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諜系列的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可能「的世界

22年過去,碟中諜系列已經走到第6部了。22年前俊俏的阿湯哥參與第1部的拍攝時,大概並沒有想到這部60年代老舊英劇的翻拍作品可以成為一個系列,更不會想到這個系列作品能有今時今日的成功。但22年過去了,如果我要說《碟中諜》系列是當今電影市場最好的系列作品,應該也不會有太多人說我是在無理取鬧吧?漫威系列作品雖然每部都有著不差的製作質量,卻很難逃脫超級英雄的約束以及由於作品過多而無可避免導致的興趣下降;新的《星球大戰》作品本來有著非常高的製作質量,卻因為試圖脫離俗套而被觀眾唾棄,同時也不能避免一年一部所帶來的期待度銳減;《速度與激情》大概是現在唯一可以與《碟中諜》相提並論的系列作品了吧?但在票房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缺少焦點的它卻完全不能跟阿湯哥所帶領的本系列相提並論。

碟中諜系列的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可能“的世界

在我看來,《碟中諜》系列的成功,始於阿湯哥,也終於阿湯哥。

很少人知道,22年前由萊恩∙德∙帕爾瑪所執導的系列開端作,其實是阿湯哥正式作為製作人身份參與制作的第一部電影作品。而在我看來,正是這部系列首作所奠定的創作基調使得這22年間我們竟然可以看到一部比一部好的作品(暫且忽略《碟中諜2》)——相對冷門但有著強烈風格的導演選擇,配以讓人印象深刻的動作場面(再次忽略《碟中諜2》…),這是《碟中諜》系列經久不衰的常勝配方。

而細細回想,雖然我們最津津樂道的首先是阿湯哥奮不顧身的特效場景,卻不能否認每一部作品都有著各自導演的強烈風格。《碟中諜1》中德∙帕爾瑪執導加上羅伯特∙湯編劇(電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電影《唐人街》的編劇)的組合給我們帶來最為直接的是心理驚悚元素,但讓人最印象深刻的當然是系列最為著名的懸掛場面;《碟中諜2》的吳宇森則為系列帶來了更多的功夫元素,以及讓人(至少讓我)稍微感到不適的不合情理動作片段和慢鏡頭;在2所經歷的低潮後,《碟中諜3》則帶來了當時美劇界的當紅人物J∙J∙阿布拉姆斯,而我們也能看到這位後來成為好萊塢數一數二大製作電影人對於這種商業片的掌控能力,以及他對視覺效果猶如魔術般的敏銳觸覺(最為經典的當數海上橋樑的動作片段。你知道整個片段都是在沙漠中拍攝的嗎?所有的水都是後期使用電腦特效加上去的,觀眾卻肯定不會發現);到了《碟中諜4》,阿湯哥則找來了動畫出身的布拉德∙伯德執導,而我們所看到的則是所有場景都被控制得那麼完美,像是一部電腦特效動畫一樣,鏡頭經常可以出現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杜拜塔那段讓人熱血沸騰的戲份才能得以實現;漸入佳境的系列在《碟中諜5》中則請來了編劇出身的克里斯托弗∙麥奎裡進行系列首次的執導兼編劇,但他卻沒有走自己成名作《非常嫌疑犯》般的反轉路線,而是給觀眾帶來了伊爾莎∙法斯特(由柔美與剛毅並存的瑞貝卡∙弗格森完美飾演)這位可以和伊森∙亨特(阿湯哥飾)不相上下而又引人入勝的女性角色,以及更為現代的製作手法和更上一層樓的製作質量。

碟中諜系列的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可能“的世界

阿湯哥與導演/編劇克里斯托弗∙麥奎裡

到了今天的《碟中諜6》,麥奎裡成為系列第一位迴歸導演編劇職位的人物。這位似乎總是在製作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作品的電影人雖然不及J∙J∙阿布拉姆斯般是業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卻已經與阿湯哥在9部不同電影作品中有過合作了,因此他們也對彼此也有著相當重要的默契。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默契,大概是麥奎裡對自身以及系列的認識:“我不是一個電影藝術者,因為藝術的標準本來就太主觀了。我們覺得某件藝術品很好,其實很多時候僅僅是因為別人告訴我們它很好罷了。與其說我是藝術者,倒不如說我是一位娛樂人士,雖然這個稱謂在當下似乎很被大眾所排斥。“

是的,麥奎裡精確地明白到《碟中諜》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肯定是它的娛樂性。而怎麼製作出一部娛樂性十足的電影,在他看來則是一副拼圖,需要在剪輯室裡完成。他在採訪中表示,相對於事先想有什麼動作效果,他更在乎可以讓觀眾感興趣的地點,然後再根據找到的這個地點去有機地編排動作場面應該怎麼發生。但這並不代表他在編寫劇本時沒有考慮到這部動作片拼圖的每個部分。恰好相反,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他在編寫劇本的時候都有所思考,也讓電影在前期製作時可以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讓人著迷的動作場面編排,尤其是那段巴黎的摩托車追逐戲,可以說是攝影、編排、以及音效的完美組合。

與此同時,麥奎裡也希望可以在本作中適當的進行減速,給予角色們適當的背景交代。從劇情上講,《碟中碟6》可以說是系列中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續集。《碟中諜3》後伊森的妻子朱莉婭(米歇爾∙莫納漢迴歸出演)再次出場,給我們帶來了意外深沉的感情衝擊。不得不提的是在《碟中諜4》最開始的劇本中,朱莉婭是被設定為無情被殺的。但麥奎裡作為該作後期請來的幕後寫手,對這個設定感覺並不恰當而在最後時刻把朱莉婭重新寫活(也因此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碟中諜4》結局)。而在本作,他也終於可以有機會把伊森和朱莉婭這條感情線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與伊森在前作中不相上下的伊爾莎則再次登場,無論是摩托車追逐還是空手搏擊的動作戲都顯得那麼女性化地堅韌而遊刃有餘。此外作為與伊森不相上下的特工,可以說這兩個角色的般配在上一作裡已經備受追捧了吧?(另,有多少觀眾是覺得兩位女角色其實長得挺像的?反正我是其中一個)這次麥奎裡也在緊張的動作場面中不斷穿插他們之間無聲的交流,我甚至覺得在巴黎的追逐戰中,兩人對視後伊森毫不留情的撞擊是一件浪漫的事……

碟中諜系列的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可能“的世界

至於老角色盧瑟和本吉則都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盧瑟終於不是隻被遺忘在監控車廂裡的技術人員了,而本吉則終於如願以償帶上了面具並且充當了一名合格的特工人員。

阿湯哥才是《碟中諜》系列唯一的極限

但正如前面所說的,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始於阿湯哥。是他說服麥奎裡迴歸執導和寫劇本的,是他正確地理解觀眾們需要的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因此而召集了這些最為合適的角色和演員。

而所有的這一切,也都終於阿湯哥。已經56歲的他,臉上早已沒有了出道時《乖仔也瘋狂》(強力推薦,重看依然是經典電影)中的那般稚嫩的帥氣了。但他臉上的皺紋,甚至是稍顯下垂的面部肌肉卻都讓他顯得更加的迷人。年過半百的他依然為了電影奮不顧身地親自進行高跳低開的跳傘特技,依然像20年前一樣帥氣地踩踏摩托車的油門橫穿巴黎,依然肆意地在倫敦裡穿梳奔跑,依然為了電影以正常人一半的時間學習如何駕駛直升飛機,依然在腳踝受傷被叫停8周後繼續自己親身上陣拍攝動作場面……

阿湯哥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讓其他人不需要去完成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似乎就是為了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可以在兩個多小時內真真正正地逃脫現實,進入這個”不可能“的世界裡,看著所有的這些特效,驚歎著它們的”不可能“,心裡卻明白他確實親身完成了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我看來,《碟中諜6》是近乎完美的。如果要吹毛求疵,接近兩個半小時的長度以及被這麼多動作戲衝擊而帶來的疲憊感,還有稍欠亮點的配樂,大概是我能想到的唯二不滿了吧。這樣看來,續集要超越本作似乎又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但我卻毫不懷疑這個系列會繼續這種”不可能完成“的自我超越。

歸根到底,《碟中諜》系列唯一的極限,只有阿湯哥本身吧?而對阿湯哥來說,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PS:我雖然隻字沒提凡妮莎∙柯比所飾演的新角色白寡婦,但估計這個角色其實會很討觀眾喜愛。而這些觀眾也不需要惋惜她的出場時間太少,因為柯比在接受採訪時已經確認了白寡婦其實是《碟中諜1》裡的軍火女商麥克斯的女兒,這在她最開始出場的演講中也有所暗示。相信後面的續作中她再次登場的可能性也相當大。

巴黎鬧事空中高跳低開(HALO Jump)的跳傘特技動作場面

電影中其中一個(也是第一個)最重要的動作場面,當屬伊森和沃克(超人亨利∙卡維爾飾)使用高跳低開跳傘技術潛入巴黎的片段。

無須懷疑,這當然是阿湯哥自己親身上陣拍攝的。

半空中的攝影師(左)與阿湯哥(右)

這個驚險場面,從伊森看到雲層閃電希望更改計劃開始進入一鏡到底的高難度拍攝狀態。攝影師首先必須跟蹤伊森轉身回到貨艙內希望延後計劃,然後必須背身與阿湯哥一起往下跳,進行半空中的拍攝。

開跳時背身跳躍的攝影師以及告訴往攝影鏡頭靠近的阿湯哥 —— 最近時阿湯哥離攝像機只有一米距離

由於阿湯哥正對鏡頭,往下跳之後最近只離攝影師1米的距離,然後攝影師迅速到他背後攝影他“進入”雲層被電擊的片段。雖然熒幕上是進入雲層,但實際上整個段落都是在阿聯酋的茫茫沙漠上拍攝的,阿湯哥甚至提到如果不是阿聯酋慷慨允許他們進行拍攝,製作團隊將不知道整個段落將如何是好。

進入整個動作場面的後半段時,鏡頭變成橫向紀錄伊森如何拯救在半空中昏迷的沃克。這兩位角色纏在一起的同時,攝影師也離他們距離很近,因此麥奎裡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提到拍攝時大家都需要異常小心去避免演員和攝影師之間的空間位置,以防相撞。

似乎是為了讓這個片段的難度再升一級,拍攝團隊選擇在每天的傍晚,也就是每天拍攝效果最佳的時刻進行拍攝。也因為這個要求,每天可以進行拍攝的有效時間只有不超過3分鐘。而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包括練習和實際拍攝,阿湯哥一共進行了106次跳躍!

近年來觀眾們對長鏡頭拍攝似乎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更敏銳的察覺,但似乎很少觀眾討論長鏡頭的使用是否得當,甚至很多拍攝團隊只是為了挑戰難度而進行一鏡到底的製作。在我看來,在往後的幾年內《碟中諜6》的這個跳傘特效場面都會是長鏡頭動作場面的標杆。

碟中諜系列的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可能“的世界

樂在其中的阿湯哥...

從一方面講,動作戲是否成功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如何把每個角色或者障礙物之間的幾何位置簡單地傳達到觀眾腦中。要知道,每次普通鏡頭之間的切換都代表著視角的切換,導致觀眾需要作出幾何位置的重新理解。這也是為什麼長鏡頭在這個高跳低開場面中使用是那麼的得當。在挑戰高難度的同時,由於視角是連貫的,作為觀眾的我們並不會有任何關於位置關係的困惑,同時還會由於與動作場面的接近得到更好的臨場感(被電擊後全場安靜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而且可以說收效奇佳)。

同時,這個高難度的動作場面也很好地詮釋了一個道理 – 電腦特效是否成功,完全取決於導演是否對觀眾眼睛的關注點有很好的瞭解。雖然是在阿聯酋的沙漠中拍攝,劇情實際上的發生地點是巴黎。但整個巴黎背景均是電腦特效的這個事實,卻一點都沒有讓觀眾們覺得有違和感,反而讓這一連串的動作場面製作質量有所提升。歸根到底,這是因為製作團隊明白觀眾們的注意力不會在背景的巴黎鬧市上,而是在高速發生著的動作場面中。

碟中諜系列的成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可能“的世界

怎麼樣才算絕高的動作片製作質量,《碟中諜6》這個高跳低開場面可以說是範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