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敢於率衆之先!

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保持領先。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學的靈魂就是卓越,這成為每所大學追求的目標。追求卓越首先不在於物質上的豐盛,不在於硬件設施的齊全,而在於思想、理念的創新和進步。一個具有開放性、開拓性 的大學,必定會引|領學術風潮,必定會將大學教育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縱觀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學校,它們的思想和理念無不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它們的大學模式都是具有引|領性的,而哈佛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如果你瞭解哈佛的歷史和變遷,就知道哈佛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沒有固守成規,而是不斷想辦法來改進自己。從當初一個 卑微的複製品,到如今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學,哈佛始終願意提升自己,總是站在改革的前沿,因此它也總是引領著教育的潮流。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哈佛大學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和突破的改革史,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更加卓越的地步。一開始,哈佛的模仿對象就是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主要培養律師、牧師和官員,學生是沒有辦法自由選擇課程的。但是19世紀初,高等院校開始崇尚學術自由,因此自油選課的呼聲越來越高,哈佛也開始進行改革,並於1841年正式實行自由選課制度。 隨著南北戰爭的發生,哈佛大學再一次站在了改革的前沿,學校開始重視科學研究者的培養,這樣實際上為哈佛的學術氛圍注入了活力。之後不久,哈佛開始推行全面的選修制,這一次的超越和改革導致了其他學校紛紛效仿,大家都刻意減少或者廢除必修課,開始增加選修課。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隨著自由選修課的推行,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開始從附屬於老師和課程的桎梏中脫離出來,有了更多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當然自由選修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學生們容易由於自身的興趣而荒廢了自己的專業課。 為了進一步提高辦學效率, 1909年洛厄爾出任哈佛校長,他開始推行“集中與分配製”,讓學生在必修課和選修課中有了更為明確的選擇。到了1951年,哈佛大學率先推行普通教育,之後相繼又強化了一些核心課程。而這基本上導致了現代課程制度的形成,現如今,哈佛仍舊在不斷改革和進步。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實際上無論做什麼,哈佛人都努力做到最好,這也是它成為常春藤聯盟盟主的原因,更是成為引領世界大學教育的先鋒,它的很多理念都具有開創精神,可以說對現當代的大學教育模式起了很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哈佛敢於創新,敢於成為那個開拓者和引領者,它才會成為最卓越的那個學 校,而哈佛的這一個特性在最近幾十年更是非常明顯。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敢於率眾之先向來是哈佛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哈佛極力推行的一項政策,為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領先,而且始終保持最優秀的品質。在創造多項第一的時候,哈佛不願意停止自己的腳步,而且還將這種精神傳播給自己的學員,在學校內部,哈佛大學沒有專門的獎項,以支持和鼓勵那些敢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只有保持第一,只有追求更高的層次,才能夠確保自己成為最優秀最卓越的那個人。正因為有著這一系列的鼓勵措施, 哈佛大學培養了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30多位普利策獎得主,這一系列的成果實際上正是源於哈佛的創新與對卓越的不懈追求。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今天,我們在談論哈佛大學的時候,不得不肅然起敬,但同時也應當對卓越品質有更多的理解。我們要成為最優秀的那一類人,就要懂得去創新、去改革,去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這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法則。當然這一點正好迎合了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作為一個只有300多年曆史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對於歷史的領悟能力是極度缺乏的,他們對於歷史並沒有更為深入的印象,但是作為快速發展的典範,美國人實際上正是依靠開放性的思想和理念,依靠開放性的生活模式,在短短數百年時間內迅速成為世界上的引領者。 當然還有一些人害怕帶頭,害怕去突破和革新,他們並非是保守人士,並非是思維落後的黨派人士,但事實上創新真的需要勇氣,而很多人則缺乏這樣的勇氣,相對於冒險,他們更願意安於現狀,更願意成為追隨者,他們的想法在於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非一個卓越的人。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實際上,作為年輕人,更需要具備突破和創新的勇氣,更需要勇敢地成為一個領路人和開拓者。只有先人一步,只有善於挖掘別人未曾瞭解的東西,只有不斷精益求精、開拓創新,我們才有機會走到最前列,才有機會成為那個最卓越的人。正如美國總統肯尼迪所說:“你想要成為最好的那個人,那就努力成為走到最前沿的那個人。”當你能夠成為開拓者時,你也許就能夠成為那個引領者,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先於眾人且高於眾人的,在這樣的形勢下,你只會更加精進,只會變得更為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