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摘要:陸奇說,YC 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很好的核心文化——建立在創始人和領導人之間的文化。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本年度中國科技界的最大待解之謎——「陸奇去哪了?」,在今天揭曉謎底:陸奇正式出任 Y Combinator(以下簡稱 YC)中國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全權負責 YC 在華業務發展,並擔任 YC 全球研究院(YC Research)院長,領導 YC 全球研究院的前沿科學研究。

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8 月 15 日,YC 宣佈正式入華的同時公開了這一消息。中國成為了 YC美國市場外展開業務的首個國家。此次 YC 在中國設立首個海外業務拓展團隊,預示著這家全球知名的創業投資及加速器將全面發力中國市場,拓展其全球化佈局。

YC 成立於 2005 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致力於為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創業解決方案,推動技術驅動型創新,是全球最富盛名的孵化器之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YC 已加速超過 1900 家初創公司,這些公司的總估值高達 1 千億美元,總融資規模逾 180 億美元,其中包括 Airbnb、Dropbox 和 Reddit 等覆蓋各行各業的獨角獸創業公司。

在離開百度、經歷近三個月的沉寂後,陸奇選擇 YC 作為重啟職業生涯的第一站。

對此,陸奇表示:「我與 Sam Altman(YC 現任 CEO)早在 2005 年相識,我們志同道合,對中國創新發展有著同樣的願景和信念。為此,我很榮幸加入 YC,並領導 YC 中國團隊的籌建和業務發展。在人工智能等下一代技術浪潮下,技術驅動型創新模式契合當前和將來中國發展需要,中國也將成為未來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同時未來技術驅動型創新需要更多科研的投入,以及新型資本與科研的互相結合。」

另外,文化的契合或許也是陸奇選擇YC 的重要原因。陸奇發佈會現場談到加入 YC 的原因時,強調,從 YC 的創始人到現在的領導人,YC 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很好的核心的文化,建立在創始人和領導人之間的文化。「是非常適合我在下一階段持續我個人長期的一直追求的一個夢。」

未來,在陸奇領導下,YC 中國的投資來源將完全來自中國,YC 中國的四項核心工作包括創業投資與加速、為中國創業者定製的人才培訓、科學技術研究、公益慈善事業。同時,YC 中國將專注於對中國經濟和社會有深刻影響的人工智能與其他前沿科學技術。陸奇以「建於中國、為了中國、屬於中國」作為 YC 中國的宗旨,並指出未來的投資基金將以人民幣基金為主,對於陸奇而言,當前團隊成員只有他一個人的 YC 中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打造出最棒的團隊」。

在發佈會現場,陸奇接受了諸多科技媒體的採訪,以下為現場採訪記錄,經極客公園編輯整理:

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Q:現在國內資本遇冷已經是事實,請問您認為 YC 來到中國之後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您作為 YC 中國 CEO 要做的第一件事,或者說最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

A:對我來講,做任何一件有益的事情,一定要平衡好兩點。

第一是長期一定要看得很清楚、看得很遠;同時短期每一步都要做得很紮實、很堅實。

長期來看,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有很多空間。我們必需基於這個目的建立一個核心的基礎,我們可以很快為中國的創業者在投資方面、在加速方面提供馬上能夠見到的效率,這是一定要做的。

同時,在人才培訓上,要快速推進對中國創業者真正有幫助的人才培訓;另外在科研、在公益,也要開始佈局。我前面講到必須建立基礎,有的時候不能太著急,得一步步走。把 for China、of China、by China 這些事情做好,至關重要。

在早期,最核心關鍵的,是找到一流的人才、志同道合的人才,最終驅動有效的落地,需要一個頂尖的團隊。雖然我們會有四個核心業務要佈局、要落地,但總結下來

最為重要的起點——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們一起真正從零開始打造一個 for China、of China、by China 的強大團隊。所以,這是我現在的構思,也將是我會非常努力去做的,因為現在還剛剛開始。

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Q:YC 中國將重點關注哪些技術領域?現在是否已經有項目、在看是什麼樣的項目?以及你說未來的資金將全部來自中國,那麼現在是否已經對募資規模和資金來源有一定的規劃?

A:首先講一下對技術、領域的一個看法。因為 YC 是非常源頭、早期的加速公司,所以基本上所有範圍都會看。因為,任何一個領域都有顛覆性創新的可能,任何一個有志的創業者都有機會來改變世界。我們基本上看這個創業團隊他的產品在哪裡,創業團隊的能力在哪裡,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也會對某一些技術人員有更多的關注。YC 在美國它基本上每年都會有幾次發佈。YC 會說,「我們現在對這個領域更加關注,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創始人在這些領域裡面來創業」。比方說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城市,新農業,等一系列。

未來的 YC 中國,我們也會按照類似的方法去做,現在還是非常早期,有一些是很自然的,我們會相當關注的。比方說由於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很多創新機會,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適合中國的國情。我們關注的企業一定會是真正是為中國發展,剛才講的 for China、of China。所以總體是用這個思維方式來看投資方向。

對投資人,我們現在是計劃未來會在中國融資,用當地的資金來投。至於投資的規模有幾點要講:第一,這是早期,

我們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平衡,有的時候你衝得太快,長期的結果未必是特別好,但是我們也不想放棄一些可以推進的機會。具體的數字這些當然不便分享,但是總體是我們想快速進入,建立一個很好的基礎。

同時,在打造堅強的基礎的情況下,我們會不斷地尋找快速成長的空間,這是我們總體的一個指導思想,如何來融資建立當地的資金。

Q:現在中國本土孵化器的話,基本上都是接受政府的補貼,本身盈利模式不是很清楚或很單一,大部分在 14、15 年遍地開花出現,但是到現在基本上倒了很多一批。您認為 YC 中國會和政府採取怎樣的合作策略,如何避免本土化孵化器出現的問題?

A:起點是第一,要充分發揮 YC 的特長、YC 的基因。我們重點會在技術驅動創新這個領域去做,這是第一;第二,是做長期的科研的投入。因為這裡我稍微引申出來講一下,縱觀全球,不光是中國,在美國也類似。我們需要對科研做更多的投入。因為從很大意義上來講,今天我們每個創業者用來創業的工具,核心技術都是過去 20 年 30 年之前,以前提前投入的一些科研。

因此在科研很多層面上,政府在投入、在支持,如何與政府溝通,與政府合作,找到機會可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點;第二,在投入更多的情況下,讓科技研究更快、更早地產生社會的商業效應,就是如何把科研和商業機會、和早期生態、和人才培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創新生態本身是需要創新的。大家其實都知道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了新的生產力,人工智能將是一個非常強的新生產力。我們必須找到新的生產關係,在新的生產關係當中,政府會起到非常非常核心的作用。研究,提供支持,幫助像 YC 這樣的企業找到新的契機,讓科研的投入、科技的創新、市場機會、人才培訓、當地就業機會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這將是我們關注的。

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Q我們知道前一陣國內有一個社交電商很火,現在上市了,您在裡面擔任獨立董事,所以我想問一下您當時的考量是什麼樣的?通過您的個人層面,拼多多和 YC 會不會進行進一步的合作?

A: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我會適當地與一些高科技的企業進行交流和互動,其中一種形式是擔任獨立董事,前提是,我認為我真正是有能力對這些企業幫助他們長期發展。

第二,毫無疑問,我接下來的重點我的精力會在 YC 和 YC 中國。

長期來看,這兩條路我會繼續,畢竟整個創新生態非常大。YC 中國、YC 全球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我個人也會持續的有一些機會。如果可以幫助一些公司更好成長,我是願意考慮繼續去做這樣的事情。

Q:我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就是說 YC 在中國的這個基金是美元基金還是人民幣基金,還是兩隻基金都有;第二個問題是 YC 中國目前的團隊有沒有搭建中,大概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

A:我先講一下基金。第一,我們將來中國當地融資將會是人民幣的基金;第二,YC 的宗旨是為創業者提供最完整最有效的支持。有些創業者它既需要人民幣基金的支持,同時在一定的階段,它也需要美元的基金的支持,所以我們也會適當地考慮如何有機、有效地綜合人民幣的基金和美元的基金,那具體形式會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將來適當的時候,我們也會跟大家溝通。

關於團隊,目前為止 YC 中國,就一個,就是我自己。中國有非常多的一流的人才,我希望有機會跟他們交流,特別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一定要強調,早期團隊建立一定要質量,理念的認同是特別重要。規模並不是你早期想要致定的一個大目標。所以總體來講,用最快的速度打造一支最棒的團隊是我現在要做的事情。

Q:關於團隊,結合您在雅虎、微軟和百度的工作的經歷,您個人是怎麼思考?您會利用哪些經驗和資源來組建團隊?

A:在組建團隊上,可以用的資源,第一,其實也不叫資源,是你的人脈。在美國有一個說法,「you get a job,not because the one you know,but because who you know.」人脈其實可能最底層的,就是並不是說要有什麼專業培訓,

我會充分利用我信任的人。

第二,也要通過 YC 目前的資源,YC 有一個很棒的校友群,其中有不少是中國的創始人,所以我會充分利用 YC 的群體,另外也有一些機構,我可以獲得他們的幫助,但是通過一系列的組合的有效措施,最快最高效地找到高質量的人才,把控質量,志同道合,來建立這個團隊,這是我最最重要的一個要做的工作

Q: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其實現在國內的市場機構瓜分已經挺明細的,針對這個市場。對於創業者來說,YC 吸引他們的點是什麼呢?然後 YC 會喜歡怎麼樣的創業者,喜歡什麼樣的項目,喜歡什麼樣的創始人?

A:好,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YC 會喜歡什麼樣的創業者?其實YC 核心理念挺簡單的: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找世界上志向最大的人,最願意動手做技術的人,幫助他們改變世界。當然具體在中國,我們一定要本地化,一定要按照中國市場的需求來做,但核心是這些。前面的問題,我可能要想確認一下你的問題的核心點,中國的市場已經被瓜分?你可不可以再講一下?

Q:就是這個各個機構他們其實都會有偏向,對於創業者,比如說他做一個什麼項目,他會知道說哪個機構給他投的話,會更好,他可以拿到後續的資金。

A:那我回答也相對來講也比較簡單。這是 YC 的 value proposition,這是 YC 差異化。就是 YC 最能提供的,別的機構是幾乎沒有的是:

第一是高度緊湊的培訓,它培訓的核心是真正能幫助你從 0 到 1,它有非常非常好的方法論,讓你找到產品市場匹配。;

第二,它的社區團隊非常棒。如果你自己創業會知道,創業是非常艱辛的一個過程,有很多很多問題。這些人無處不在,他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全球團隊,當然這以後會是中國加美國這樣一個創新團隊。

第三品牌背書,這其實很明顯。很多美國的企業,因為我也認識很多創業者,他拿到 YC 都等於考上一個名牌大學,真的一回事。有了這 YC 的融資、以後出去找客戶,都會有不同層面的交流。所以這是 YC 獨特的。

當然我還要強調的一點是,YC 中國必須把這些東西完全本地化,適合中國的狀態,中國的生態,真正努力為中國的創業者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這是我們要做的。

陸奇回答一切,以「YC 中國創始人兼 CEO」的身份

Q:YC 之前在美國的投資方式是給一筆錢,然後佔一定的股份,我想問一下你們在中國也是這樣的方式嗎?然後之前中國的 YC 創業項目,他們會去硅谷培訓,以後還會去嗎?以及你們是如何處理和美國 YC 總部的這種關係?

A:就是首先關於投資方式,我們會採取類似的方式,也就是說有一筆資金換取一定比例的股份擁有制,但是具體給多少資金換取多少百分比,我們必須要當地化、本地化,要適合中國的國情。

第二個關於培訓,在過渡期,特別是 YC 在明年 1 月份,YC 培訓是一年兩期,1 月份一次 8 月份一次,明年 1 月份,因為由於時間比較緊,我們在中國本地化的項目可能還來不及出臺,所以在 1 月份的話,我們現在想法就是培訓還是在美國培訓。但是以後會在中國培訓,一開始會在北京做培訓。

YC 中國和 YC 全球的關係方面,最重要把控的是 YC 中國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秉承 YC 全球的宗旨,充分利用它全球的基因和全球的資源,同時也要充分的本地化。

這個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因為你要平衡,有一些 YC 的方法,未必完全適合中國的國情。你說我要改,那如果改得足夠大了以後,你就會說這可能跟 YC 就不一定一致。長期如何找到這個平衡?

我認為將是一個 YC 中國非常非常關鍵的因素。這是從關係上來講,它起點是全方位的合作,這個我一點都不擔心。YC 的 Sam(現任 CEO)會跟我花很多時間。剛才講到 Eric(合夥人),他也會花很多時間來幫助我們。YC 的現在的合夥人對 YC 進入中國都是真的非常非常興奮。

同時呢,YC 美國的合夥人,他們也知道將會從中國的創新生態學到很多很多有價值的經驗,所以交流合作互動是基本的,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們會做很多工作,長期需要努力關注是做好平衡本地化和全球化之間有機的平衡。

Q: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其實 YC 這兩年一直都有進入中國的聲音,但是進展比較緩慢,進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這一次應該是完全準備好了,那契機在哪裡?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您個人的,就是您得到這個工作機會的一個過程是什麼樣的?

A:我先回答第二個吧。就是我做出這個決定這個過程。其實跟我一開始分享的直接有關。我其實是有長期的這樣一個理念,就是如何讓我自己有機會參與下一波大的、有技術驅動的一個創新的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會有很多業界的朋友做交流,在這過程當中越交流機會就會形成。最後是一個像漏斗篩選這樣一個過程。

但我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我要做的選擇,比方說有機會參與做貢獻,有機會學習,同時我家庭的因素,時間因素、地點因素,最後這個選擇會很自然會選擇 YC。

第一個問題簡單總結一下,很多美國企業都想進中國,但都知道要在中國成功很不容易。中國跟美國很不一樣。很關鍵的一點,你要找到一個人,這個人能幫你組建團隊,他既能秉承全球的使命,你要想推動,又能在中國可以有高度的自主快速運營的能力。

這不光是 YC,包括我自己以前比方說在微軟,在雅虎,跨國公司其實都面臨類似的挑戰,他們都想進中國發展,但真正要好的發展,取決於你的團隊和人、和相互之間的平衡。所以我認為我跟 Sam 的長期的緣分、長期的交流、共享的理念,給我這樣的機會我非常非常珍惜。同時我和 Sam 一定會抓住這樣的機會,真正把今天 YC 進入中國這件事情,成為一個長期對中國、對全球都有具體推動的意見非常正能量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