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設計師 偏去當花農 她用文化創意孵化農業品牌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這個聖蓮花文化創意項目,準備參加2018年‘創客中國’四川省創新創業大賽,我詳細寫了從種植到製作再到銷售的過程,解析了‘文化+旅遊+農業’發展模式。”8月14日下午,聖蓮島上荷香陣陣,李梅正在聖蓮觀音藝術館裡忙著申報資料。

作為一名文創設計師,李梅兩年來通過種植蓮花、製作花茶、銷售花茶,成功推出“聖蓮花茶”品牌,走出了一條用文化創意孵化農業品牌的新路子。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設計師“不務正業”當花農拉長觀音文化產業鏈

﹏﹏﹏﹏﹏﹏﹏﹏﹏﹏﹏﹏﹏﹏﹏﹏﹏﹏﹏﹏﹏﹏

自深圳返鄉8年來,李梅一直致力於開發“觀音故禮”文化產品,產品不僅走俏市場,作品還屢屢獲獎。2017年,隨著公司遷入聖蓮島,各地觀光團隊頻頻光顧,一些建議也讓李梅多了思考:“觀音文化、荷花表達,不應只停留於文創設計,如何拉長文化產業鏈?”

在一次赴臺灣考察中,李梅發現了一種隸屬睡蓮科的蓮花。“學術上沒有確切名字,臺灣企業將其製茶食用,命名為‘九品香蓮’。”李梅當即引進一批種子,並在聖蓮島租了2畝地做實驗,命名為“聖蓮花”。但全島水域流量不受控制,採摘數量沒達到預期,“水少了,花朵會幹死;水多了,花朵冒不出頭。”

今年,李梅在船山區永興鎮租了10畝地種植“聖蓮花”。為了確保花朵原生態,她特意選了5年沒有耕種過的水田,並僱了一名村民管護。就這樣,從沒下過田的李梅當起了“花農”,“經常和丈夫去摸螺螄,一摸一麻袋,避免螺螄太多導致病菌侵入。”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外界認為李梅不務正業,“好好的設計師不做,偏要去當花農!”友人好言相勸,“種植行業看起鬧熱,其實不掙錢!”抱著“做一名有根的文創設計師”的信念,李梅依然三天兩頭往基地跑,皮膚曬黑了心情卻喜悅,“下種後一個月就開花,一株花能開幾十朵,採了又生長,花期從6月持續到11月。”

“每次採摘後都記錄數量、花色,以便在今後優化品種。”李梅一邊忙著記錄實驗參數,一邊研究如何讓花種應對降霜、結冰等極冷天氣。“明年要擴大種植規模,今後還要帶動村民參與,必須掌握留在水田過冬的技術。”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數次嘗試製作花茶打造“文化+農業+旅遊”品牌

﹏﹏﹏﹏﹏﹏﹏﹏﹏﹏﹏﹏﹏﹏﹏﹏﹏﹏﹏﹏﹏﹏

項目發展中,如何讓鮮花變成茶品難住了李梅。對方提出的“購買50萬元的種苗才提供製作技術”,憋得李梅自己投身研究。

實驗中,李梅才發現蓮花嬌嫩,曬不得、烤不得、烘不得,一不小心就黃了焦了,根本沒有賣相。“花朵數量、時間長短、溫度高低、風速大小,都制約著聖蓮花茶的色澤、形態、口感。”李梅在嘗試冷凍、烘焙、紅外線、熱旋風等多種工藝後,總結了幾十次的實驗數據,最終掌握了穩定技術,聖蓮花茶得以成功面市。

一朵花就是一壺茶,香味濃、品相好、湯色亮。面對5朵花盒裝68元,10朵花盒裝199元的價格,許多代理商、茶樓、遊客依然紛紛下單,重慶、德陽等地政府部門也邀請李梅去“念花經”。“現在還在優化品種和技術,加上種植規模有限,沒有大範圍推廣營銷,但市場反應證明了這一方向是對的。”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在聖蓮觀音藝術館,李梅在向遊客推出花茶的同時,還開發了蓮花餅、藕片乾等小吃。“全程參與種植、採摘、製作、包裝等環節,才深覺打造一個農業品牌不容易。”李梅感慨,“還要繼續研究種植,提升加工技術,開發更多產品,讓一朵花能賣出100元。”而親力親為種花後,也讓李梅在文創設計上有了更多靈感,並鞏固著創作根基。

隨著深入研究,李梅不斷收穫驚喜,“花莖有滿滿的膠原蛋白,下一步將開發做面膜和食用。”按照她的計劃,做花農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流轉土地帶動村民加入種植,公司再統一採購、製作、銷售,將聖蓮花茶打造為一個“文化+農業+旅遊”的地方品牌。

不做设计师 偏去当花农 她用文化创意孵化农业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