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這麼負責,我很害怕」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親必是那重重夜幕裡一盞溫柔的燈光,遠遠的為我亮著,輕喚我遲疑的腳步;

倘若我只是自怨自艾的蹩腳演員,母親必是那熱烈的掌聲,呼喚我自信,鞭策我努力;

倘若我是條嬉戲的小遊魚兒,母親必是那一汪碧綠的湖水,在包容我頑皮任任性的同時,也將我的快樂漣漪般一圈圈的擴散了去……

——摘自網絡

自古以來,歌頌母親偉大的詩詞歌句很多。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心理學的普及,我們對母親的角色也有了新的思考。

這兩天,網絡上流傳著一組圖片“小蝌蚪找媽媽外傳”。

“媽媽,你這麼負責,我很害怕”

當小蝌蚪們遊向媽媽時,媽媽問了一句,“作業寫完了嗎?”小蝌蚪們馬上就散開了,“走,她不是我們的親媽。”當他們遇到爸爸時,爸爸說,“玩去吧!”小蝌蚪們高興地說,“耶!親爸。”

為什麼小蝌蚪們在媽媽問完這句話後,認為遇到的是假媽媽呢?

假媽媽,又稱太過負責的媽媽。

太過負責的媽媽,內心更像是一個特別乖,特別聽話,特別負責的孩子,希望以此形象,來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自我認同。

1

作為一位父親,我在孩子的家長群裡。

有時候,我會研究群裡老師和家長的聊天內容和隱藏的情緒。

群裡,以媽媽居多。

老師經常在群裡告訴家長們當天佈置的作業有哪些?然後讓家長們儘量督促孩子完成。

有的媽媽如果沒有看到老師佈置的作業,會覺得特別愧疚,擔心別人認為自己是個不負責的壞媽媽;有的媽媽則不折不扣地實行,監督孩子完成作業;有的媽媽則十分熱心,總是在群裡不厭其煩地告訴別的媽媽,怎樣幫助孩子完成作業。

能明顯地看出,這些媽媽都想做一個別人眼裡負責的好媽媽。

同時,他們內心也充滿著特別強烈的焦慮感。

“窺一斑而見全豹”,看到媽媽們在群裡對老師佈置作業的態度,能預測到,這些媽媽平時是如何要求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孩子又是如何磨磨蹭蹭地完成作業的。

當然,媽媽們這樣做,並不是毫無怨言的。

所以,私底下,大家也會吐槽老師。

中國有句非常著名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孩子的成績,直接影響到媽媽在別人眼裡的形象。

如果家裡的孩子成績不好,媽媽出去時會覺得自己臉上無光。

因此,不管媽媽們願不願意,都主動或被動地承擔了教育孩子的責任。

“媽媽,你這麼負責,我很害怕”

胡慎之心理

2

家長在老師面前的態度,令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詞彙“迎合型投射性認同”。

在投射性認同的機制下,投射者(父母)發出:你要求我們做的事情,我們都盡全力去做到了,如果你(老師)還不認同我好媽媽的形象,在課堂上不對我的孩子好一點,你簡直就太糟糕了。

迎合型投射性認同在家庭的親子關係中也非常常見。

在父母那沒有得到很好的愛,自我價值感不高,存在感也不是很強,害怕被拋棄的孩子,容易採用迎合型投射性認同的方法來討好父母,以為自己做了一個聽話的乖小孩就可以得到父母的愛。一旦父母不“買賬”,孩子在心裡就會認定父母是壞的,然後覺得自己很可憐,很委屈。

其實,討好父母的孩子扮演的角色恰恰是父母的照料者。換言之,父母成了任性的“孩子”,孩子成了要照料父母情緒和感受的“成年人”。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成了父母取悅老師的工具

既然孩子是工具,父母就不太會關注到“工具”的喜怒哀樂和情緒體驗了,他們要的只是:你要聽我的話,把老師交代的任務百分百完成。

在這過程中,父母們會認為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地教育孩子了,對孩子很負責任了。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的意思來,那麼,我就會很焦慮,甚至憤怒,“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一點都不乖。”

這樣負責的媽媽,在孩子面前,可能跟掌控欲很強的暴君沒啥太大的差別。

孩子呢?他不敢公開反抗媽媽,所以,只能通過做事磨蹭,很慢很慢地完成媽媽交代的任務,以此來表達不滿。

在這樣的關係裡,我們是看不到任何親子之愛的。

也許,有人會為媽媽們感到不平“怎麼這樣說媽媽?媽媽也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啊,不完成老師的作業,成績怎麼提高。成績不提高,以後怎麼拼過別人進入重點中學,大學。如果不是自己家的孩子,我們還懶得操這份心。”

恩,媽媽們的苦心能夠理解,但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要去迎合你們。

一個怎樣的父母,孩子才會去迎合?

如果父母是一個特別有愛,能夠包容和接納孩子的人,孩子是不需要去迎合的。在這樣的父母面前,他們是非常放鬆,且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相反,一個苛刻的,嚴厲的,沒有情感的冷漠的父母,孩子才會去迎合。

在父母粗暴地督促和不斷地糾錯下,慢慢地,孩子會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父母要求我做的。既然學習是父母要求的,那麼,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就不會有特別高的熱情,他會像完成任務一樣,去完成作業,導致寫作業越做越慢,效率越來越低。創新性和自主性也越來越少,厭學情緒逐漸增強。

“媽媽,你這麼負責,我很害怕”

胡慎之心理

3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體驗。

當我一直被別人盯著做某件事時,我有一種沒被別人信任和尊重的感覺。

其實,被人信任和尊重是每個人都渴望的。

試著想一想,假設你是孩子,上了一天課,回到家,還要被父母監督著做作業,稍微有一點不如父母心意的地方,立刻就能看到對方臉上慍怒和嫌棄的表情。

天啊,難道你不會覺得自己在父母那很糟糕嗎?

另外,父母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從深層角度來看,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孩子能獨立完成作業。更多地,也有一種掌控的需要在裡面。

所以,一個內心特別負責,需要有人取悅的媽媽,真的是一個假媽媽。除非媽媽們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從何處來?跟孩子的互動是怎樣的?是在陪孩子完成一些事情,還是在替代孩子完成一些事情?

一個懂得覺察的媽媽,內心特別乖巧,膽小,害怕的孩子才會真正長大。

我有一個朋友,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等到孩子三歲後,她讓孩子開始學習如何一個人看書,玩玩具。自己只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在旁邊提供幫助。

她說:“我絕對不要看著我的孩子寫作業。如果他需要我幫忙,一定會來找我的。我告訴他,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媽媽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

這位朋友沒有每天看著孩子寫作業,也沒有因為兩個孩子的到來焦慮,或忙的焦頭爛額。她呈現出來的狀態是非常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性。孩子跟她之間的互動也是非常負責,有愛,能相互理解,非常融洽的。

何必要做一個負責的媽媽呢?

不如做一個有愛,能理解孩子成長的媽媽吧。

陪伴孩子,幫助孩子,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好媽媽”形象,而是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對待他們的學習。

“媽媽,你這麼負責,我很害怕”

胡慎之心理

4

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一位臺灣普普通通的母親培養出了5個博士。

她收入不高,不僅要撫養5個孩子,還經常捐款資助貧苦的孩子。講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她說很簡單,即“愛心,尊重,勤儉”。

比如勤儉,當孩子獲得了海外留學的機會,她只給孩子一張單程票,其它費用全靠孩子自己爭取獎學金。

比如尊重,她說,我不會帶孩子去做手工,而是陪孩子去做手工。

她認為,教育孩子一定要用愛去溫暖孩子,用心去關愛孩子,去做孩子的知己,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不是一味地從學習上關心孩子,更要關心孩子心靈的成長。

在這,希望媽媽們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只是圍著孩子轉,這樣,孩子會輕鬆很多。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