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老闆:我年入幾千萬,活得不如廣場舞大媽

小編的話:今日的文章比較長,共有4700字,但是我還是建議你看完,因為寫的真的非常透徹,可謂是針砭時弊、字字珠璣。

製造業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行業,為何如今如此難做?出路又在哪裡?今天的文章會詳細介紹到。

製造業老闆:我年入幾千萬,活得不如廣場舞大媽

01

現在做老闆苦啊!

在廣東,老闆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闆的卻很不願意被這樣稱呼。

現在做老闆苦啊,特別是搞製造業的,有時真覺得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每天一睜眼便是各種成本開支,每個月面對山一樣的薪資稅費,在都是剛性約束,哪裡的支出緩了晚了,馬上就能要你的命。

而收入呢,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是常態,殫精竭慮焦頭爛額常常得到的卻是一堆應收賬款。

聰明的人聰明的錢早就開始大規模地撤出製造業。

三年前,在一次復旦廣東校友的小範圍聚會中,來了22位校友,其中有20位從事泛金融行業,銀行的、保險的、券商的、公募私募基金的、PE的、P2P、小額貸款的,只有兩位跟實業相關,鄙人為製造業產業鏈做信息情報類服務,居然是二者之一。

這樣的聚會,一方面讓我為製造業的處境感到悲哀,一方面也為整個經濟環境的脫實向虛感到深深憂慮。(今年以來P2P平臺頻繁爆雷,小額貸款公司之亂象叢生都是經濟脫實向虛必然結出的“惡之花”。)

補充交代一下背景。

筆者曾為廣東省級媒體幹部,在傳統紙媒雪崩之前離開體制,自主創業,主要做照明產業鏈多媒體平臺,因此跟這個行業同呼吸共命運多年。

照明行業是中國製造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產業鏈上2萬多家制造企業主要分佈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基本上以民企為主,企業數量多而規模企業少,最大企業年銷售額2017年才剛剛達到100億左右。

但是全球95%以上的照明燈具在中國製造,因為中國擁有最完善的產業鏈。

02

老闆們為什麼這麼痛苦?

中國製造業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於最底端,活最髒最累,利潤卻很薄。

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

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

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臺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老闆們的痛苦不僅來自市場。

公司利潤本來已經薄如蟬翼,卻還要經常與方方面面的權力部門打交道,誰也得罪不起,哪裡疏忽照顧不到都可能會被“弄死”。

大多數做製造業的老闆其實都不太善於與七所八站四面八方的人打交道,他們不是公關先生公關小姐,況且也沒那麼多時間用於應酬,因此內心痛苦又加了一層。

製造業的老闆幾乎就是個“超人”,要管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資源,還要懂法律,哪裡出致命的問題企業分分鐘完蛋。

沒有人為你分擔煩惱(家人也多數不理解,因為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錢的人卻如過江之鯽。

我認識的一個老闆,企業規模有幾個億,1000多員工,他成年在國內外飛來飛去。(注意:飛來飛去不是去旅遊,而是為了生意。)經常飛的人知道,就一個字,累。

這個老闆十多年大多數時間都是住在廠裡的,他有老母要孝敬,有妻兒要照顧,但沒有時間,停不下來。

有的專家總說老闆們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眾媒體的時候也這樣想,以為在機場候機室買幾本書看看就可以對企業事務指手畫腳。

這幾年跟這些老闆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強企業的做法能隨便套用到中小企業嗎?這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來搞一個1000人的製造企業試試?那些在電視上在各類論壇上口若懸河高談闊論的專家學者只需到這種企業做半年的老闆,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有人說,老闆們不是都很瀟灑的嗎?喝著拉菲唱著歌泡著妞就把錢給賺了。

可能的確有極個別的房地產老闆和他們的二代過著這樣的生活,可能的確有個別貪腐的國企領導人有很多情人和別墅,但是在以民營資本為主的一般製造業,說老闆們整天燈紅酒綠的社會輿論真的是誤導。

其實大多數製造業老闆都生活簡單,衣服包包車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

許多中小製造企業有所謂“內賬外賬”,因為如果只有一本賬,照章納稅繳費,他們都不知死過多少回了。

或曰:這麼苦,這麼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製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裡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渠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註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因為對製造業老闆來說,離開一個熟悉的行業,到另一個陌生的行業東山再起幾乎是概率極低的事件。

所以對許多老闆來說,即使公司利潤薄無可薄,甚至虧損,也必須苦熬歲月,一天天耗下去!

社會上充斥著賺快錢的急躁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氛圍,必然影響到他們的意識形態。

明星們幾天時間片場待待幾千萬到手,給房地產商站個臺就是兩三百萬,網紅們裝瘋賣傻做做“外圍女”就可以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而製造業呢,廠房設備車輛一大堆固定資產,供應鏈渠道端一大堆人脈,研發產品、銷售產品、售後服務每個環節都要把心操碎,一年辛苦下來還掙不了幾個錢,你說何苦來著?

前幾天看到一篇網文,說某個企業一年200萬的收入,利潤只有2萬多塊錢。我想說,有利潤算不錯了,許多製造企業一年收入幾千萬,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的比比皆是。

或曰:利潤薄如紙,是企業沒有競爭力,為什麼不轉型升級?

缺錢啊。本來利潤不高,各種稅費一除,一年下來根本難有積累;找銀行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多少年,問題解決沒有?您心裡沒數嗎?

照明行業產業鏈的集聚區域珠三角、長三角、閩南三角洲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這些區域的製造業日子都不好過,其它地區東北、西北、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的日子會比他們更好嗎?

製造業老闆:我年入幾千萬,活得不如廣場舞大媽

03

中國不能沒有製造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發展了全世界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中國的綜合國力因此大大提升。

“改革開放富起來”靠的就是工業,未來中國“強起來”還得靠工業。

我們永遠要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製造業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國之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最大的國情之一就是人多,就業難。

盧森堡可以靠金融業,泰國可以靠旅遊業,甚至俄羅斯靠賣石油天然氣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國絕不可能。

那麼僅靠不到100個央企,僅靠阿里巴巴、騰訊等一些互聯網龍頭,能解決中國最大的就業難題嗎?更不能。

有人說,從製造業中擠出的工人,女工可以做網絡直播,男的可以做外賣小哥啊,讓人只有“呵呵”啦。

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的著力點還是要放在中小企業身上。

中小企業在全部註冊企業中佔比99%以上,解決80%的就業人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而製造業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業特別是廣大製造業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健康滋潤地活下去,他們才有能力上供養政府財政,下供養員工家庭,全社會才會真正生動活潑地良性運轉。

體系完備的製造業正成為當今世界國力角逐的重要砝碼。

以照明行業為例,全世界的產能基本集中在中國。

歐洲、美國的企業嫌照明行業利潤太低,基本上逐漸退出這個行業;而非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地區的企業又沒有配套的供應鏈,現階段還做不出有性價比的照明產品。

因此中國企業在這個幾萬億的剛性需求市場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中國其他製造業門類在國際上也有類似的地位。

中國製造業能獲得今天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幾十年的勤勞奮鬥,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務須善加珍惜!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為什麼那麼大,就是因為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把又髒又苦賺錢又少的活讓中國人幹了。

美國人本來以為自己很聰明,中國人沒日沒夜地苦幹,他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坐享中國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但多年之後,中國國力在製造業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債越來越多,美國人這才發現以前的路有問題,於是特朗普政府終於“惡狠狠”地和中國開打全面貿易戰,並且發起製造業“迴流”美國本土的運動。

對美國來說,你中國有一千個恆大、一萬個碧桂園,他絕不在乎。

但中國要是有10個華為、100個京東方這樣的製造企業,有10000個德國中小企業那樣的“隱形冠軍”,那美國絕對如坐針氈,如臨大敵。

“中興事件”是“導火線”,其本質就是美國要在戰略上遏制中國,會選擇先進製造業作為突破口。

“中興事件”不是自由市場意義上的企業競爭那麼簡單,它是大國博弈的一枚棋子,其政治意涵極其強烈。

我們現在有時候會片面強調服務業的重要性。

筆者覺得,在中國的基本國情下,製造業永遠比服務業重要,製造業是皮,服務業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以製造業為主的德國和以服務業為主的意大利,兩國的國力國情對比一望便知。

必須留住製造業的老闆們!

製造業是國之本,是綱。所謂金融服務業,所謂鄉村振興,所謂民生福祉,都是派生的,是目。

綱舉而目張,本固而末茂。製造業老闆的痛苦若不能得到緩釋,他們的萎靡乃至離開將是我們這個大國經濟最危險的事情。

製造業老闆:我年入幾千萬,活得不如廣場舞大媽

04

製造業的出路在哪裡

一方面我們的製造業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又絕對不能沒有製造業,怎麼辦?

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製造業值得我們學習——德國和日本。

由於歷史上日本曾讓中華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難,日本製造業這兩年又正好出現了一系列醜聞,從主觀上和客觀上我們其實更願意將學習的對象鎖定德國。

在筆者認識的製造業老闆中,有一批“德國迷”。

其中一位跟我說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晚上去逛德國的跳蚤市場,在攤位上發現一盞幾百年前的歐式檯燈,非常喜歡,隨口向攤主問了一句,“不會是假的吧?”結果德國人勃然大怒,再也不理我們這位燈具收藏家了。

在德國,被懷疑售賣假貨是對人最大的侮辱,而對真正的製假售假者的處罰更是極其嚴厲。

一旦查實,製假售假同罪,最低罰款30萬歐元(相當於200多萬人民幣左右),這還是政府罰的,另外還要面臨消費者的天價索賠,動輒幾百萬上千萬歐元。

在如此“酷刑”之下,試問誰敢造假?所以在德國你能買到假貨你就發達了。(在比利時、荷蘭等歐盟國家類似。)

縱觀國內,假冒偽劣產品之氾濫,令人沮喪。

人家“超能”,你就“超熊”;人家“六個核桃”,你就“大個核桃”。個別電商平臺上的“山寨”產品、偽劣產品觸目驚心,其猖獗之程度叫人匪夷所思!

千萬不要小看假貨問題,它傷害的可是我們國民經濟的整個機體。

假貨的危害比黑社會大1萬倍”,一位行業協會的會長跟筆者說,黑社會至多算身體局部的一個小膿包,隨時擠掉,無關大局,而假貨問題更像癌症。

德國人用10年時間重塑了國際社會對“德國貨”的信心,我們還要用多少年?

我們學習德國製造,就是要學其“知恥而後勇”的精神。

假貨不死,創新難起!

只有對假貨的打擊始終保持高壓態勢,製造業的創新動力才會被激活,質量靠譜、設計創新的中國製造產品才會逐漸大行其道。

我們學習德國製造,就是要給中小企業創造更優的生存環境。

小而精、小而美是德國中小企業最大的特點。

精工製造,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個螺絲,一把小刀,一個拉桿箱,一個水龍頭,都可以做到行業第一,世界第一。

而且上百年幾代人一直傳承下來。堅持品質、追求極致、耐得住寂寞正是德國工業精神的精髓。

國人目前賺快錢的思想是學習德國工業精神的死敵。

我們的中小企業老闆,也要多向德國人取經,調整好心態,不要跟風,不要貪大,堅持在一些細分領域做精做強,爭取早日成為所在領域的“隱形冠軍”。

05

結語

在廣州的黃花崗公園或珠江新城廣場散步的時候,都會看到一群群大姐大媽在幸福地跳著廣場舞,音樂勁爆,華燈迷眼,一幅盛世圖景。我由衷地為她們高興,為祖國高興。

1840年後100多年綿延不絕的戰亂早就遠離了我們,1949年後30年貧乏而艱辛的歲月也已逐漸淡出國人的記憶。

改革開放的40年我們這代人的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綜合國力的提升讓海內外華人揚眉吐氣,充滿自豪。

廣場舞大媽們的幸福指數是滿滿的,是可見的;製造業老闆們的痛苦指數卻是高高的,是隱匿的。

前者的幸福和後者的痛苦也是一種發展中的“不平衡”。這個問題值得重視,這個問題需要解決。

因為只有老闆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大媽們的幸福才是可持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