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工程師解決故障之三大絕招

最近我的學生頻繁出現“卡殼”現象:看似很簡單的設計,卻死活調不出來,人都快瘋掉了。大約一週前,小陳來找我的時候,一副懸崖上抓不牢樹枝,就想自己鬆手跳崖的樣子,猴急的都想給我說難聽話了。這兩天,小陳的問題找到了,解決了,又快樂了。但是常偉的問題又來啦。

用MSP430F169單片機給程控增益放大器PGA280實施SPI控制,正常,同一個單片機給一個24位ADS1259實施控制,也正常。但是兩個同時都焊上,用CS片選分別控制,就不行了。問題就這麼簡單,卻讓他焦頭爛額。

電子工程師解決故障之三大絕招

解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我不擔心,並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對他們的鍛鍊,我才高興呢。但是,我發現他們無一例外的,都陷入了一種混亂的狀態:出現問題,開始左試試,右試試,有時成功了,高興了,吃飯回來,又不行了,接著試。就這麼反覆折騰,總有崩潰的時候,就開始發火,焦躁,然後滿世界找人幫忙,特別像落水以後找稻草。這種狀態持續3天以上,他們就開始對我發火了。

我告訴他們:故障出現是好事,第一鍛鍊了你們,第二排除了隱患。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我是不會出馬的,我只需要教會他們排查故障的三大必須,就可以了。

排查故障是一門學問,深得很。但籠而統之,就三大必須,有了這三條,沒有排查不了的故障:第一、心態。第二、策略。第三、耐心。

第一條心態。你必須對出現的故障,有強烈的感激。謝謝上天給了我這個機會,我要牢牢把握住。你可以想象自己是福爾摩斯,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接活了,和華生天天閒聊已經沒有意思了,急切希望有個案子,蘇格蘭場束手無策了,等著你出馬了。只有這種心態,才能讓你能夠在後續的長期鬥爭中保持亢奮的頭腦、縝密的思路以及足夠的耐心。

我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此。學生給我彙報故障的時候,我通常是特別興奮,一字一句聽,像聽考題一樣,他們漫不經心的,我的眼睛卻犀利如刀。我特別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學會這一點。

電子工程師解決故障之三大絕招

第二條策略。這是技術活。細講太多,粗粗說點兒。

1)讓故障重複出現,避免隨機性故障。對隨機性故障,我找機會另說。

2)保護故障現場,不輕易亂動。動的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都應保證可以恢復。因此,別隨意焊下芯片,焊下的芯片也要放好,能找回來。另外,軟件一定要按照序號備份。

3)不要一次做兩個以上的改變。

4)養成習慣,用個小本記錄所有的動作和事實。換了個電源,看似小事,有可能由A故障變成了B故障,你腦子就亂了。因此,如果要換電源,也要記錄。

5)重視儀器和操作方法。每次記錄事實,一定要確保事實是真的。

6)學會用邏輯的思維。主要是,造成這種故障現象的可能性有多少種,一一列出,可能性最大的到可能性最小的。

7)學會排查次序。影響排查次序的有兩個主要因素,第一故障可能性,第二排查難度。我們當然要先試探可能性最大的,且排查難度最小的。但是兩者並不總是這麼巧。比如,你懷疑是A芯片壞了,這可能性最大。但是把它焊下來很費勁,排查實施難度較大,就可以先排查別的可能。這一項有點運氣成分,也有點經驗成分。

8)學會二分法並巧妙使用。二分法,就是把故障分為兩部分(或者三部分,別太多,否則會亂),然後製造一些情況,想辦法確定是哪部分,然後再細分,逐漸縮小包圍圈。以前日本鬼子查城區裡面哪裡在發報,就用這方法: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停電,看哪裡一停電就導致電報信號消失,就能確定發報者在哪個區域,然後再縮小區域停電,最終找到我們的地下工作者。幾句話還是說不清,我找機會再說吧。

當按照這種縝密的思維方式,羅列了所有故障可能性,且一一排查均無結果的時候,你應該更加亢奮。就像給一個1k電阻加了一個1V直流電壓,測量的電流卻不是1mA一樣,你應該有這種心態:活見鬼了,難道歐姆定律都不成立了嗎?

此時,找老師,找朋友,找什麼人都行。但是,有誰做到這一步呢?多數學生都在這個階段,徹底崩潰了。

電子工程師解決故障之三大絕招

因此,第三條,足夠的耐心。

我曾遇到一個故障,就是電源電流太大。密密麻麻一大堆芯片,工作也算正常著,就是電源指示電流偏大,我知道一定是哪裡短路了或者臨近短路了。但是怎麼查啊?關鍵是整個系統工作是正常的。

當時我自己告誡自己,要耐心,我不同於一般人,我有足夠的耐心一定能查到。於是,我先用放大鏡把板子上所有位置都看了一遍,看有沒有焊接短路或者飛濺焊錫,花了很久時間,記不得了。然後,我看著電腦上的PCB圖,把所有在10mil附近的間距,都用萬用表查了一遍,還是沒有。有點惱火了,於是我又告誡自己,不是一般人,不是一般人,接著來。

這次我幹什麼了呢?誰也不會想到我有多大的恆心:我計劃把芯片的每一個管腳,或者叫電路板中的每一個節點,都和其它不應該連接的節點,都測一遍。這得測量多少次啊?但我豁出去了。於是,我開始幹了。好在當時的芯片,都是DIP封裝的,管腳不是甚多,我一個個查,終於查到了。其實時間也不是太長,一兩個小時而已。

結果是,兩根完全不相干的輸出線,短接了,而電阻不是0,記不得是多少,大約就是幾個歐姆的樣子。我左看右看,他們都不會相連,只有一段大約幾個釐米的區間,它們兩根線平行走過。我割斷,不短路了,短路侷限在10cm左右了,再割斷,最後侷限在1cm左右的空間中,兩線平行,但是短路。而兩線的間距有差不多3個mm。

這板子已經被我折騰的不成樣子了,但留下了一個千古疑問:兩根間距3mm的線,在1cm長度內,居然短路了。我用放大鏡看著,沒有痕跡。我舉起來對著刺眼的檯燈,仔細看,一條細細的痕跡出現了,那麼細,那麼曲裡拐彎,就有一根不透明的細線。

我舉起割刀,在3mm的間距中深深的割了幾刀,短路消失了。

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故事,我記憶猶新。

沒有如我當時之耐心,這樣的故障是難以查到的。

可能會有人說,這是一個個案,印製板的質量不好,你查到又有什麼用呢?板子已經廢了。但我有不同的認識,查到了,我就可以拍胸脯了,自信心比什麼都重要。至今我仍然能夠保持足夠的自信,學生遇到問題,我不急,慢慢查著去,過了我的期限,我絕不相信,到我這裡還查不出來。

心態好,有縝密的策略,有足夠的超乎尋常的耐心,是排查故障的三大必須。很多人可能會注重技術性的策略,這當然很重要。但我發現,最重要的恰恰是第一條和第三條,它們不是想學就能學到的,而是要悟要養的。

本文轉自:電子工程專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