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應該在什麼時候斷水更高產?

水稻成熟期,我們什麼時候排水,什麼時候不用再灌水了。實際情況一定要按土壤,收割時間,品種來決定排水的時間節點。理論聯繫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爭取豐產豐收利益最大化。

在我們實際生產過程當中,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又多,特別是水稻成熟期對水的需求,常常發現有的稻農在水稻剛(壓圈)就把田水放幹。這種方法影響產量較大。水稻在揚花後開始灌漿時,正是水稻乳熟期,是水稻的第二個水分分臨界期,即對水分最敏感的時期,若過早放水受旱,會嚴重影響籽粒灌漿,造成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

那麼,水稻灌漿成熟期對水的需求是怎樣的呢?

水稻應該在什麼時候斷水更高產?

正常的水稻正常的土質的抽穗期到完熟期的水的管理:

水稻灌漿成熟期是葉片同化產物向籽實轉運積累的關鍵時期,所以也叫產量形成期,提高產量的秘決,就在於保持有高度同化能力的葉片和生活力旺盛的根系。水稻生育後期根系活力下降,葉片因養分迅速向籽實轉移,極易衰退落黃,這些都不利於結實率和千粒重的提高。因此,應保持根系活力,以根保葉,以葉保粒。

如果後期斷水過早,會降低根系活力,影響灌漿,尤其對灌漿期長的大穗型品種,影響更大。後期排水過早對整精米率影響也很大。因此,水稻收穫前應提倡晚排水、晚斷水,一般以收穫前7~12天為宜。採用淺、溼、幹間歇灌溉技術的特點是淺灌與溼潤結合,適時曬田構成淺溼交替,淺、溼幹靈活調節,使稻田水分狀況多樣化。

齊穗後的水稻與分櫱期完全不同,由於伸長節間的節點阻礙了氧氣向根部運輸,因此要讓土壤透透氣,給根部創造一個透氣性好的環境,維持根系呼吸,增強根系活力。這就需要淺溼幹間歇灌溉,保證土壤透氣性。

水層管理要求是:

出穗期淺水,齊穗後間歇灌溉,既保證水稻需水,又要保證向土壤通氣。間歇灌溉是灌一次淺水,自然滲幹到腳窩有水,再灌淺水,前期多溼少幹,(3-5釐米水層一直持續到水稻灌漿結束,到乳熟後期頂部粒開始變蠟狀)後期多幹少溼。

一定要到完熟初期斷水

最好就是小枝梗開始轉黃的時期

一些地區常因後期撤水過早而影響籽粒飽滿度。水稻在灌漿結實期合理用水,可以達到養根保葉,活稈成熟,漿足粒飽滿的目的。為此,一般最好在成熟前7~10天左右灌最後一次水,具體時間可根據實際情況看土壤含水量及天氣和籽粒成熟情況靈活掌握(不可照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