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功累德成爲習慣,則世代發達就成爲必然了!

太倉人王文肅,名錫爵,號荊石,為人謙恭溫厚,廣積陰功,被推舉為為神廟的主要負責人。他雖地位貴顯,但終身待人從不兩樣。廟宇無論大小,都題書額護持。

晚年王文肅叫工匠用金銀汁,畫菩薩像,手書(心經)於上,佈施給人供養。他的兒子緱山先生,名衡,考上榜眼。孫子煙客先生,名時敏,增修世德,虔誠信仰三寶,每到黎明,就在洗涮後禮佛誦經。曾經對人說:“我十七歲就唸《金剛經,至今年已八十,未嘗缺一天。”

積功累德成為習慣,則世代發達就成為必然了!

在不好的年成,首創糶官米,兼煮粥濟民。同鄉孝廉陸允升,夢見到一座大寺廟,看見六人挑豆來,黃豆中雜有蠶豆。有人問是做什麼的,旁邊一位老僧說:“這是煙翁前生所積善業,大善計一粒

積功累德成為習慣,則世代發達就成為必然了!

蠶豆,小善計一粒黃豆,共有六擔。”

孝廉曾經把夢境普告大眾,煙翁生下兒子九人,孫子二十多人,都金榜題名,地位顯要。第八子名諱掞,兩次當宰相。先生贈封了相應的爵號。一家興旺發達,經久不衰。

積功累德成為習慣,則世代發達就成為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