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上海 老上海的洋涇浜英語漏洞百出 終於知道「老虎山」啥意思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1845年上海道與英國領事簽訂《上海租地章程》,上海英租界建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英租界的區域相當於今東起黃浦江,西迄西藏中路,延安東路至蘇州河之間。1848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傳教士向上海道提出設立美租界的申請,上海道爽快地同意了,當時沒有簽約,只是批覆“以蘇州河北岸之虹口沿江三里”之地為美租界。應該講,當時雙方對美租界的大致範圍是明確的,但是由於批文的文字表述有點含糊不清,又沒有劃定具體的界線,使以後的美國領事爭取擴大租界有了“充足”的理由,雙方為此爭辯不休。 1851年廣西爆發太平天國起義,之後義軍北上,又順長江而下,於1853年3月攻佔南京,江南的局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列強難以判斷清政府與太平天國之間的戰爭誰將取得最後的勝利,於是以靜制動,採取觀望的態度,但包括上海在內的通商口岸都居住了不少的僑民,為了保衛上海租界的安全,列強就提出了一個“武裝中立”的口號,於是在4月8日,上海的英、美、法領事召開了一個緊急的聯席會議,三租界聯手,把僑民們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民兵組織,初名Shanghai Local Volunteer Corps,不久改稱Shanghai Volunteer Corps,即“上海萬國商團”。

悅讀上海 老上海的洋涇浜英語漏洞百出 終於知道“老虎山”啥意思

靶子場的“老虎山”

1870年開始由工部局接管,成為一個工部局下的常設軍事單位,最高指揮機構為司令部,設總司令一名,副司令若干名,下設輕騎隊、美國騎兵中隊、野炮隊、輕炮隊、工程隊、鐵甲車隊、步兵隊等。20世紀30年代正常編制約1 500人。既然是軍隊,就得有營地、操場、靶場等軍事場地。這些軍事設施,尤其是靶場不宜或不能設在住宅集中、人口稠密的市中心區,而虹口美租界的邊界又含糊不清,這個靶場就設在虹口美租界之北的有爭議的區域裡。靶場是危險區,閒人禁入,否則會發生誤傷誤殺的嚴重後果,所以靶場有圍牆或溝濠分割,在靶場的一端用土堆成小山,防止子彈射出靶場誤傷市民,這個靶子場的英文名叫Shanghai Rifle Range,上海人就叫做“靶子場”。在一份1895年的《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還能見到這個“靶子場”的痕跡,呈東西向的長條狀,大致相當於今日中州路至海南路的武進路,總長度約500米。rifle即射程較遠的步槍,步槍的槍膛裡刻有“膛線”可以使射出的子彈旋轉,使子彈射距更遠,命中率更高,“洋涇浜語”按rifle的發聲把“膛線”叫做“來復線”,而在更早的“洋涇浜語”中rifle又被叫做“老虎”。這樣就清楚了,虹口的“老虎山”並不是這裡原有土堆形似老虎,而是靶子場必須有阻擋子彈的“rifle山”。有時可以“望文生義”,但“望文生義”也可能要了人的命。

悅讀上海 老上海的洋涇浜英語漏洞百出 終於知道“老虎山”啥意思

上海靶子場

這個靶子場和“老虎山”原來的位置是偏離市中心人口稠密區的。但是租界的市政建設發展較快,尤其在外商的房地產業的推進下,至少進入19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虹口美租界的北四川路、乍浦路、吳淞路等馬路已築到靶子場附近,沿線的土地已成了房地產,這裡逐漸形成人口稠密的居住區,確實,整天乒乒乓乓槍聲不停的靶子場影響了城市安寧和市民生活,辦法只有兩個,其一是拆除取消,其二就是搬遷,到其他地方重建。對租界當局來講,這個機會終於在1893年來到了,這一年的7月22日,上海道臺聶緝槼正式批准了與美國人商議了多年的《上海新訂虹口章程》,租界的北界線大致就劃在靶子場北側的土堆和壕溝處。得寸進尺是人的天性,當虹口美租界的界線劃定後,工部局以拆除靶子場築成馬路為由,希望上海道再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建一個新的靶子場和公園,兩年後上海道就有了批覆,准許他們在偏離上海的寶山縣境內建一個靶子場和公園,於是在1896年工部局買進了寶山縣內的一塊有500餘畝的土地,在這塊土地的西側建了一個佔地面積更大、靶道更長的靶子場,中間的部分則建為公園,而東面的那塊則建為運動場,並於1905年正式投入使用,這個地方就叫做“靶子場公園”、“新靶子場公園”、“新公園”等名稱,1922年才正式稱“虹口公園”,其實際範圍相當於今天的“魯迅公園”和“虹口體育場”。

悅讀上海 老上海的洋涇浜英語漏洞百出 終於知道“老虎山”啥意思

老靶子場路(左)和四川北路交界處

在建設“新靶子場公園”時,工部局把原來的靶子場拆了,原來的靶道就建設為馬路,這條馬路就叫Range Road,也就是“靶子路”或“靶子場路”;為了配合新靶子場公園的建設,同時也是從市區通往那裡的馬路,又築了一條北四川路向北延伸到公園的馬路,這條路初名“Rifle Range Road”,中文名“公園靶子場路”,不過,老百姓很實惠,就把改造原靶子場築的Range Road直呼“老靶子路”,而新築的通往新靶子場的Rifle Range Road叫做“新靶子路”,當這條路通車沒幾年,因為它是北四川路的延長線,又被人們叫做“北四川路”。租界時期的北四川路是一條比較特殊的馬路,它的南段,即相當於今天武進路以北約30米至蘇州河的那段屬於公共租界,而北段則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之外築的“越界築路”,是華界與租界的“共管區”,租界編的北四川路門牌只到武進路附近,而華界則從武進路附近另編門牌,所以,要根據租界時期北四川路的地址去找它現在的位置,有時是很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