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英: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武俊英: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聽慣了流行歌曲,偶爾聽聽戲曲,也別有一番風味。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運城人,最容易聽懂的就是蒲劇。二胡、板胡、手鑼、響板等簡簡單單的樂器,再加上優秀的戲曲演唱家,就形成了一場讓人長久回味的戲曲。武俊英,作為運城蒲劇團團長,既是蒲劇的傳承者,又是蒲劇的發揚者。

武俊英: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能歌善舞的姑娘,走上戲曲道路

武俊英出生在運城新絳縣,母親特別喜愛戲曲,經常在小小的俊英面前哼調、唱曲。受到影響的武俊英,從小就愛唱愛跳。她在學校裡還被選為文藝宣傳隊隊員。12歲的時候,她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考上新絳縣蒲劇團,隨後1986年又被調到運城蒲劇團。跟著著名的蒲劇大師田鬱文學習蒲劇的唱法和表演形式。

唱戲曲的人要經常練嗓子,還記得曾經在越秀公園附近居住的時候,幾乎每天早晨都可以聽到公園裡吊嗓子的聲音。武俊英也是個非常努力刻苦的姑娘,從山頭到田間道路、從溪水邊到黃河邊、從白天到夜晚,無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總能看到她吊嗓子的身影。

武俊英: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一開始,她扮演《紅燈記》中的小鐵梅,《杜鵑山》中的柯湘;到後來完整演繹老師的《藏舟》、《送女》等曲目,她完成了從學習模仿到繼承發展的過程。

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武俊英的“俊英腔”被廣大的觀眾所喜愛,傳唱度也很高,獨樹蒲劇唱腔的新流派。

在唱法上,她根據自己獨特的音質和音色,加入了多種附加音,例如斷音、顫音、滑音、鼻音、裝飾音、弱音、輕音、氣音等等,採用幹板清唱、無字吟唱等唱法。

另外,在腔調融合方面,她也做了大膽的嘗試。在蒲劇的基礎上了,她借鑑了京劇的寬厚嘹亮、越劇的柔曼低迴、豫劇的宛轉悠揚,評劇的吐字真切,以及晉劇的虛聲幽長。她甚至加入了流行歌曲的多種元素,爭取到了青年人的喜愛。她的這些融合,極大地豐富了唱腔的內涵和表現力。

武俊英: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除此之外,她還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徒弟,例如賈菊蘭、王苗苗、段虹、李紅麗,就被譽為武派“四大名旦”。在蒲劇團年輕演員的心中,她是一個非常棒的老師。

被觀眾喜愛的她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離不開人民”

武俊英出名之後,演出活動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幾乎每年都要演出200多場左右。每次到一個新的村子,她都要打聽當地的廠礦、革命軍人或敬老院,專門為不方便長途跋涉的人進行演出。

有次在河南演出,她聽到附近山上有對殘疾人夫妻,不方便看戲,就專門帶著拉板胡的老公,冒著風雪去為這對夫妻演唱。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武俊英:把流行元素融進蒲劇藝術,獨創“俊英腔”

​她熱愛唱戲,更熱愛自己服務的群眾,只有活在真實的生活中,觀察百姓的生活,藝術的源泉才會源源不斷,創造出來的藝術才能更好的為百姓服務。

“運城微訪談”帶你認識更多運城的精英,瞭解他們的故事,我們時刻陪在你身邊!!!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