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儿子救人牺牲,遗体无法运出就地安葬,母亲5上雪山为儿扫墓


这位母亲名叫张兴会,今年65岁,家在重庆大足区。她的儿子名叫古怒,生前是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团二连三班副班长。2005年7月16日,古怒参加边境巡逻时突遇塌方,为营救战友被山石击中,壮烈牺牲,年仅19岁。由于交通阻隔,烈士遗体无法运出,遂就地安葬于连队驻地。如今,古怒烈士的墓地已成为二连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西藏边防的精神界碑。图为古妈妈看着她一针一线缝制的鞋垫。

13年前,得知儿子古怒牺牲的消息,古妈妈悲痛欲绝,几乎一夜白头。无数个夜里,她梦见儿子呼唤妈妈,如同幼时一般扑进她的怀抱。醒来时,泪水打湿了枕巾。强烈的思念,催使她不断踏上赴藏探子之路。从2005年开始,她连续5年进藏祭奠儿子。图为烈士古怒下葬时,他的战友们为他默哀送行时,拍下的一张老照片。

雪山巍巍路迢迢,从重庆大足到二连,至少要转4次车,翻越2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奔波130多公里简易边防公路,沿途遍布塌方、断崖。每一次,古妈妈都被高原反应和长途颠簸折腾得几乎虚脱,还多次遇险。雪山峡谷的寒风,拂起古妈妈额前的银丝,但艰险阻挡不了她的脚步。图为古怒烈士的父母亲。


来到儿子的墓前,古妈妈抚摸着儿子的墓碑失声痛哭:“儿啊!妈来看你了,妈妈想你!妈妈给你带了你爱吃的香肠腊肉,你在那边千万别冻着饿着。妈妈老了,快走不动高原的路了,看你一次就少一次,你在那边要多保重!”离开墓地,官兵陪着古妈妈来到古怒生前战斗和生活的边防二连。摸一摸儿子曾经睡过的床铺,看一看儿子曾经站过的哨位,儿子的音容笑貌浮现在脑海。

古妈妈走进儿子生前所在部队的荣誉室,当她看到儿子的遗像和用过的衣物时,眼中泪光闪闪,脸上充满自豪。一路陪护她到二连的西藏边防某团副政委张为文对她说:“古怒牺牲虽然10多年了,但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一直和我们战斗在一起,他是矗立在雪域边关的精神界碑。”图为每次去边防团,古怒的战友们都会在古妈妈身边喊她“古妈妈”。

古妈妈每次去,都要带上她亲手缝制鞋垫和毛拖鞋,送给儿子的军营的战士们,没去的时候就邮寄给她的“儿子们”。古怒牺牲后,原本开火锅店的古妈妈和老伴古跃海无心再做生意。她在家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制作鞋垫和毛拖鞋,送给兵儿子们。一双鞋垫,往往要花费她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她从不觉得累:“我老了,给娃儿们分不了什么忧,只能做这些事啦!”图为古妈妈将对儿子的浓浓思念,一针一线缝进鞋垫,寄给古怒的战友们。


大家都知道古妈很忙,绣着永远绣不完的鞋垫,做着永远做不完的毛拖鞋,左手带着顶针、鞋垫,右手一针一线上下穿梭,棉线在鞋垫布料上形成红色、褐色、黑色多样图案,一双鞋垫往往需要花费三四天功夫,甚至更长时间。一双毛拖鞋从鞋底、鞋帮再到鞋面制作,至少需要花费十来天。图为每一双鞋垫都是65岁的古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

2013年,大足区民政局给古家发了“光荣烈属”门牌,古爸爸领了门牌,却悄悄锁进了抽屉。古爸爸说:“如果挂在门上,她进进出出看到就会想儿子的,哪敢挂?”儿子成为了烈士,母亲心里的难过只有她自己和亲人知道,但烈士母亲呈现给我们的是她坚强的一面。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善待烈士的亲人!想看更多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人文故事,敬请关注头条号:城乡扫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