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很多喜歡相聲的朋友,總要把姜昆和郭德綱放在一起做比較,實際上這樣比是不恰當的。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他們本來就屬於不同的時代。今天在相聲界郭德綱一枝獨秀,固然有他的理由,而作為老一輩的相聲演員,姜昆在他的那個時代獨領風騷,也絕非浪得虛名。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一、姜昆的相聲當年有多火?

相聲大師馬季當年看過姜昆的表演後,視他為難得的千里馬,親臨北大荒,磨破了嘴皮子才把他調回北京。而馬季是相聲老前輩侯寶林、劉寶瑞、郭啟儒、郭全寶一起培養出來的得意高足。沒有兩把刷子,會使得馬季青眼有加?1983年的春晚,侯寶林先生指著姜昆,對全國觀眾說:“這是我徒弟的徒弟姜昆。”這代表著老一輩相聲藝術家對他的肯定。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姜昆的相聲當時之所以受歡迎,很大程度上,在於他那時的相聲有生活、接地氣,貼近平民百姓的生活。比如《錯走了這一步》裡,聊冬儲大白菜,蜂窩煤倒煙,講一家人用平板車拉碎磚頭蓋小廚房,嘴裡還吼著“姿三四郎”。《著急》裡調侃髒亂差的環境,關注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諷刺官僚作風和辦事效率等等。素材和笑料都是來自普通百姓身邊正在發生著的事,即時感很強,語言流暢爽利,人們聽著就感覺特別親切,能產生強烈的共鳴。尤其是和李文華合作的作品,即使現在聽來,依然生動有趣。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二、歌頌型相聲的路子錯了嗎?

我們討論任何問題,都不能拋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建國初期,當時有名的相聲藝人,都進了正式的文藝單位和表演團體,剩下的也大都改了行。比如前面提到的侯寶林等幾位老前輩,就進了中國廣播說唱團。馬季一到說唱團,領導就明確告訴他:“不是要你去說傳統相聲,而是要你去發展新相聲。”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當時正處於新中國蓬勃發展和大力建設時期,需要用相聲這一輕鬆幽默,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表現不斷湧現的各種新生事物,歌頌勞動者的奉獻精神的熱情幹勁,這是當時的一個大方向。受時代所限,傳統的相聲作品,在那時幾乎沒有表演機會。而正是馬季讚美普通勞動者的《找舅舅》、歌頌中非友誼的《友誼頌》這類另闢溪徑的歌頌型相聲的出現,才能讓相聲這一藝術形式得以保留,並延續新的生命,也使淹沒在慷慨激昂口號和樣板戲中的人們,有了片刻的歡笑。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後來郭德綱的恩師侯耀文先生,也創作和演出了許多歌頌型的相聲。他的成名作《見義勇為》,讚美的就是改革開放後湧現出的新風尚;著名的?京九演義》,頌揚的是為京九鐵路作出奉獻的築路工人。姜昆有段相聲,主角是起早貪黑,又髒又累,普遍被人瞧不起的清潔工。在相聲裡,把他們讚美為“城市的美容師”,這個稱號一直沿用至今。在那個年代,普通勞動者的奉獻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他們的快樂和煩惱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歌頌型相聲有一份功勞。

三、 諷刺型相聲的輝煌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那個時代的相聲演員,普遍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他們把相聲當作一種武器,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針砭時弊,大膽地諷刺不良現象,甚至體制內的官僚腐敗,也成為諷刺的對象,那是新相聲的黃金時期。馬季的《多層飯店》、《紅眼病》,馮鞏牛群的《領導冒號》、《小偷公司》等等,都是諷刺型相聲的經典之作。姜昆首次走進公眾視野的《如此照相》,就是典型的諷刺型相聲。諷刺成了相聲的另一大類型,創作量遠遠超出了歌頌型的相聲。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四、新相聲成功的因素和沒落的原因

那時候的相聲,講究立意和格局,講究整體性和戲劇性,視角對準的是社會中的一個點或面,找到大家共同關注和感興趣的東西,再逐步展開包袱和笑料。所以在演出現場,聽眾的笑聲經常是一陣陣的“炸響”,掌聲也往往是排山倒海般地轟然而起。這種效果是一些傳統相聲段子裡,捧哏和逗哏的互嘲或自嘲,靠損和貧來取悅聽眾,無法做到的。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這種新形式的相聲後來逐漸沒落了,歸根結底,是因為許多演員們成名後,心有旁鶩,不再專注於相聲的創作和表演,逐漸地脫離了生活。作品裡也不再有暢快淋漓的大膽諷刺了,諷刺型的相聲越來越少。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馬季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相聲沒有好作品,是因為演員不深入生活!”“坐在屋子裡編的東西好不了!”那種來自於群眾日常生活中的話題和笑料,老百姓平時想說又不敢說,或是不知道怎麼說的話,沒人替他們說了。

五、郭德綱和德雲社應運而生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在這個時候,相聲的迴歸傳統,就成了必然的趨勢。郭德綱的德雲社,可以說是應運而生。郭德綱把眾多傳統的經典段子,重新挖掘整理,奉獻給聽眾,既耐聽,又耐琢磨;他的表演方式也輕鬆自然,很多都是即興發揮;立足於小劇場的表演,更能貼合大眾的口味;再加上又搭上了網絡這個新媒體的快車。使聽慣了逐漸雷同化、程式化的所謂主流相聲的人,無不感到耳目一新。相聲這一藝術形式,通過他的努力,老樹發新芽,枯木又逢春,再次變得紅紅火火起來。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六、馬季和姜昆對德雲社的態度

外界一直流傳,德雲社受到了同行的排擠和打壓,郭德綱也說過“從來暗箭起同行”的話。於是有人想當然地把矛頭指向了所謂的主流相聲界,甚至指向了具體的一些人。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雲山霧罩的言辭中,不切實際的捕風捉影。實際上作為主流相聲界的標誌性人物,馬季和姜昆對郭德綱的態度都是明確的。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馬季說過:“我們相聲界出一個人不容易。”德雲社牌匾上的這三個字就是他題寫的。姜昆在一個訪談節目中,稱讚郭德綱“把相聲重新弄火了,對相聲的發展功不可沒.”在另一次採訪中,還以郭德綱一個相聲中,某路公共汽車的橋段為例,坦言自己和許多同行們,已經不再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了。客觀地肯定了接地氣,市井化,平民化是郭德綱相聲成功的因素之一。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姜昆書法作品

七、“反三俗”以及姜昆和郭德綱相聲理念的分歧

從侯寶林大師那代起,由於社會環境和相聲藝人地位的變化,相聲從過去的撂地攤,趕堂會,開始走上正規的舞臺,並且通過廣播電視,傳播和影響的範圍變得更廣更大。有鑑於此,相聲演員開始主動地把傳統相聲裡,一些不太雅的詞彙和噱頭,逐漸地剝離出來,使相聲能夠做到雅俗共賞。像侯寶林的《夜行記》、《買佛龕》、《改行》,蘇文茂的單口《扔靴子》,馬季的《打電話》等等,這些相聲沒有演員之間的互損對嘲,聽後卻仍能讓人笑過之後,餘韻不絕。後來的相聲,遵循的也都是這個路子。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以他們的眼光來看,郭德綱帶火了相聲,是他們樂於見到的,因為這樣一來,整個相聲界的一潭死水又活了起來,有利於相聲發展。但是他把前輩們花了幾代努力摒棄的一些東西,又給揀了回來,等於又走回了老路,正是這一點,讓他們難以接受。所以姜昆在採訪時說過一句話,意思是希望他(郭德綱)能自己有個認識,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給擇出來。這才有了抵制“三俗”的說法。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可是換個角度來說,相聲本來就是來自民間,並根植於民間的通俗藝術,過去在街上撂地攤,你雅了誰聽呀?俗才是它的本來面目。如果是在廣播電視中表演,要顧及大眾的接受程度,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在劇場裡演出,能來的都是俗人,花錢買票就是想圖個樂而已,你不俗人家還不來呢。

結語

姜昆提出反對“三俗”的初衷,是希望郭德綱的相聲,不要一直停留在他們認為的,比較淺的層面上,才可以走得更遠。可是長期以來,相聲被賦予了太多的東西,已經不堪重負了。丟掉包袱,滿足聽眾對笑基本的需求,讓相聲迴歸它的本來面目,也是相聲探索實踐的一個方向嘛。郭德綱和德雲社的成功,說明這個路子是走對了。

看過這七條,你就知道姜昆和主流相聲界,對郭德綱做過什麼

而姜昆作為曲協領導和相聲前輩,他那些話的的本意,大概只是善意的提醒,後來他對郭德綱動輒公開拿“三俗”說事兒,也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不得不承認,他對相聲,還是負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