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鐵肩擔道義,熱血獻扶傷

很多年前,中國的運動員受傷到美國做手術,為什麼?並不是中國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這樣的手術,而是手術後的康復治療才有可能讓他們重返賽場。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成立30週年之際,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組織的中央媒體採訪活動座談會上,北京博愛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張軍衛如是說。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铁肩担道义,热血献扶伤

圖為會議現場

康復醫學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保健醫學並列的第四類醫學,是現代醫學“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對康復醫學的認知仍然處於“聽說過”的階段。而中國的康復醫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悄然起步。

與中國康復事業共成長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張冬梅介紹說,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殘聯組織人員去美國和加拿大訪問學習,看見國外的肢體傷殘,特別是傷殘軍人這一塊的康復事業發展十分前沿,而我國在這一領域則相對處於空白狀態,回國之後便向國務院進行提議,成立專門的康復研究機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就由此建立。而今年也正是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和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成立30週年,也是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坎坷的歲月。

1988年的中國,康復事業才剛剛起步,中康的發展一切從零開始,意味著艱難的探索,也意味著收穫的甜蜜。30年前,許多對康復醫學既懵懂又有熱情的年輕人一同加入中康,在康復醫療的崗位上燃燒青春,播撒熱血。其中,張皓和何靜傑便是伴隨中康共同成長30年的元老級人員。

現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神經康復三科主任張皓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值出國熱和下海潮,作為個人來說,能夠到“中康”是一種幸運。在同學聚會時,我們同學都也把我當成驕傲,覺得張皓乾得很出色,我並沒有受到那時的出國熱和下海潮影響,一直在臨床上堅持下來。

剛入職的時候趕上國家康復醫學的起步發展,我是伴隨著中國康復事業的發展歷程走過來的,對康復事業有一種由衷的熱愛,所以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成立30週年我真的是感觸良多。我相信屆時中康30週年也會給我們老員工帶來很多強烈的感受和回顧,我也特別希望給康復中心積極做貢獻。當時中心有就一句話叫“知我中心,愛我中心”,我想“愛我中心”這句話對於我們這些老員工來講,真的是融到血液當中,刻到骨子裡,這一輩子我們的青春和熱血都為中國的康復事業在做工作。

神經康復一科的何靜傑也是伴隨中康成長30年的老員工。她說,1988年入職時候我們同學說我選擇的醫院和專業不好,1988年那時候確實是中國康復事業剛起步,專業人員十分稀缺。中康成立伊始,面臨著醫療設備不齊,醫護人員的短缺等諸多問題。病床的寥寥數十張,醫護人員的培養又處在起步階段,加之康復醫學的觀念還未推廣開來,在當時的環境下,許多人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這一方面的內容,所以中康初期的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但中康也是咬著牙,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發展,我是見證了中康30年的發展,中康成為全國康復事業的中流砥柱,我不由得為中心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

記者瞭解到,張皓和何靜傑所在的北京博愛醫院神經康復三科和神經康復一科均是由原來的神經康復科發展而來。目前,神經康復中心共有五個科室,分別將腦外傷急性期,腦外傷恢復期、血管病、雜病等疾病分別進行康復治療。

張皓說,在神經類疾病的康復方面,許多醫院的儲備人員都比較少,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就打算組織專門團隊,通過深入的研究,在全國做到領先地位。

從中流砥柱到培養行業人才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發展的三十年成就,也是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三十年的有力見證。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直屬於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目前設有北京博愛醫院、康復醫學院、康復醫學研究所、康復工程研究所、康復信息研究所和中國殘聯社會服務指導中心6個機構。

北京博愛醫院擁有神經康復、脊髓損傷康復、兒童康復、骨與骨關節康復和傳統醫學康復等多個優勢專業,以現代康復醫學為主導,針對脊髓損傷、腦卒中、小兒腦癱等病症引起的功能障礙以及慢性疾病,採用綜合康復治療手段和康復治療小組工作模式開展系統康復。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水療、假肢矯形、中醫治療、教育康復和職業訓練等;形成了以功能評估——康復治療——效果評價為基礎的康復流程;探索出了一套急性期救治與恢復期康復相結合、中西醫結合、醫工結合的康復模式。

1991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與首都醫科大學聯合設立了臨床醫學七系,開展康復醫學學歷教育。2000年正式建立康復醫學院,編寫了我國首套康復治療專業本科教材。學歷層次涵蓋本科、碩士、博士,並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2014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成為第一批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也是北京市住院醫師規培康復醫學專業培訓基地和唯一的考核基地。每年接收幾百名各地醫務人員進修學習,參加各種培訓班、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國際項目的學員更是絡繹不絕,為全國培養的人才已達到10餘萬人次。此外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也積極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與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進行交流合作。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堅持在基礎研究與康復臨床緊密結合的方針,創新與轉化並重,高分子材料和保健品等項目已經轉化成產品;堅持醫工結合的科研模式,與臨床應用精準對接,開發出了很多新型的假肢矯形器和輔助用品用具。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假肢矯形部王林說,原來我們向美國學習假肢製作技術,而如今可以向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區進行遠程指導,利用3D掃描設備進行數據採集,並在10分鐘內製造患者需要的假肢模型,成品可以通過快遞或其它方式送給患者,大大降低了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讓患者更早的使用假肢,儘早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铁肩担道义,热血献扶伤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铁肩担道义,热血献扶伤

圖為各科室代表發言

三十而立,繼續前行

在這30年的風風雨雨中,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以及中國的康復事業有著長足的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還是存在著許多問題。困難與發展從來都是並行的,在困難中探索,在發展中克難,在二者的配合下,中國的康復醫學事業才能做大做強。

中心副主任董浩表示,中康在康復醫學、康復教育研究、康復工程、信息及社會服務指導等方面的建樹,在全國起到的示範窗口和資源中心的作用。他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的重要指示,中康將繼續把歷史責任擔在身上,立足北京輻射全國,把康復服務做好,為中國康復事業做貢獻。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铁肩担道义,热血献扶伤

中康的假肢矯形技術部是中康的一個新興部門,雖然引進了國際最前沿的假肢製作設備,也擁有它的軟硬件資源,但假肢是一個臨床的東西,需要醫療一線工作者結合中國人的形體特徵和實際情況慢慢探索與改進,不僅要有技術上的支撐還要有經驗的加持,如此,才是對患者最好的服務。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假肢矯形部王林說,在全國各地從事假肢矯形專業技術的人才隊伍,因為過去沒有系統的培養,雖然現在有相對專業的畢業生也在畢業,但是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上,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專業人才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在醫療診斷、假肢製作上還是不能做到十分精確,更加個性化。這就需要類似於像中康等國際前沿的高水平醫療機構起來引領、示範、輻射、帶動,讓中國康復事業向國際一流水平邁進。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骨科副主任醫師崔志剛說,運動康復在我國的需求量大,這一領域中,醫院方面有在研究,運動學院也在進行,但二者的研究思維差距較大,這是現今中國運動康復的一個現狀,現實中的治療效果還是有待增強。這一領域目前與國外還是有著較大差距。

張冬梅說,“中康”經過30年的發展,在臨床和醫學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面臨著床鋪緊張、資金投入少、醫護人員緊缺的問題。由於中康建院較早,醫院佔地面積小,而後隨著各科的不斷分科建室,醫院的使用場地也日漸緊張,病房床鋪更是供不應求,醫患兩方都十分無奈。目前,國家對衛生經費的投入還很有限,醫院自有資金基礎薄弱,資金週轉並不寬裕。此外專業的醫護人員需求也存在著較大的缺口。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30年的成長是中國康復事業的發展縮影,也是醫護工作者用青春澆灌的一片芳華,它的發展將被歷史銘記,它的奉獻將被人們念懷。三十而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將帶著新的時代任務繼續前行,將中國的康復醫學推向前進,張冬梅如是說。

中心黨委書記吳世彩表示,長期以來,“中康”的發展得到了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尤其是中央等各級媒體常常走進中康,及時傳遞“中康”新動態,傳播“中康”好聲音,極大提高了“中康”的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為殘疾人康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