房租率佔營業額10%左右,投資條件:房租+折舊小於或等於總營業額10%乘以53%(保本點)

折舊:餐飲行業折舊規定是3~5年

消耗品:垃圾袋、檯布、洗潔精等,一般佔營業額的2.5%

稅收:佔營業額的5%左右

純盈利:餐飲業純盈利率為營業額18%以上為最佳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3158創業寶,3158創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