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與叛逆期的孩子溝通?

獨幕閣


“法官媽媽”尚秀雲曾說過:

孩子進入孩子在12歲已經進入青春期,獨立意識的增強,親子關係下降,夥伴關係上升。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心理斷乳期”,會呈現出不穩定性和可塑性強等顯著特點。

具體表現為:

1.精力旺盛,好奇好動;

2.各種能力,包括經驗、見識、自控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分辨力都有限;

3.自主意識加強,逆反心理嚴重;

4.模仿性很強,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尤其是同齡人,若一旦交友不慎,就會走上歧途。

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由於成長需要,會有一段“離經叛道”的心理歷程。在此過程中,父母若忽視孩子的身心特點和情感變化,老師若忽視孩子的行為規律和心理需求,他們就極易出現偏離行為。


這個年齡的孩子還特別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這種欲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會做一些出格的事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受到家長斥責、老師忽略、同學歧視後,就會故意違反課堂紀律、為難老師、打罵同學,甚至幹出更出格的事情。


如何應對

1.孩子自尊心極強,不能“打臉”教育

成人都好面子,孩子們也一樣。如果總是再公開場合,把孩子的痛處、不是拿出來數落,美其名曰,“為孩子好,不知道痛就不會反省”,實際上就是赤裸裸“打孩子的臉”。

“打臉”教育從來都不會進入孩子的內心,因為人性就是這樣。看看美國那些死囚臨終遺言就知道了。


“好吧,我先要說,他們可能給我判了刑,但是他們不能懲罰我,因為他們不能懲罰一個無辜的人”……


大多數人從來都不會因為強烈的指責,甚至是公開指責而覺得自己錯了,相反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甚至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不著調但真誠的“悄悄話”,更適合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會出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2.孩子逆反心強,言傳不如身教

相信在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討厭的一句話是“別人家的孩子又怎麼樣了”。父母這樣說,孩子心理就會想,“別人家的父母又怎麼樣了”。有些孩子嘴上不敢說,默默在內心反抗,長久下去,容易集中爆發,做出極端行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家長身上都有相當多的缺點及多年養成的壞習慣,又怎麼能苛責孩子達到“完美”。



家庭教育需要“潤物細無聲”,試著把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能做到,不用多說,孩子也能。


3. 孩子易被影響,關注孩子異常變化

小學的時候思考很單純,進入初中才發現:

自己的外表為什麼不好看,
為什麼找不到懂我的朋友,
為什麼父母什麼都不懂,
……
那個女生化妝了,
我要不要試試?
那個男生打架了,
感覺有點酷?
同學們都在追某某,
我也跟著追?
……


孩子的思維變得敏感,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對一些“奇妙的東西”認識不到位,很可能往壞的方向發展,比如性、男女友誼等


經常關注孩子各種情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交友環境是父母要做的。但別隨意批評孩子的交友圈,這隻會讓她越陷越深。



通過和老師積極溝通,給孩子介紹更好、更懂她的朋友,才是管孩子的正確姿勢。


豆豆數學


一歲半到三歲多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就突然覺得孩子很難帶了,動不動就跟爸爸媽媽發脾氣,還特別倔強愛耍橫,即便爸爸媽媽苦口婆心講道理,也沒什麼效果。

但事實上,叛逆期,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有這樣的表現很正常。

但不可否認,要和這個階段的孩子朝夕相處,特別是經常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的時候,對爸爸媽媽來說,仍然是個很大的挑戰。

雖然每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各不相同,有時候即便是親爹親媽,也弄不清楚孩子為啥突然就不高興了。

不過,小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大脾氣”,還是有些規律可循的。

我們來看看孩子發脾氣的5個階段:

一、憤怒

孩子的憤怒行為,比如尖叫、大哭、和扔東西,通常會在發脾氣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看孩子小,尖叫大哭起來,噪音不亞於高峰時段的公路交通。

二、憤怒 + 悲傷

孩子發脾氣,通常有兩個不同的階段:憤怒,然後是悲傷。

但是,憤怒和悲傷不一定總是先後出現,很可能是在憤怒的同時,也包含著悲傷的情緒。

而在旁邊看著的家長,很可能只注意到孩子的怒火,——畢竟孩子哭、叫起來確實已經足夠讓人煩心了——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悲傷。

三、憤怒程度降低

如果孩子還非常憤怒,情緒很激動的時候,爸爸媽媽即便蹲下身,想抱抱孩子,也可能被孩子推開、背過身、“無情”地拒絕。

憤怒的情緒,驅使著孩子,讓他拒絕安慰。

所以,這個時候不要試圖跟孩子講任何道理,孩子很難聽進去。

我們只需要默默地陪在孩子身邊,等他的憤怒漸漸平息,再試著安慰。

四、想要一個擁抱

一旦“山呼海嘯”的脾氣過去了,孩子就可以接受來自爸爸媽媽的幫助了。

事實上,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失去控制,孩子自己也很不喜歡脾氣暴躁!只是,2、3歲的孩子,還無法很好地控制、處理這些情緒。

所以,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孩子自己也很不想陷在這失控的情緒裡。

當憤怒的情緒過去,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支持,來重新建立起和爸爸媽媽的連接,讓自己的“失控”“沮喪”都趕緊好起來。

這時候,就是爸爸媽媽和孩子重新拉近關係,重新發生鏈接的好時機。

給孩子一個擁抱、和一個吻,對孩子說:“嗯,剛才真是不容易,我們好難過啊”

承認剛才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它令人心煩,但現在,不好的事情已經結束了。

五、繼續前行

孩子通常能比成年人更快地轉換情緒。

所以,我們經常看見,孩子們臉上還掛著眼淚,卻已經在笑眯眯地玩玩具了。

即便孩子的脾氣讓大人頭疼,但其實,孩子也在從發脾氣的過程中,學習如何控制和處理情緒,如何控制衝動。

只是,幼小的孩子難免有“自我控制崩潰”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也無法完全避免。

可是,我們能夠想辦法,盡力減少孩子發脾氣的頻率和強度。
爸爸媽媽可以嘗試:

1、實踐預防:

確保您的孩子充分休息,並且不會過度緊張,對防止發脾氣很有效。

2、適當讓孩子放鬆一下

確保孩子有自由的時間玩耍、瘋跑,不用過度擔心弄髒、弄亂。

不是很危險、很必要的時候,就儘量少對孩子說“不”。

因為對孩子說“不”的時機很珍貴,儘量留到需要制止真正危險、或面對原則性問題的時候再說。比如:不能玩火、不要在馬路上瘋跑。

3、保持冷靜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真的很能激起爸爸媽媽的怒火。

不過,孩子發脾氣,既是孩子情緒的表現,也是孩子求助的呼聲。

如果爸爸媽媽能保持冷靜。輕輕地,但堅定地試著抱著你的孩子,以免他傷害自己或他人。讓他遠離憤怒的根源,孩子

就會得到一個恢復的機會,他會很快好起來。

4、試試幽默

對於溫和的發脾氣,嘗試用幽默來緩和這種情況。

不過要注意,別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在取笑他。

所以,這種時候,爸爸媽媽分享自己的經歷,用“自嘲”的方式會比較好。比如:

“爸爸上次搭積木,全部都倒了,氣的我頭髮都豎起來了!你看過爸爸頭髮豎起來的樣子嗎”?

5、在面對沮喪時,給孩子更多的處理問題的建議

穿不上鞋子,於是生氣得哭起來,爬梯子爬不上去,急的發起脾氣……

當孩子感到沮喪的時候,幫助孩子掌握一門戰勝眼前困難的技能,孩子會很有成就感。

當然,在這之前,我們得先理解和認同孩子的需求和情緒。比如:

我知道你想爬梯子,這個梯子太危險了,稍後們去公園,爸爸帶你爬滑梯。

6、和孩子討論他的脾氣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我們可以和孩子談談他如此沮喪的原因。

但要注意的是,討論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剛剛發生了什麼,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

我剛才感到很難過、我玩具被收走了我很傷心、我很委屈……

絕不是為了讓孩子“認錯”或是“追究責任”,比如我們常常聽見的:

“你自己說,你剛才錯了沒有?”

即便讓孩子“認錯”,也不一定教會了孩子更好地情緒處理方法。就像很多家長都會抱怨:每次都認錯,但從來都不改!

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卻可以讓孩子從真實的經歷中,學會更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7、不用自責

如果孩子已經暫時崩潰了,他很可能對著爸爸媽媽,口不擇言地喊出:我討厭你!不要媽媽!

聽起來當然很傷人,但爸爸媽媽要明白:孩子這樣的行為,並不是針對你,他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挫敗感。

這是孩子最憤怒的時刻,但是,感覺是會改變的。

只要爸爸媽媽能平靜地處理,孩子一定會很快好起來。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叛逆不是一天兩天練成的,每個孩子叛逆表現都不同。這個時期孩子從生理到心理都會有個大的變化,他們懷疑一切,質疑權威。我們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所做所為對他們影響非常大。我家孩子叛逆期在一所名聲還不錯的學校,可是進去後才知道這所學校所做所為毀三觀,孩子一下無法接收這些黑暗的東西,沉默和暴躁交替,我也差點給搞得崩潰。我查找資料,諮詢專家。不跟他較勁,儘量聽他說,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都儘量滿足他。高考發揮失常後一直心情不好,原本堅決留本地的,因為分數選擇了外地。從來沒有離開過家的孩子各種焦躁,沉默了近一個月,在家各種埋怨,我們不跟他衝突,慢慢跟他聊,鼓勵他出去玩,慢慢的又能見到他的笑臉。對自己未來又有了信心。總結就是少嘮叨,有的事情假裝看不到,多聽他說,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多信任,多鼓勵。其實我做的孩子也不滿意,他做的有的事情我也看不慣。但是我想只要我們能夠讓孩子信任我們,願意跟我們溝通,一切都會好的。



本人對溝通只講乾貨不說費話,好了下面講一講不同年齡的孩子怎樣溝通:

1.父母必須高度重視;

2.溝通了解;

3.換位思考;

4.父母擺正心態和情緒溝通;

5.父母放下身段以他嚮往的朋友或同學的形象溝通;

6.和孩子溝通一些生活中的事實。(孩子的具體問題以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去溝通,幫孩子更好的理解。)

7.父母多給孩子找他有興趣的事情,這樣會避免叛逆期很多事情的。



鴻衍自媒體


前期教育問題,後期叛逆,很正常,前期可以揍,後期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容易跟家長對著幹,看他聽誰的話,孩子只要不犯法,不混蛋,依舊可以教育,變形計那麼多孩子不懂事,是因為家長的漠不關心,各自忙碌藉口,孩子接觸的環境,人群導致,溝通,教育不了,就要換位思考,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只有他走過了路程,他才會懂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