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2018年是新時代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1978年,中華大地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中華兒女立志甩掉貧窮與落後,朝著富強,奔著振興與強大勇往直前。

改革開放四十年,彈指一揮間。素有“絲路重鎮,省城咽喉”之美譽的榆中,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帶領勤勞智慧的榆中人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在開拓進取中謀發展,在艱苦創業中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興隆山下榆中新城 陳旭東攝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榆中舊街景 陳旭東攝

四十年來,榆中城鄉建設日新月異,交通運輸快速發展,衣食住行大幅改善,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榆中,這個蘭州的東大門和蘭州城市東擴的主戰場,蘭州現代化中心城市副中心在改革開放中譜寫出了新篇章。

回首來路,初心難忘。多年來榆中縣攝影家協會主席陳旭東帶領協會成員堅持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開展攝影創作活動,用鏡頭記錄榆中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人文魅力及經濟社會建設走過的印記。他告訴記者,榆中縣城在解放後遺留有“三座磚樓一條街”(三座磚樓:百貨大樓,新華書店,影劇院;一條街:興隆街)。1978年以前,除百貨大樓,新華書店,影劇院,縣醫院幾處比較像樣的建築外,新式街(現新世界)兩旁均為參差不齊規格不一的平房。一到晚上6點以後街道上基本無人,文化生活除了閒聊、偶然聽到深巷中秦腔的吼聲之外,也就聽聽喇叭和收音機聊以解悶而已。

改革開放前,興隆街是縣城唯一一條較為新式的街道。如今,興隆山大道以巉柳高速為分界線分為一期和二期,已建成通車。三期正在建設,建成後將直達興隆山腳下。屆時,興隆山大道將在這1100盞芙蓉燈的映承下,宛如一條威武的長龍橫臥在美麗的榆中盆地,蓄力騰飛。縣城更是城門挺立,八街九陌,商賈雲集,廣場活躍,交通便捷,車水馬龍……榆中人民紛紛在“朋友圈”裡不斷展示著滿滿的幸福、頗豐的收穫和不一樣的日子。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原“新式街”新景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興隆路新景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興隆山大道 趙江梅攝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榆中古城樓 陳旭東提供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榆中縣南城門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榆中縣北城門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金牛廣場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中心廣場

當看到原新華書店舊照片時,原縣圖書館館長,現年84歲的寇自勤老先生緊盯照片,久久沉浸在記憶中。他說,“縣城的老照片真是太珍貴了,再看時,還會記得它們背後的故事,再對比看看今天的發展變化,真是讓人吃驚啊!”

寇自勤說,新華書店是榆中縣城最早的現代建築物,50年代初由原省新華書店成立後下派工作人員張鳴曉來榆籌建。建成後一樓為書店門市部,銷售暢銷書籍。二樓為辦公和住宿區。當時最暢銷的是馬列主義、毛選及文藝類的書籍。

“記得1951年10月21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發行,我們很多人在凌晨2、3點就去縣新華書店門口排隊購買。那時候書店在早上開門前統一發號,好多排到後面的沒有號也就搶購不到書了,只能嘆著氣不情願地離開。”寇自勤回憶說。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原新華書店 陳旭東攝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新華書店新貌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充滿書香味的縣新華書店

74歲的縣公安局退休幹部楊生榮一輩子就喜歡看八一製片廠拍攝的《地道戰》《南征北戰》《上甘嶺》等戰鬥片。直到現在,電影院也是他最愛去的地方。

“那時候,電影票緊張的很啊,票價是一毛錢,最高也就兩毛錢。每看一場電影都要盼很久,還不一定能看到。”楊生榮回憶說,原先的縣電影院實際上就是個影劇院,縣上每年的重要會議、文藝晚會、集會和戲曲表演都在這裡舉行,很是熱鬧。新世界興隆影院建成後 ,我差不多每個月要去看一回電影。現在還學會了網上購票,也可以足不出戶在家裡的連網電視上看電影,別提有多方便了。這在我們那個年代想都不敢想啊!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原電影院 陳旭東提供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新世界興隆影城

楊生榮還告訴記者,70年代初他去部隊下鄉,當時在部隊吃飯不限量,那時候他對今後的生活定了一個目標:每天能把饃饃吃飽。不曾想改革開放後,家裡對生活的目標遠遠超過了這個,現在對他和家人來說,生活已經實現了小康。

年近70的梁玉蘭是城關鎮北關村村民。一說起百貨大樓,老人家記憶猶新。“改革開放前物質緊缺的很,買啥都要憑票。65年我結婚時,特別喜歡紫紅色的綢布,當時一個人一次只有扯5寸布的票,親戚們幫我湊足了布票,等我去百貨大樓排隊扯布時,只剩下黑色的綢布了。沒辦法就扯了不愛的黑色做了嫁衣。除了這件外衣是新的外,裡面的衣服和褲子還都是舊的。”提起這段經歷,梁玉蘭老人滿眼都是失落和遺憾。

“改革開放後,國家允許發展個體經濟了。1980年我在縣城開了間鋪子,主要賣釀皮和酥餅子,漸漸家裡的經濟好了起來,這幾年來我們農民的生活更是越來越好了。”梁玉蘭高興地說,現在我們不僅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人人幾乎都有了連網的智能手機,啥時候想買衣服就去買,我還學會了網上購物呢,現在的日子天天就和過年一樣高興。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原百貨大樓 陳旭東提供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百貨大樓新貌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在百貨大樓挑選東西的孩子們

除了“三座磚樓一條街”,在老一輩榆中人的記憶中還深深烙印著一座浩亹橋,此橋為木質古握橋,橫跨大河灣東西河堤,亭榭廊欄、雕樑畫棟、氣勢如虹,並有一匾額,南來北往之行人車馬通行其上。據考證,其形制與現存的興隆山雲龍橋大致相似。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七十年代的南河大橋 陳旭東供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七十年代的南河公園冬景 魏志忠攝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南河公園新貌 張高飛攝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南河公園新貌 張高飛攝

“三座磚樓一條街”榆中四十年變遷記

南河橋新貌

後因木橋質量下降,又無法滿足現代交通工具通行,便於1970年拆除,在原址建水泥大橋。如今,新建南河兩岸的公園廊亭古院、牌坊石橋、垂柳花卉,更是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閒、健身、遊覽的好去處。 (嶽程)

記者手記: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記錄著榆中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印記,承載著榆中兒女關於家鄉蝶變的美好記憶。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榆中發佈將分期搜尋改革開放前後榆中經濟社會發展的照片,探尋照片背後的故事。在一片驚鴻掠影中,再現一代代榆中人關於改革開放的情懷,再現榆中崛起的磅礴聲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