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東山

上一篇文章,我們遊歷尋訪了龍門石窟的西山石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上一篇的文字,今天我將給大家講述一下龍門石窟的東山石窟。如有不盡之處,請見諒。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龍門石窟兩側各有一座龍門橋,一路由北向南觀看完西山石窟後,需要從南門出來,經龍門橋去往東山石窟。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龍門橋

橋頭伊水拍岸垂柳輕擺,橋上游人嬉戲緩慢前行,伊水之中游船浮面而行,伊水之上鳥兒翻飛低鳴,此情此景猶如一幅畫卷。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東山石窟

東山石窟,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擂鼓臺遺址博物館

擂鼓臺遺址博物館內陳設著一些碑刻、佛首、造像的文物供遊人參觀。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擂鼓臺三洞

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臺。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裡叫做擂鼓臺。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萬佛溝

據說在古時,東山石窟的規模比西山石窟還要大,曾有“西山一山,不如東山一灣”的說法。只是,往日的繁華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逝,現在的東山不能說徹底衰敗,但遊走於東山石窟,就好像在鍛鍊爬山,即使走上或者爬上好長一段山路,也難得能見到一座成形的雕像。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沿路前行,很快就走到一處分岔口,向上攀登就是高平郡王洞,向左是去往香山寺,向右是去往千手千眼觀音及西方淨土變龕。這裡要說下,東山石窟很多雕像佛龕都被用鐵柵欄封閉著,所以確實無法拍到比較好的角度。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千手千眼觀音像龕

千手千眼觀音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身千手千眼觀音造像。觀音龕開鑿於中唐時期(760-859年),出自《千手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實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是佛教密宗所崇信的“七觀音”之一。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龕內的觀音造像高2.3米,頭戴化佛冠,三眼十二臂,各作不同曲伸動作,手勢也多有變化;身體周圍呈放射狀刻著眾多小千手,手掌展開,掌內皆刻一眼。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西方淨土變龕

西方淨土變龕,雕造在一個方整崖面上,高2.65米,寬2.95米,深0.48米,畫面構圖分為上下兩個層次。上層靠下的中央部位,西方淨土的主尊阿彌陀佛居中坐,雙臂曲肘上舉於胸前作說法印,四周圍繞著眷屬聖眾及與會聽法的眾多菩薩,弟子,有作思維狀,有作供養狀。宮格樓臺、寶蓋旗幡、眾多樂器等分佈在畫面上,靈鳥和祥雲充滿其中,整個畫面富麗莊嚴,氣象萬千。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據說這一佛龕出自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他晚年篤信佛教,是淨土宗的信仰者,並出資雕造了這一佛龕——淨土宗無疑是唐代最能吸引民眾的一個佛教宗派,《十六觀經靈異記》就記述了白居易當年造龕的發願:“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佛龕開鑿於唐武后至玄宗時期(684-756年),畫面構圖依《阿彌陀》、《無量壽》二經雕刻,描繪的是阿彌陀佛居住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高平郡王洞

高平郡王洞,開鑿於溝北崖壁的最高處,向上的石階陡峭溼滑,幸好石階兩側各有欄杆,小心謹慎的攀登而上,只是可惜洞口依舊被鐵柵欄封閉著,只好隔著柵欄拍了一些照片。高平郡王洞是萬佛溝內最大的一個石窟,有“東山第一窟”之稱。高平郡王是武則天的侄子武重規,石窟開鑿於唐天授元年至神龍元年(690-705年),後因武重規病卒而綴工。後壁主尊阿彌陀佛居中,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侍立,五尊造像均在蓮花座上,並以蓮莖相連而匯於一起,造型新穎別緻。蓮座下雕有十身坐佛,其中一尊右臂飾有臂釧,當是密宗的“大日如來佛”的造像。洞門外雕二力士守護。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東山雜拍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看經寺

繼續沿著石路前行,一路上下,路邊的一些洞窟有的早已經風化的不成樣子,也有一些洞窟還保留著一些雕刻,可以猜測出以前的規模,就這樣邊走邊看,很快就到了看經寺。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看經寺,龍門石窟“特窟”之一。位於龍門東山萬佛溝北側,是唐武則天至玄宗時期開鑿的一座皇家洞窟。高8.4米,寬11.1米,深12.6米,為東山最大的洞窟。與同一時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該窟正壁上沒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壇,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據考證,該窟為禪宗開鑿,洞窟造型為禪宗曾人打坐禮佛的禪堂。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洞內東、南、北三壁在高1.2米的臺基上浮雕二十九尊羅漢像,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殘毀,相傳是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師”的形象,與《歷化法寶記》雲“西國二十九代”相合,應是佛教中所謂“二十九祖”。神態刻劃細緻入微,既統一又富於變化,生動有致,栩栩如生,是龍門石雕羅漢群像中的傑作。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相望

在東山上,走到一處石階的拐角處,恰好能看到對面的西山及伊河之上的龍門橋,遊人密集,或前行,或遊覽,或嬉鬧,或佇立。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後來,過了看經寺,出了東山石窟景區,出口附近剛好有一處臨水的廣場,此處應該是西山石窟的觀景臺,這裡能很好的看到西山的全景以及盧舍那大佛。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安靜的佇立在伊水河畔,隔岸相望,心中一片寧靜。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遠眺香山寺

原本計劃遊覽香山寺,但是卻意外沒有成行,幸好之前在西山石窟時,遠遠的隔著伊水拍了一些香山寺的照片。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武則天當年曾親臨這座石窟 如今這裡卻已雕刻殘毀 破敗不堪

只想做個安靜的旅行者

靜靜的講述路上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