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大穩小亂,回歸「零增長區間」

來源:騰訊財經《樓市資本論》特約作者 歐陽捷(新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提出了內涵清晰的要求,雖然字數不多,卻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

其實我們一直在下決心努力解決房地產市場問題,但卻沒有回到市場化配置資源的軌道上,所以屢屢出現原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先生所說的:“行政性措施已經無法根治市場亂象”的問題。

第二層:“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

這四條措施也是2016年10月以來一直在做的調控動作,可見,中央並沒有要求出臺更加嚴厲的加碼調控措施,我們只是繼續做、堅持做被證明穩定樓市已見成效的政策措施,來抑制房地產市場的局部火熱和市場亂象。

樓市大穩小亂,迴歸“零增長區間”

我們認為:樓市正在趨於平穩,除了政策打補丁和房地產稅,房地產市場大概不會再有、也不需要新的抑制政策了,我們更需要特別謹慎的是,避免再出新的政策導致市場的反轉。

第三層“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有人認為,從過去的“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改為現在不許上漲,這句話反映了史上最嚴厲的調控要求,地產股也因此而大跌。

但是,去年初提出的“保持房價環比在2016年10月的水平上不上漲”的要求至今也沒有放棄,之所以調整控房價口徑,是中央領導人希望徹底打消地方政府抱有的房價可以“漸進式緩慢上漲”的想法,最終的目標指向還是要防範樓市泡沫破裂的風險。

第四層“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這句話又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加快建立長效機制。

不過,迄今為止,長效機制依然雲山霧罩,沒有人真正說清楚長效機制究竟是什麼,這恰恰也說明長效機制缺乏實質上的頂層設計,絕不僅僅是房地產稅。

房地產市場既要平穩,還要健康,更要發展,這也是自2013年以來,歷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並且一直沒有變過的政策目標。

“穩定壓倒一切”。中央政治局會議公告涉及經濟工作僅909字,其中“穩”字就有18個。

因為外部環境帶來不確定性衝擊,導致經濟運行穩中有變,我們需要“穩大局、穩經濟、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民生、穩預期、穩房地產”,才能“穩中求進”。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流動性合理充裕已經有所顯現,銀行資金明顯充裕並四處尋找出路,不過,這與房地產基本無關,政策仍然會嚴控資金流入房地產。

面對美國加息、縮表、美元荒和中美全面經濟對抗,中國穩增長、防風險的壓力將越來越大,房地產必須穩定、也只能穩定,絕不能在應對“穩中有變”的挑戰中添亂。

房地產市場最重要的訴求是平穩,既不是大起也不是大落,房價既不能大漲也不能大跌,在過熱的局部市場需要加碼調控,在相對穩定的市場不要添亂,在可能下跌的市場需要托住,這才是最大的政治。

樓市大穩小亂,迴歸“零增長區間”

最近,部分一二線城市二手房價持續下跌,引發市場疑慮,導致市場不穩定的預期發酵。

過去我們說過,“大多數人忽略了限價令的另一重作用。限價令倒逼二手房價、地價下降”。

顯然,地方政府不會甘於自降地價,中央政府也很難約束各地地價上漲,因此通過“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要求,倒逼地價下降——這是避免資產泡沫繼續膨脹的釜底抽薪之道。

房價受限,地價頂在喉嚨口,房企只能放棄物美價高的土地,土地溢價率下降、流拍增多,倒逼地價下降。

限價令又使得一二手房價倒掛,有資格的購房者當然首選新房,自然倒逼二手房市場冷清、價格下調。

二手房價下跌並不是市場自發,而是政策強制,既不能反映現在的供求關係,也不能反映未來的價格趨勢,必然產生市場扭曲。

治理市場亂象少不了政策規範和行政監督,但不能僅靠行政性措施,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軌道上,未來更多依靠市場自動調節、更多依賴依法透明治理、更少依賴行政輔助調節,讓住房供應滿足人們城市化的自住需求。

再回到7.31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可以肯定的是,中央同樣希望房地產市場既不突破上限、也不穿透下限,在合理區間內平穩運行。

年初我們預判:“樓市大穩小亂”。

所謂大穩,是指樓市本身即為政策市,“房住不炒”與避免大起大落已經成為主基調,樓市將擺脫過去三年小週期的循環——經濟不好時依賴房地產刺激經濟,樓市過熱時又嚴厲打壓。

未來五年,樓市或將是大穩的格局。

地方政府依然努力推動城市建設與發展,但土地財政依賴症難以解除,不可避免地出現調控動作的“小亂”——有的放鬆、有的收緊、有的刺激、有的打壓,但整體上,不會影響樓市相對穩定。

樓市大穩小亂,迴歸“零增長區間”

下半年市場將有所降溫,回到我們年初提出的“零增長區間”——預計房企到位資金、房地產投資、銷售面積增幅等主要都將維持在3-5%的正負區間。

樓市“穩字當頭”,無論對購房者、開發商、金融機構還是政府,都是僅次於高速增長的好時代,當然,不是所有的房企都有機會再分享這個時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