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改道之後(一)

  要是我說:今天的遵化沙河,是經過改道的,也許您會不相信!但我們不妨循著古人的記載,去看一下。

  遵化市區東側的沙河,發源於承德市興隆縣和遵化市侯家寨鄉,流經今遵化市區東,經堡子店鎮南面的紀各莊,過水平口從東向西,入薊運河,然後入海。

  沙河,古代書籍中作“灅(lěi)水”。在寫湯泉時,我們曾經提到過“灅水”這個名字,但那個灅水,與沙河不是指同一條河,不過名字相同罷了。

  今名沙河的這條灅水,自古以來有“灅水十河”的說法。它的源頭,包括以下支流:發源於興隆縣天青山,經山楂峪,入大河局水庫的沙河主流;發源於興隆縣磨石峪,經羅文峪,入大河局;發源於興隆開莊三岔口,經秋科峪入侯家寨;發源於興隆開莊草場,經馬蹄峪口,入般若院;發源於遵化前山寨、遵化馬家峪、遵化片石峪東溝的三條支流,均流入今般若院。這些支流,全部注入灅水主流,也就是今天的沙河。

沙河改道之後(一)

灅水十河主流之今大河局水庫  攝影:李文惠

沙河改道之後(一)

灅水十河彙集地,今般若院水庫 攝影:李文惠

  關於灅水的流向,在古代書籍記載中,與今天大不相同。

  《漢書.地理志》“俊靡,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也就是說,灅水是向南流的,到達無終縣,東入庚水。庚水,又名浭水,也就是今天的還鄉河。

  那麼,地理學家酈道元,是怎麼記載這條灅水的呢?

  《水經注》引《漢書》“《地理志》說:‘灅水出俊靡縣,南至無終,南入庚水。’”

  酈道元著《水經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糾正前人對水道記載的錯誤,而酈道元不但沒有糾正《漢書.地理志》的“錯誤”,經過勘察之後,反而把這個“錯誤”又重複了一遍!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與當時河流走向實際情況是相符合的。 

  那麼,今天灅水(沙河)的流向,為什麼與古書中記載不一樣?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滄海桑田,在歷史上灅水曾經改道。

  以今天的流向來看,沙河從侯家寨開始匯聚各條支流,然後向遵化市西南流去。與漢代班固以及酈道元的記載確實不同。

  難怪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在作《水經注疏》一書時,也疑惑不解:“酈道元明確說灅水西南入庚水,又引《漢志》說灅水東入庚水,而對相互牴觸的原因不加解釋。用今天的河道來證明,說灅水向西南流是對的,而向東流是不正確的。從中可以知道酈道元所見的《漢志》,本來是寫為南入庚水的。”楊守敬一生勤奮治學,以考證著名,他作《水經注疏》,對酈道元的記載雖有疑惑,卻沒有斷然否定,可見他的嚴謹態度。

  其實,分析古人的著述,並綜合對沙河水道的考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水經注》中向西南流的灅水,是今天的魏進河。而今天的沙河,歷史上的灅水,確實是向南流的。楊守敬把《水經注》中的兩條灅水混為一談了。又把今天的灅水流向,誤認為歷史上灅水的走向。《水經注》中的一條灅水,後來改道由南流變成西南流,就形成今天的沙河。

  灅水舊河道的流向,至今仍有蛛絲馬跡可尋:從侯家寨鄉南流,經下石河、崔家莊、小寨、大寨,到莫屯一線,仍有一條河流。也許有人會說,從莫屯開始的河水,是往北流的。這,應該是灅水河流改道的結果。水勢從南流改為西南流,與莫屯的地勢有關。

沙河改道之後(一)

今東舊寨鎮大寨村西河道,疑似灅水南流故道  攝影:李文惠 

  鐵廠鎮莫屯西北,有一座高岡,河水從此分南行。可能是因為此地突然堆積了大量的泥土,形成堰塞,逼迫南流灅水向北形成逆流,從而造成改道。莫屯村西北的土岡,被村民挖出面積很大的一個取土坑,這個斷面上部厚達3米,下面仍是鵝卵石,可以證明底部曾經是古老的河床。

沙河改道之後(一)

鐵廠莫屯村西的大坑 攝影:張萬鐸

  歷史上灅水的水道,從侯家寨向南,順著莫屯向東(南)流去,與發源於鐵廠西北店的庚水合流,正與古人所記相吻合。從漢代到今天,灅水改道應當是真實存在的!

  鐵廠是否與古代的無終縣有關,灅水改道以後,沙河邊又發生了哪些故事?以後我們會細細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