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據姜姓家譜記載,姜太公的後裔有不少在濱州

姜太公既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因為《封神演義》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真實的姜太公總是帶著神秘色彩。姜太公的後裔遍及世界,各地的姜姓聯誼會成員除姜姓外,還包含許多的高姓、盧姓等,如韓國前總統盧泰愚據說就是姜太公的後裔。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沾化大姜村姜姓後人所立姜太公雕像)

據姜姓家譜記載,在濱城區、沾化區、陽信縣、無棣縣以及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海興縣、黃驊市等山東、河北交界一帶,有一支姜太公的後裔,如今瓜瓞連連、興旺昌盛。

明朝洪武年間,高密姜太公後裔一支遷居冀魯交界一帶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居住在萊州府高密縣的姜太公後裔之一姜遠,奉命西遷。姜遠有三子,長子姜友德在今河北省海興縣立村,即今天的姜莊,次子姜友才在沾化縣黃升店西立村,即今天的大姜,三子姜友貴在今河北省黃驊市立村,即今天的姜莊(另一說法在無棣縣,兩處各有祖墳)。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海興支系家譜)

明清兩朝,姜家以居住村莊多、人口多、分佈廣聞名。明朝時,居住在濱州城北,即今天秦董姜村的姜佐和他的第五代孫姜一學均考取進士。清朝時,無棣的姜笠村是穿黃馬褂的御醫。民國以來,姜子修、姜綬卿等名人輩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湧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姜援朝、原濱州市政協主席姜銀浩、濱州醫學院教授姜學連等知名人物,長江後浪推前浪。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大姜村姜氏五修族譜動員大會)

歷經600餘年的風雨滄桑,時至今日,以濟南為起點,沿津浦鐵路至天津市以東;沿膠濟鐵路至濰坊市以北的渤海灣西、南岸廣大地區,姜姓居住村莊有120餘個,人口有3萬多人。

姜佐與姜氏家訓

姜佐,今濱城區濱北街道秦董姜村人,屬於沾化大姜支系,字廷輔,號鈍庵,明朝天順四年十一月十九日(1460年)出生,弘治八年(1495年)考中舉人,弘治九年再中進士,初任河北省藁城縣知縣。他體察民間疾苦,為官清廉,考核成績優異,升為廣西道監察御史,進入京城為官,因為反對大太監劉瑾,被貶為安東知縣,再積功升任太倉州知州、河南府同知、山西太原府按察司僉事。1521年,從山西任上告老還鄉,閉門謝客,頤養天年。皇上眷顧老臣,賞賜其俸祿,為其故居題寫了詩文,恩賜正四品。當地文人雅士為其慶賀,印製的集子曰:《大老褒章》。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病逝於家中,享年97歲。去世時六世同堂。濱州城內有兩座專門為他樹立的牌坊,一曰“進士坊”,一曰“繡衣坊”。姜佐有四子,其中第三子姜漢任過上海縣主簿。姜佐的第五代孫姜一學,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任兵部員外郎八年,家徒四壁,享譽朝廷。去世後,入濱州忠良祠。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沾化姜氏族譜)

姜佐居家安度晚年期間,為姜氏家族規定了輩份用字,如“花竹雨石文”,就是十九至二十三世用字,冀魯交界一帶姜姓者一聽姜花某就知道是十九世,一聽姜竹某就知道是二十世,現如今的姜氏家族,中堅力量就是十九、二十世兩代人。

姜佐為教育子孫,寫下了家訓。姜佐撰寫的姜氏家訓是:

先人百口昔同爨,模範遺流後代傳。耕讀勤勞資活計,資材節儉保周全。父慈子孝彝倫篤,兄友弟恭恩義聯。妯娌協和攻內治,夫妻敬順結良緣。囊箱一物無私積,使用分文不敢專。聚食眾完方舉飲,跪聽命畢始知還。垣牆嚴謹防偷盜,行止真誠效聖賢。日謁庭闈頻問候,時諧故舊懇矜憐。婚姻異姓擇淳善,朋友相交務勉旃。口吐實情嫌說慌,身敦禮貌勿狂顛。市間買賣評斤兩,囤底收藏累萬千。幹辦心忙須早起,經營夜作欲遲眠。宴遊樂處休貪酒,博奕場中慢賭錢。差役充當嗔乃避,稅糧徵納喜爭先。逞能莫管他家事,安分常耘自己田。矮小房屋圖鞏固,淡粗羹飯勝醲鮮。但求柴米油鹽足,何必紗羅錦繡穿。諸眷罔教窺戶外,九婆未許到階前。閒居宅裡諳生理,少去街頭惹禍端。鄰里禮儀崇遜讓,官司法庭鮮干連。若行好事招欽重,倘有非為陷罪愆。致祭隨時追祖考,燒香頓首拜神天。莫交僧道汙門第,只恐飢寒遇歉年。老拙遺言垂瑣瑣,兒孫遵守福綿綿。抄謄堂壁加珍重,留與雲箋萬代傳。

姜佐教育家人說:“人之子孫富貴貧賤,各有一定之命,世之人不明乎此,往往於仕宦中冒昧禮法,取不義之財以為子孫計,殊不知子孫誠有富貴之命,今雖無立錐之地,他日富貴將自至,使其無富貴之命,則雖積金如山,亦將蕩然不能守矣,況不義而入者,又有悖出之患乎。如宋之呂蒙正,範文正諸公,鹹以寒微致位將相,富貴兩極,何嘗有賴於先人之遺財乎,然則取不義之財以為子孫計者,惑之甚矣。”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2012年,新修姜氏族譜發行大會)

基於此,姜佐撰寫了“十有十無箴”家訓。“十有箴”是:“架有詩書,業有田地,門有坊牌,名有祿位,榮有誥敕,章有冠帔,孫有曾玄,教有禮義,布有紡織,畜有蕃孳。”“十無箴”是:“家無羨餘,室無寵嬖,器無雕飾,居無壯麗,囊無金玉,衣無錦綺,臥無累茵,食無兼味,候無群從,飲無醉酣。”

姜佐享年近百歲,六世同堂,與他的修身養性密切相關。他的修身“朝元歌”是:其一,“山村水村打回黃粱盹,松林竹林唱會清江引。呂望六韜孔明八陣,無來由攻城掠郡。往事堪嗔,徒使英雄淚滿襟。挾琴訪故人,聯詩覓知音。酒家遠近,見牧童從頭細問。”

其二,“山溝水溝樵夫和釣叟,堤頭隴頭黃花伴綠柳。九里山前八宮山後,無來由龍爭虎鬥。往事堪憂,野草閒花滿地愁。挾手共歌謳,舉杯相勸酬。醲醲醪酒,那管他黃昏白晝。”

其三,“山田水田耕深耘又淺,寒天暑天春長秋又短。共飲曹劉分羹楚漢,無來由南爭北戰。往事堪憐,費盡機關名利牽。背上掛龍泉,杖頭挑酒錢。三杯五盞,醉倒在東籬樊院。”

其四,“山區水區也避寒和暑,草廬茅廬也避風和雨。赤璧周郎烏江霸主,無來由攻城兩地。往事堪噓,汗馬功勞池作泥。開窗讀會書,持杆釣會魚。紅稀綠密,那才是醉鄉深處。”

姜氏代表人物簡介

姜笠村

姜笠村,字儀圃,無棣縣小泊頭鎮程家莊村人,道光八年(1828年)出生,是清朝同治年間秀才。姜笠村少年喪父,平時與兄長一道學習,聰敏過人。成人後,他決心學習醫術,濟世活人。後被選入京師為太醫院醫官。曾為光緒帝醫病,痊癒後,被賜予“黃馬褂”。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67歲時因病返歸故里,閉門著書。1898年被聘至武定府署教讀。教書育人之餘,繼續治病救人,一些疑難眼病多手到病除。惠民城裡居民程某患眼疾5個月,目烏黑無光,如同青盲,久治不愈,後求醫於姜笠村。他先用“通竅活血湯”,繼以“血府逐淤湯”治療,一年而愈,被府署內外傳為佳話。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辭職返回故里,但府署及鄉里就診者仍絡繹不絕。

姜笠村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諸醫書,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晚年,他不斷有所領悟,於是對前人的衍誤處加以糾正,不足處進行補充,寫了增篇、增方。1904年,他將自己心血所得輯成《會悟集》,約計30萬字,由其子姜允涵、門生李安西謄抄校勘成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病逝,享年78歲。

姜子修

姜子修,沾化黃升鎮大姜村人,1905年2月出生。姜子修9歲入村塾,14歲考入設在惠民縣的山東省立四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因為家庭供給困難,他兩次休學到中學任教,積有餘資,然後繼續求學。一次赴陝北,一次回故鄉山東。1932年,休學到山東濰縣中學任教,並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因向學生宣傳救國道理,被國民黨當局逮捕,關押在濟南。出獄後仍從事革命活動,被譽為民主戰士,後回北京大學復學。1935年7月畢業,8月任山東省福山縣立中學訓育主任兼英文教員。1937年2月到濟南市立中學任英文教員兼訓育員。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遲浩田為沾化大姜村文化大院題詞)

抗日戰爭爆發後,流亡到西安進行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2月至1941年2月,任西安第二中學、西安高級中學、陝西省南鄭中學、西安興國中學英文教員。1941年10月兼任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七分校英文教官,1945年10月辭去兼職。1946年4月在西安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2月任徐州中學訓導主任兼英文教員,後隨徐州中學到無錫。

1949年,校方力主學校南遷,姜子修憤然辭職攜眷回到濟南,任濟南第三中學英文教員。1951年2月任濟南私立黎明中學校長,同年11月兼任中國民主同盟濟南市支部臨時委員會主任委員。1953年12月當選為民盟濟南市第一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委員,1956年3月,在政協濟南市第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被選舉為副主席。1957年5月當選為政協濟南市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衝擊。1968年9月去世。1980年1月,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恢復名譽。姜子修的夫人杜敏英,乃杜聿明的胞妹。

姜綬卿

姜綬卿,無棣縣小泊頭鎮程家莊村人,1907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小跟隨父親學習家傳的功夫拳,並跟姑父學習槍術。13歲時,因為家鄉歉收,到塘沽一家店鋪當學徒,後又到河北省趙各莊煤礦做雜工。

20歲時,姜綬卿到秦皇島做工度日,並拜同善堂名師佟天民為師,學習各種器械套路和實用技法。回到家鄉後,姜綬卿再拜五道廟技擊高手徐會同為師,並深得徐會同真傳,熟諳“菩提拳”摔、打、擒拿、彈等短打技巧的奧妙。

姜綬卿善於學習,當他聽說有一位三節棍高手時,立即前去拜師學藝,很快又學得了一手好棍法。1934年春,無棣縣舉行武術大賽。在拳術比賽中,姜綬卿一路過關斬將,當進入前8名時,遇到一位彪形大漢,腿功厲害。姜綬卿不慌不忙,騰挪躲閃,幾招取勝。在器械比賽中,姜綬卿更是一路順利,最後遇到一位經驗豐富的長槍高手,個子比姜綬卿高一頭,手中的長杆子也比姜綬卿的粗長。姜綬卿揚長避短,又是數招取勝。最終,姜綬卿獲兩項第一名。來年,他代表無棣縣參加了全省武術大賽。

抗日戰爭初期,姜綬卿一度在國民黨第十軍團下屬的武術大隊任大隊長。1939年,他再次去秦皇島謀生,期間,加強了鐵砂掌的練習。1946年,他倡導成立秦皇島國術館,並被聘為館長兼教師。1953年10月,他的徒弟楊連貴代表全國鐵路系統參加第一屆全國民族體育會,奪得金牌。1974年,姜綬卿被秦皇島業餘體校聘為武術教練,1977年,姜綬卿率隊獲得唐山地區武術比賽團體第一名。同年,一名隊員獲得河北省武術運動會女子個人全能第三名。1981年,一名隊員獲得河北省男子散打第一名。1985年,一名隊員獲得河北省女子拳術第一名。

「23」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太公的后裔有不少在滨州

(河北滄州發現清代手抄本《青萍劍譜》)

晚年,姜綬卿編繪了《短打技術圖冊》,編寫了《練武手冊》,整理了失傳的《青萍劍譜》。1983年獲國家體委“全國業餘武術優秀輔導員”稱號。1985年病逝,享年78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