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興玻璃:「砸」出來的亞洲玻璃大王

華興玻璃:“砸”出來的亞洲玻璃大王

7月底,坐在與哈爾濱市經開區的簽約臺下,廣東華興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以下簡稱“華興玻璃”)李深華或許還會想起16年前,砸玻璃瓶的那一幕。

2002年,華興玻璃在斬獲第一張白酒玻璃瓶訂單後,生產出來的個別瓶身存在商標印刷不平整瑕疵,面對客戶願意降價回收的情況,李深華卻毅然決定把數百萬個玻璃瓶全部當廢品,一把砸碎!

哐、哐、哐……價值100多萬元的玻璃瓶被一把砸碎的次年,砸入人心的“質量第一”助力華興玻璃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企業此後創下幾乎一年新增一家工廠的紀錄。而16年後,在中國東北的哈爾濱,華興玻璃迎來了第15家工廠。

砸玻璃的背後,是華興玻璃自上而下對不良品零容忍的縮影。這樣的理念促使企業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主動擁抱新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在企業內部,華興玻璃大力引入自動化設備,降低人對品質帶來的不可控因素。在行業前沿,華興玻璃以輕量化技術,讓玻璃產品實現“減重提質”的變革。

小瓶子的大創新,讓華興玻璃做到了“快而好”。數據顯示,作為國內日用玻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企業,華興玻璃產品不良率僅為行業平均水平一半,產品斬獲了雀巢、喜力等一批又一批以“挑剔”著稱的客戶。

喚醒質量意識

從砸玻璃瓶到打造質量管理中心

一團團紅色的“火焰”,“刷”的一下,“掉”到模具內,經過行列機的定型後,就成了一個個玻璃瓶。每天,在華興玻璃總部工廠內,數以千萬只計的日用玻璃瓶從這裡出爐。

距離佛山數千公里外,7月底,華興玻璃與哈爾濱市經開區正式簽約,宣佈將在哈南建設60萬噸智能綠色輕量化玻璃瓶生產基地。這是自2003年,華興玻璃開啟大規模擴張後,迎來的第11家省外工廠。

快速擴張帶來產能急劇提升。目前華興年產玻璃容器近300萬噸,企業以超過15%的市場佔有率被稱為“亞洲日用玻璃大王”。

“快”往往難以兼顧“好”。而戲劇性的是,在華興玻璃開啟大規模擴張的前一年,公司發生了一場與質量相關的事件。

2002年,已在日用玻璃行業走過15載的華興玻璃,終於拿到了第一張白酒企業的酒瓶訂單。但由於彼時生產圖紙與設計圖存在的細微差距,導致產品生產出來後,瓶身的商標出現部分不平整的“質量缺陷”

面對這種情況,彼時負責生產的員工回憶說,從產品外觀來看,實際上不平整的問題必須細看才能發現,而且數百萬只產品中,只能挑出幾隻“問題產品”,另一方面,客戶也主動提出樂意接受產品的意願。

但作為華興玻璃創始人的李深華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把價值100多萬元的玻璃瓶全部當廢品處理,砸掉!

他的那一句話至今還讓很多老員工印象深刻。“如果不能保證產品百分之百的合格,那就算是虧損,也絕不能讓不合格的產品流向市面!”李深華說。

“對質量的重視必須是自上而下,砸玻璃瓶就是希望員工也能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一位老員工事後回憶說。

圍繞打造自上而下的品質理念,除了創始人以砸玻璃瓶之舉強調品質的重要性,華興玻璃在組織體系上也作了探索。

華興玻璃:“砸”出來的亞洲玻璃大王

2016年,華興玻璃把原來的質量總監辦,正式更名為質量管理中心。

“看起來只是命名從總監辦改為管理中心,實際上整個品質的管理體系都發生了改變。”華興玻璃總裁辦主任高啟亮表示,原來在子公司中各有一個質管部,缺乏統籌和指揮的部門。

隨著子公司的增多,如果放任各生產基地各成一派,這必將導致產品標準出現差異。質量管理中心的出現正是自上而下,從組織體系上,確保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工廠,都能建立統一的模式標準。

推自動化改造

為玻璃瓶照X光做“體檢”

要讓不同子公司都達到同樣的品質水平,華興玻璃除了通過組織體系確保目標傳導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讓工廠像“積木”一樣,實現標準化的複製。

這離不開自動化的支持。在華興玻璃總部工廠內,每一條玻璃瓶的運輸帶上,都會有一段專門設置了背景燈板,一位員工正目不轉睛的看著一個接一個流轉而過的玻璃瓶。

“這叫燈檢。”華興玻璃廣一公司總經理覃春華介紹,這道完全依賴人的檢測工序對於員工提出極高的要求。負責這道工序的員工在燈光的支持下,需要用肉眼去識別眼前的玻璃瓶是否存在裂紋或氣泡。由於檢驗難度很高,為了確保準確性,這道工序每20分鐘就需要輪換一名員工。

如今,在華興玻璃的其他新工廠內,這樣的檢測工序已被這款名為“攝像機”的自動化設備所替代。

在業內,人們把這臺設備戲稱是為瓶子“拍x光”。一般的瓶子如果出現了細小的裂紋,肉眼往往難以分辨出來。但這臺設備利用光學原理,用5000萬像素的相機給每一個瓶子進行拍照,在拍照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裂紋,產品就會出現反光。

一旦設備識別出有反光點後,就會自動把產品“踢”到廢品槽。

自動化設備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華興玻璃產品的質量。數據顯示,在華興玻璃,光是一臺裂紋驗瓶機的引入,產品裂紋的不良率就降低了一半。

除了直接引入自動化設備。為提高產品品質,在核心設備上,華興玻璃還通過收購設備公司的方式,加快設備的提升改良。

行列機正是這樣的例子。去年,華興玻璃正式收購了三江機械設備公司。這家專注生產的行列機是一款讓玻璃從液體轉化為固定定型狀態的設備,在整個玻璃生產的過程中,與窯爐一起構成了最核心的兩大設備。

覃春華表示,收購上游設備公司後,一方面從供應鏈的角度,可以確保核心設備技術的獨有性,同時公司內部也能夠把改良技術實現公開化,讓整個圍繞品質提升的設備改造進度變得更快。

華興玻璃:“砸”出來的亞洲玻璃大王

小瓶子大創新

輕量化技術為玻璃瓶“減脂”提質

要讓產品品質實現更快的提升,除了藉助設備的力量,在華興玻璃的品質提升路上,還離不開創新的力量。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些年,同樣容量的瓶子,正在變得越來越輕。”覃春華表示,在日用玻璃行業,輕量化成為了新的發展趨勢。

以李錦記500毫升的產品為例,容量不變的情況下,目前華興玻璃推出的玻璃瓶重量已經從320克降低到230克。“瘦身”後的玻璃瓶不僅能夠降低運輸成本,而且更薄的瓶身,反而能讓整個玻璃瓶厚壁變得更加均勻,也讓整個玻璃瓶變得更好看。

但要研發出這樣的產品並不容易。

“光是篩選砂質都大有學問。”華興玻璃高級工程師陳松林表示,相比一般的日用玻璃產品,輕量化的玻璃瓶對原材料的穩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說一粒原材料的砂子,如果體量超過要求會難以融化,而太小又容易產生結團,必須控制在20目以內。

而原材料還僅僅只是第一步。當砂子配送到窯爐後,窯爐溫度的控制也大有學問,比如一定不能在燃燒中讓氣泡和結石影響到玻璃的理化性能。只有避免了這兩大缺陷,整個產品的理化性能才能做強,做出來的產品質量方能保證較高的穩定性。

利用小口壓吹成型技術實現輕量化的日用玻璃產品,不僅僅是質量的提升,對企業來說也是效益的提升。覃春華表示,同樣容量的瓶子重量減輕既帶來了節能省材,產品的運輸成本也因此降低。

“目前國內能突破這項技術的依然是少數。”覃春華表示,輕量化產品的推出,實際上是在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

這樣的產品正受到眾多市場的歡迎。數據顯示,目前華興玻璃在中國南部市場,已經有40%的產品均為輕量化玻璃瓶。

圍繞這款技術,目前華興玻璃還在推進一輪接一輪的輕量化。

“一個玻璃瓶的生產工序並不複雜,但要生產出更好的產品,一個小瓶子裡藏著大學問。”覃春華說。

記者手記

“隱形冠軍”背後的質造力量

可口可樂、雀巢、海天甚至是人們日常在使用的化妝品,每年,從廣東華興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誕生的近300萬噸日用玻璃,會以不同的形式進入市面。數據顯示,目前華興玻璃在國內日用玻璃的市場佔有率超過15%。

在德國,類似華興玻璃這樣,在自身所在細分領域佔有絕對市場份額,但卻不為人所知的企業,被赫爾曼·西蒙稱為“隱形冠軍”。長年跟蹤研究“隱形冠軍”的赫爾曼·西蒙指出,相比一般的企業,“隱形冠軍”對研發的投入是一般工業企業的兩倍多。

在華興玻璃同樣如此。早在2006年,在國內還沒有人開始進行輕量化研究時,華興玻璃主動扎入這一領域。時至今日,華興玻璃能夠成為國內為數不多掌握該技術的企業,也源於對於創新研發的大膽投入。

要知道,要開展輕量化對應的小口壓吹成型技術的研發,是一件非常“重資本”的投入,但深知輕量化玻璃瓶不僅節能降耗,還能提升產品品質的華興玻璃,選擇了主動迎難而上,以此強化自身在業內領先技術的地位。

品質的提升,也是成就這家“隱形冠軍”企業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日用玻璃領域,華興玻璃不僅在數量上佔據絕對的第一,面對一些挑剔的客戶,比如類似喜力這樣的企業,每年都會把全球做得最好的供應商的做法記錄在冊後,直接列入對於供應商的最新要求的客戶,憑著質造硬實力,華興玻璃同樣挺進了這類企業的供應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