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或许你听过这样一则谚语:‘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然而,对于立秋,你知道多少?

18年的夏天,长期被高温霸屏,打开手机,经常会收到高温预警的提示消息,小信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外出导致差点晒成葡萄干。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出门前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回家后

毫不夸张的说,今年夏天是小信感受最热的夏天,还没有做好迎接炎热酷暑的准备,立秋就来了。提到秋天,第一时间就联想到秋高气爽、秋风萧瑟……且慢,立秋这个节气,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说到这,是不是有些疑问,秋日将至,怎么就和热扯上了关系?

别急,且听小信慢慢道来: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8/7日迎来立秋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下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

当我们想通过数据验证这句民谚究竟是否“灵验”时,第一点要搞清楚,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

一直以来,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就有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据。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这么说来,今年立秋从农历六月廿七开始,是毫无疑问的早立秋。

但另一种说法,以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来区分。在上午进入就是早立秋,在下午进入就是晚立秋。更严格的说法认为,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后这两个区间,才能分别对应“早/晚立秋”。而今年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是8月7日21时30分34秒,按这两种算法,今年属晚立秋无疑。

表面上看,用于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对应农历,似乎更有道理;时点法似乎过于复杂,本身内部还有矛盾。但仔细探究起来,却没这么简单。

刚才我们提到了今年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那么你有没有好奇,这么精确的时间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其实,农历本身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确定,每15°设置1个节气。这样一来,太阳何时运动到哪个位置,就可以算出精确的时间点。

而农历的月份,以月相为依据,朔日(太阳直射月球背面的时候,也就是月亮几乎看不见的时候)为初一,望日(太阳直射月球正面的时候,即满月)为十五,再到下一个朔日,一个月就过去了。

因此,由太阳位置决定的节气和由太阳与月亮相对位置决定的农历月,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很难总结出什么规律。倒是时间点法,还有一些“科学规律”可以比较。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代表秋季的枫叶

那么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到底啥关系呢?

是时候上科学数据了。

先说结论,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数据告诉我们,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这组数据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将年份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两组,统计了2009至2017年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对比数据则是这段时间的常年全国平均气温20.4℃。

2009年至201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出现了“晚立秋”;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为“早立秋”。而从对应的全国平均气温数据来看,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1.2℃、21.6℃、20.2℃和20.9℃;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21.3℃、21.1℃、20.6℃和21.8℃。

在这9年中,只有2014年(晚立秋年)气温偏低0.2℃。其他年为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2016年(早立秋年)偏高达到1.4℃。

看来,早立秋不但没有冷飕飕,有时气温还更胜一筹,而且数据似乎只能证明气候整体偏暖,不能体现早晚立秋的差别。

有人说,全国平均范围太大,隐藏了真相,但分城市统计早晚立秋的结果,仍没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两个重要数据,各个城市早晚立秋的差异都很小。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这足以证明,早晚立秋对气温的指示意义有限。因此,公众也不必对这句民谚太当真。立秋虽然象征着天气的转折,但在这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盛夏的尾巴,真正能够决定立秋时节气温如何的,还要看具体的天气形势。

譬如,如今异常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让东北人民好好体验了一次酷暑的感觉。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在哪,恐怕也不是进入立秋的时间可以决定的。

好了,了解了早、晚立秋的知识后,咱们再来讲一讲,秋季改如何养生?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自然界从“生长”转向“收藏”。因此,做好立秋时节的养生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过渡至秋季。

进补篇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立秋虽然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但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人们会有闷热潮湿的感觉。再加上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苦夏或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山药枸杞粥

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朋友而言,此时一定要与滋腻的养阴之品如鹿角胶、阿胶等“划清界限”,否则,非常容易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虚弱者若适当多喝点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则对身体大有裨益。

饮食篇

立秋后多吃酸味的水果,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选择: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清热解暑要继续,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或喝绿豆汤、莲子粥、百合粥等。寒凉饮食适当少,西瓜、香瓜、黄瓜都要适可而止。

立秋之时降雨量增加,天气闷热。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相对湿度也会加大,食品、衣物容易发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可能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起居篇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夏秋之交是最难选择衣物的时候,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运动篇

进入秋季,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慢跑、散步都可以让心情开朗起来。

涨知识:教你分清早、晚立秋

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不冷不热,气温宜人;天高气爽,使人精神爽快。在秋天“养收”的时候,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

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别忘了秋天还带来了时令主气——燥。此时应保持心态平衡,尤其老年、高血压患者,更要防止因情绪激动而诱发中风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