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1905電影網 2018-08-12 00:51:46

近日,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入選了紐約電影節的展映名單。主辦方給出的理由裡,有這麼一句——

《江湖兒女》記錄了21世紀中國及其社會的劇烈變化,是賈樟柯最有趣、同時也最悲傷的電影。

這句聽上去略顯矛盾的話,剛好也可以拿來形容小電君最近看的一部紀錄片。

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中,有人說,“絕不會再看第二遍”,太難受了”。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還有人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看哭了好幾回”。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這是一部乍一看很容易被忽視的作品。

它賣相太土,槽點太多。

導演何苦在拍這部紀錄片之前,是個退伍的團級軍人,基本沒有拍片經驗。而這部片,由他自導自演自剪輯加上自配音。

片頭畫風“老氣”。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片尾還有自己唱的主題曲《棒棒》,土味十足。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跟近兩年從敘事到畫面甚至到創意都在迅速升級的幾部爆款國產紀錄片相比,瞬間被秒成渣。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然而,這部粗糙的紀錄片卻在豆瓣上被7千多人看過,評分高達9.7。

今天,就來說一說這部《最後的棒棒》

棒棒,是改革開放初期,重慶起伏的地勢上應運而生的勞動工種。

在當時,幹棒棒的基本都是年輕人。甭管是買個洗衣機要搬回家的小媳婦,還是來旅遊爬山的老外,都得靠他們一路肩扛手挑。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薪水雖微薄,但因為需求大,客人多,據媒體報道,當時重慶幹棒棒的年輕人多達20萬。因為棒棒對重慶建設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去重慶,還能在街頭看到不少紀念碑,銅雕像。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然而,40年過去,當年的棒棒都變成了老大爺,這個行業也走向了沒落。

你可能只知道這是個“正在消失的工種”,卻很難想象還在幹這行的人,過得有多難。

《最後的棒棒》,就是給這個群體記下的最後一筆。

導演何苦拍這部紀錄片的方式很特殊:他僱了一個攝影師拍攝,自己則拿著1300生活費,跟著師傅老黃當起棒棒。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開工第一天,他單手拎著棒棒(即幹活用的扁擔),還跟老黃開玩笑,“我要是犯懶,你可要提醒我哦”。

花錢也大方,請師傅在街角的小吃攤吃了個最高標準——三個菜。

然而沒過多久,這個軍人出身的壯漢就發現自己撐不住了。

挑起裝著貨物的扁擔一開始還能健步如飛,過了一會兒,肩頭就越來越疼。

他忍不了,大聲喊著讓老黃“趕緊讓開”,非小跑起來不可。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勞動量大,飯量也大。

可是因為有了快遞行業,交通也更發達,棒棒們的生意越來越少,有時候一個上午也開不了工。賺得少,就只能拼命壓縮生活成本。

棒棒們為了吃飽飯,個個出奇招。

幫小吃攤做零工後,拎回來一大桶稀飯能吃好幾頓;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去美食城撿人家吃剩下的雞爪,烤串,改善生活。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而何苦原來連稀粥都不愛喝,現在一直吃老乾媽拌米飯,吃得“喉嚨都越來越緊”。

吃,只為了填飽肚子;住,更只圖有瓦遮頭。

棒棒們聚集的住處,自力巷53號,是一棟距離重慶最繁華的商圈解放碑不到300米的危房。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房子基本相當於毛坯房,唯一的光源來自於牆上一盞電燈。稍微愛乾淨點的,還用海報,紙殼子糊一下牆;圖省事的,就跟直接住在廢品站裡沒什麼兩樣。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這些人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之外,就再也想不到也沒能力再為自己添置任何一件東西。

小電君印象頗深的一段,是一次老黃給人搬東西,因為比開始講好的多搬了一點,他死活都要順走一個熱水壺。因為“流汗掙錢,如果吃虧太大,晚上會睡不著覺的。”

何苦的唯一搭檔,一個21歲的婚慶攝影師,第一天看到棒棒們的生存環境時,就足足沉默了半分鐘。不久之後,甚至為了幹不下去想辭職故意撞樹,頭上起了個大包。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這樣的彈幕一直沒斷過

這麼虐自己來拍紀錄片,何苦呢?

何苦在採訪中曾如此說:“棒棒們的生活實在太簡單,無非就是‘挑’,‘抬’幾個動作,兩張照片好像都可以紀錄下來。只有自己進去一起流汗,才能挖掘出故事。

這句話,倒讓小電君想起了此前曾有個北京攝影師迷上了拍棒棒,帶攝影機去重慶一待七年,拍下數百張照片。

理由是:他覺得這些棒棒們流汗的身體,充滿了男人的力量感。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還有此前“重慶最老棒棒”退休,記者前去採訪,問及當初為何做棒棒,又為何一干多年,老人囁嚅,最終避而不談。

站在外面看,站在高處看,沉默的棒棒們就只是“苦難底層”,具有的只是你賦予他們的意義。

唯有站進去,看到的才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有網友說,這部紀錄片拍得比小說還好看。

既不是悲天憫人的旁觀者視角,也不是批判現實的社會研究,而是絕對的平視。

它挖到了記者們挖不到的,棒棒們的江湖傳說。

有的人成為棒棒,是因為命運捉弄。

閒暇時間全都用來看《劉三姐》影碟的老甘,當棒棒,是因為25歲時被一個女人拋棄。他遠走他鄉,立志要掙了錢,才回家。

可是沒想到,出門5年攢下的第一筆錢,一萬塊,在路上被人偷走;第二筆錢,兩萬五,又被小偷入室盜走。

他說,從那之後,他開始相信命運。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而棒棒中話最少的老杭走上這條路,也跟女人有關。

妻子出軌,老杭買了三把刀,想砍搶走妻子的男人——開始是一把西瓜刀,想砍死對方;之後是一把三稜刀,用來在屁股上切個口子;最後則是一把小彈簧刀,“想閹了他”。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少年子弟江湖老,曾經的狠人們變成了平均年齡近60歲的老棒棒。或為子女,或單純為自己日漸衰老的身體,他們都在嘗試用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學來與生活角力;

有人靠的是牛一般的勤勞樸實——

60歲的老黃,多年來連個四輪小車都差不得買,一直死扛。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上了年紀,他力氣不如從前。有一次,他們去搬大米,三袋五十斤的大米袋子“譁”得放在了肩膀上,明顯能看到老黃整個人身體一顫。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老黃心善。每次見到乞丐都還是想要給點錢,有一次被拒絕,他還很是傷心。

也有人靠老鼠般的小心機——

長相與黃渤有幾分相似的河南,在片中可稱得上是搞笑擔當。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年輕時混社會,被混混用匕首挑斷左腳腳筋。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他在重慶幹了17年棒棒後,覺得當棒棒沒出息,他找到了改變命運的方式——賭錢。

最輝煌的戰績是抓到3個A,可惜還是輸了,他氣得剃了個光頭。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因為賭錢,又沒有正經工作,河南手頭總是緊巴巴。

剛認識何苦沒多久的一晚,他拎了一大袋子蛋糕來請客。

然而第二天就露出真面目——借錢。

房租一拖就是9個月。大年三十夜晚,房東老婆來催債,這個連初戀都沒有過的男人明顯看上去很羞澀,“明天,明天就有了。”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彈幕中有人戲稱河南為“賭神”,也有人嗤之以鼻,認定“這樣的人完蛋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別忙著評判。

可以說,就如鐵西區的工人們一樣,棒棒們是一群沒有來得及跟上時代步伐的人。

正如片中所說,“在重慶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城市,發財的門路不少

”。

有遠見的,幹兩年,就攢錢學手藝,改行做裝修,一個月能賺一兩萬;

還有人從廉價群租房中發現了商機,買個四五套,到處貼小廣告招租,現在也在花園小區裡買了房子。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但總還有一些人,像沒趕上最後一班列車的倒黴蛋。

怪自己?

一直為自己能靠力氣吃飯感到自豪的老黃,在得知自己患上高血壓,不能再劇烈運動的那天晚上第一次流淚。

他開始吝惜力氣,嘗試倒賣裝修廢品來賺點錢,拿到第一筆額外收入的時候,他憋出一句 “只恨自己,懂事太晚。”

怪命運?

老黃和老杭,都吃盡了沒文化的虧。

地主家庭出身的老黃,錯過了受教育的機會。他想知道怎麼樣才有低保,但是不認識字,看不懂宣傳欄。

做夢都想有養老保險的老杭,在大街上被偽裝成政府人員的人騙走了1500,他還恭恭敬敬給人家買了包20塊的煙。

這已不是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能說得清的問題。

豆瓣9.7,它是我第一次通宵追的紀錄片

紀錄片是也只能是鳥的眼睛,是把世界無數扇門中的其中一扇推開一條縫的小手指。

其中有老實的人,勤勞的人,過時的人面對時代碾壓時最後的一聲哭腔。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夾縫中響徹了半輩子的無聲吶喊。

這,就是“最有趣也是最悲傷”的時代悲喜劇。

如果,你覺得劇版的紀錄片看起來有點久,《最後的棒棒》電影版將於8月17日在影院上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